以新的發展理念,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11 10:33 來源: 中國經濟新聞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挑戰和政策”國際研討會上的致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 

  (2015年11月7日,海口)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各位朋友:

  很高興來到風光秀麗的海口,參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挑戰和政策”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共産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剛剛結束、中國將很快開 啟新的五年發展進程之際,召開這樣一個研討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我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向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各位專家、學者的 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為此次研討會提供的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在週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特別是在後者的作用下,增長速度呈現了逐年下滑的態勢。GDP增速從2010年的 10.6%逐漸下降到2014年的7.3%;從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降至6.9%的情況看,明年增速不無可能進一步下降。但對中國經濟發展也不用過於悲 觀。事實上,一是從中國GDP的總體量來説,這個增長速度並不低;二是從橫向看,在國際上可以説仍位於前列;三是中國經濟在增速下滑的同時,已開始顯露出 良性發展態勢:

  第一,經濟結構呈現出優化的趨勢。從今年前三季度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繼續上升,達到51.4%;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促進了新産業、 新業態的發展,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0.4%,增速比工業高4.2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上升,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達到58.4%,比去年同 期提高9.3個百分點。

  第二,勞動就業形勢較好。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提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全年就業增長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5.2%左右;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繼續超過1,延續了五年以來的態勢。

  第三,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基礎日漸鞏固。從2013年開始,中國研發(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超過2%,已成為全球研發投入第二大 國,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從供給側為現在尤其是未來的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2011—2014年,扣除價格因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達到 10.1%,比GDP增速高兩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年均增長7.9%,與GDP增長速度基本一致,從需求側為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短期風險和長期挑戰。主要表現為:經濟結構不夠優化,調整升級緩慢,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科 技創新能力不足,新舊增長動力遲遲難於完成接替;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突出,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明顯落差。在上述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情況 下,經濟運行的風險還在不斷積聚,如企業虧損面擴大,債務杠桿率高企,銀行不良貸款增長過快,等等。

  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應該冷靜分析、沉著應對,這就需要有正確的發展理念和正確的發展思路,指導我們克服困難,戰勝挑戰,抓住機遇,實現新的發展。

  剛剛閉幕的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一《建議》的最大亮點,就是系統地提出 了指導和統領中國未來發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概括起來説,這些新思想、新理念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 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具體説來,有以下特徵:

  這些新思想、新理念體現了時代進步的要求。今年9月,聯合國正式發佈了由各會員國共同達成的《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 程》。與十五年前發佈的《聯合國千年宣言》所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相比,“新的發展議程”更充分地體現了發展的本質要求。按照我的理解,“千年發展目 標”的內涵具有生存、綠色、合作等三個基本要素;“新的發展議程”的內涵增加了三個基本要素,即健康、平等和尊嚴。前者體現的是發展的底線要求,主要目的 在於解決貧困特別是絕對貧困問題。後者在重申保證人的生存、保護生態環境、加強全球夥伴關係重要性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不僅要確保人類的生存,而且要保證 人類以健康的方式生存;不僅要促進人類福祉的普遍增長,而且要保證人們以更加公平的方式分享發展成果;不僅要推動就業增長,而且要保證人人有獲得體面工作 的機會。

  《建議》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五大發展理念,在很多方面與“新的發展議程”是一致的。新思想、新理念清楚地回答了發展為了誰 的問題,強調發展應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服務於少數群體;明確了發展的本質要求,強調發展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明了發展的科學路 徑,強調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

  這些新思想、新理念契合了中國發展的現實需要。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民收入由1978年不足200 美元躍升到2014年的7380美元。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大問題。一是生態環境問題。這一問題已嚴重影 響到當代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甚至已影響到中國未來發展的基本條件,引起了國內國際的廣泛關注。二是社會公平問題。當前,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 距,業已成為影響社會公正性的重要因素。能否解決好“三大差距”問題,不僅關係到現階段的社會穩定,而且關係到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關係到中國能 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的現代化國家。只有堅持綠色發展,中國才能贏得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只有堅持協調發展,才能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城鄉協調發展;只有堅持共享發展,中國才能贏得一個和諧發展的未來。

  這些新思想、新理念明確了適應未來發展要求的基本路徑。未來是不確定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快於 以往任何時候,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創新,才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在國家間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國都把創新作為制勝的法寶,只有以更大的力度創新,才能 搶佔發展的制高點;在中國由上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過程中,人們對於發展的新訴求不斷涌現,只有以不懈追求的精神和更主動的態度創新,才能真正把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建議》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可以説,《建議》把創新在經濟 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為了在複雜多變的未來,更好地應對發展的不確定性。

  “十三五”時期,中國將以這些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理念,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完成《建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發展總體目標,使中國發展邁上新的更高階段。

  各位專家!

  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新的發展理念業已形成,下一步的關鍵在於落實。中國是發展中大國,有著十三億多人口和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 土,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存在的矛盾更加複雜。落實《建議》,就需要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同時還要 充分發揮智庫和專業機構等各方力量主動參與發展的作用。智庫應加強對《建議》落實過程中一些重大問題的前瞻性研究。在此,我認為,以下三個問題值得深入研 究。

  一是如何更有力、更有效地推動創新。《建議》提出的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領域。不同領域的創新,政府和市場所 起到的作用應當是不一樣的;在同樣的領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也應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在讓市場 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前提下,有區別、有針對性地研究政府和市場在不同領域、不同時期,對於推動創新中的作用;還要求研究如何 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如何促進創新要素優化配置,如何培養創新意識,等等。

  二是如何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有效匹配。當前,中國的問題既有總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有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既有産能普遍過剩的問題, 也有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沒有能夠提供人們滿意的高質量産品和服務。有一個數據可以説明這一點:2014年中國居民出境人數 達1.17億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説,中國內需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假象。這就需要研究如何通過完善收入分 配和消費政策擴大總需求;還要研究如何通過産業政策引導、財稅政策調整和知識産權保護,切實提高中國産品的質量和品牌價值,提供有效供給。

  三是如何使開放更加深入。這次論壇專設一節討論高水平開放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過去幾十年來,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經濟全球 化的深入推進,對各國經濟發展、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以及優化全球資源要素配置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作為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選擇,不 僅會影響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人民的福祉。這就需要研究如何使中國經濟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如何使中國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

  各位專家!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各國之間交往日益頻繁,新情況、新挑戰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問題跨越國界、洲界而成為全球性問題。這不僅對政 策的決策者,也對政策研究者、理論研究者提出了許多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同時這對智庫、高校以及各專業機構的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 心是中國政府的高端智庫,在重大政策研究方面有獨特優勢。哈佛大學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高等學府,在理論研究上也具有獨特優勢。此次研討會為國務院發展研究 中心與哈佛大學展開闔作創造了新的良好開端。我們應以此次研討會為起點,把合作推向深入,共同為中美兩國和全球經濟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最後,祝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白宛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