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十三五增長底線是6.5%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10 15:41 來源: 新浪財經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國經濟增長何時能夠確立回穩的態勢?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投資要見底,投資要回穩;二、過剩的産能要得到有效的化解;三、新的動力成長能夠替代傳統的動力的衰竭。”12月6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由平安銀行(11.96, -0.03, -0.25%)舉辦的“第三屆平安地産金融創新論壇”上演講時這樣指出。

在王一鳴看來,當前經濟主要矛盾正在從需求端轉向供給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雖然還有需求端的因素,但是主要的已經是供給端的因素。供給結構已經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市場需求正在從住和行為主導,逐步地轉向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而供給結構調整過程明顯的滯後於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

投資是關鍵變量

他分析稱,房地産投資2000年到2013年年均增長是24%,今年前三季度下降到2.6%,今年前10月下降到2%。9、10月當月都是負的增長。汽車過去十年年均增長是17.9%,到今年前三季度只有-0.9。到前10月汽車稅收政策做了調整,小排量車做了調整,前10月還是-0.4。住行的需求在發生變化。再要像過去那樣依靠産業的規模擴張,依靠資源和要素的投入來推動經濟增長,這個條件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一些傳統的製造業生産能力正在逐步地接近上限規模,以後很難再有新的擴張。所以製造業大規模擴張的階段可能將要結束,産業發展的模式要從過去擴大規模鋪攤子為主逐步地轉向提升産業的價值鏈、産品的附加值,也就是説要轉向上臺階為主。

短期而言,王一鳴預計,到2017年,出口增速會有明顯的改善,但不會是一個強勁的反彈。消費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態勢,經濟放緩以後,對居民收入增長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消費可能是在相對穩定,可能還會有輕微的放緩。投資依然是一個關鍵的變量,房地産投資2016年可能會見底,或接近零增長,也可能是負增長。實物量的投資可能還會下行,隨著投資的匯款,價值量可能還會有企穩的過程,價值量還會相對穩定。基礎設施投資未來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如果房地産回穩,基礎設施投資能夠相對比較高的增長,也會逐步地帶動製造業投資的穩定。

供給側改革六大領域

具體到外界討論激烈的“供給側”改革,王一鳴指出,主要有六大方面。第一、有效地化解過剩産能。過剩産能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出清,盈利狀況就很難改善。工業領域的價格通縮44個月了工業品出廠價負增長,什麼原因呢?供大於求,産能過大,有些産能絕對量是過剩的,不是相對過剩,不會説經濟以後回暖了又可以重新活起來。所以這塊産能要下決心退出,在退出的過程中儘量鼓勵兼併重組,當然也避免不了有些企業會面臨破産,這個也是痛苦的過程,也是結構調整需要付出的代價。

第二、要加快清理僵屍企業,他沉澱了資源,沒有多少産出,那麼就要下決心清理,要逐步地停止對僵屍企業的輸血。能夠重組的,把資源盤活的儘量重組,不能重組的下決心退出。

第三、要消化房地産的存量,房地産現在存量超過6.8億平方米,而且10月份還增加了2000多萬平方米,怎麼有效地化解這個存量,是需要進一步採取一些措施的。能不能加快推進農業人口轉移的市民化,使他們能夠穩定,對未來在城市的居住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裡面有一部分人對住房是有需求,也是有購買力的。

第四、要採取措施來降低企業的成本。現在很多企業家説現在勞動力成本比發達國家還低,但是如果要考慮勞動生産力的因素可能低的也有限。用電成本明顯要高,物流成本明顯要高,融資成本明顯要高,還有社保的繳費成本似乎也很高。所以怎麼樣使企業能夠有一個更加寬鬆的環境來推進結構調整呢?要採取多種措施來降低企業的生産成本。

第五、要通過改革來破除要素流動的障礙。要素要再配置,包括資金、土地、勞動力,怎麼讓他們能夠流動,實現優化再配置,這些流動裏面有哪些障礙,這個需要通過改革來加以清除。只有要素能夠自由地流動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優化再配置。

第六、要下決心釋放風險,包括銀行、金融機構積累的風險怎麼能得到有效地釋放,要建立風險損失的隔離機制,要加快債務的重組,來逐步地釋放風險,而不是讓他繼續積累。現在商業銀行的壞賬率普遍上升,市場的違約事件也有所增加。怎麼樣建立一個風險的有效釋放機制,這個也是需要去解決的。

年增長6.5%底線與改革共識

王一鳴還談到,“十三五”時期要實現2020年比2010年經濟總量再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再翻一番,底線還是要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穩定平臺,既面臨挑戰,也有很多有利條件。挑戰方面,包括現在的負債水平還是很高,杠桿率很高,要繼續保持更高的速度,就要增加杠桿率,要擴大負債規模。包括環境的約束也在加大。這些都是約束條件。有利方面,中國的市場的潛力還是很大的,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國內市場的潛力還是很大。這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

他強調,改革往往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達成共識。現在説要推進供給側改革,也就是説在供給側調整方面正是遇到了困難,才迫使下決心來推進這個領域的改革。所以只要能夠有效地推進改革,還能繼續釋放改革的紅利。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