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2-01 14:06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習近平同志指出,“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創新從來都是決定一個國家競爭成敗和發展成效的關鍵。能否真正實現以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將決定著我國“十三五”乃至中長期戰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1.新常態下産業轉型升級 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

産業轉型升級是産業從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過程,是産業競爭力全面提升和經濟邁上新臺階的關鍵。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産業轉型升級面臨著許多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國際環境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各國都開始加快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新産業的戰略佈局,一系列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正在涌現,産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前所未有,步伐明顯加快。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21世紀上半葉出現新科技革命的可能性較大。至於具體發生在哪些領域,哪些技術會率先突破,判斷還不盡相同。2013年,麥肯錫諮詢發表的研究報告提出了12項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先進機器人、下一代基因組技術、自動化交通工具、能源存儲技術、3D打印、先進材料、非常規油氣勘探開採、可再生能源。蘭德公司前不久發表的《2020年的全球技術革命》研究報告提出了16個未來應用最廣泛的科技領域,包括低成本太陽能電池、無線通信技術、轉基因植物、水凈化技術、低成本住宅、工業環保生産、混合型汽車、精確治療藥物、人造器官等。中國科學院認為,在能源與資源領域、網絡信息領域、先進材料與製造領域、農業領域、人口健康領域等出現科技革命的可能性較大。上述新技術的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必然會推動新興産業的興起,給産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重大機遇。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加強戰略部署,加快新興産業佈局和傳統産業改造,優化産業結構。美國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已連續3次發佈《創新戰略》;2013年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2014年又出臺了其升級版——“智慧服務世界”。總的來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與互聯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發展、空間開發、智慧製造等成為各國重點支持的産業領域。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左右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但是,成就很大,代價也很大。總體上仍屬於粗放型發展,而且能源資源消耗過度,生態環境損害嚴重,積累了結構不合理、産能過剩、經濟質量和效益低等不少矛盾和問題。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對我國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替代和歐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客觀上已形成了對我國製造業“兩頭擠壓”的局面。這種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成本競爭、低效率産出的産業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

窮則變,變則通。老路走不通了,就要走新路。要想走出新路,就要勇於創新。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新階段,我國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推動産業發展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由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轉變,才能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邁上更高的臺階提供新的動力。

2.當前産業創新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困難

近些年來,我國在推動技術創新並以此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新技術、新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如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領域,中國建立起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移動通訊産業鏈條和通信網絡。在能源領域,水力發電、超超臨界發電等一批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特高壓交流電壓成為國際標準,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和裝機容量也已走到世界前列。在軌道交通領域,高速鐵路總體技術水平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在互聯網領域,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提高較快,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中有四家為中國企業。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國企業的基因測序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形成了技術創新與産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模式。

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近2500名企業經營者的調查看,多數企業已有了較強的創新意識,超過2/3的企業“高管有清晰的創新戰略”,2008-2014年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提高了2個百分點,大學以上學歷員工比重上升了10個百分點。

但總體而言,當前我國産業的創新發展仍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困難,企業創新的意願、能力和環境尚有待改善。上述調查同時顯示,從創新意願看,由於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家對增加創新投入持謹慎態度,在“增加創新投入”“引進人才”的意願上,2014年比2008年分別下降了11個和8個百分點。從創新能力看,大多數企業的創新仍以模倣性、漸進性創新為主,原創性、突破性創新偏少。從創新環境看,目前在財政金融支持政策、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企業創新投入資金來源比較單一,自有資金達到91%,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創新資金的渠道仍然不暢通。

麥肯錫2015年7月的研究顯示,雖然中國已具備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的潛力,但創新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年來有所減少。1990—2010年,代表廣義創新的全要素生産率貢獻了40%—48%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而近五年,創新僅貢獻了30%的增長。從現在起到2025年,為了將年增長率維持在5.5%-6.5%的水平,至少需要讓全要素生産率的貢獻達到35%-50%。

從專利指標來衡量,2014年國家知識産權局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92.8萬件,同比增長12.5%,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專利的質量和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14年,中國企業共申請了26472項歐洲專利,佔全部歐洲專利申請數的9%,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而且,中國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數字通信領域等少數領域,僅華為和中興通訊兩家公司就佔據了申請總量的70%。

從科技成果轉化看,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之間尚未建立起知識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一方面,許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閣,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缺乏先進適用技術。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科研機構和高校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為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的能力不足;評價體系不合理導致科研人員缺乏創新成果轉化的動力;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的功能不能滿足企業創新需求。

從創新體制和政策上看,既存在市場機製作用發揮不夠,也存在政府不能更好發揮作用的問題。一方面,科技資源的分配方式和配置機制存在典型的政府部門主導的特點,科技資源分散封閉,投入結構不盡合理;科研短期行為嚴重,績效管理亟待加強。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準入和競爭存在或明或暗的不公平,要素價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場需求和資源環境成本,近些年資源能源、房地産、金融行業的整體收益率普遍高於實體經濟部門,導致實體經濟部門的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嚴重流失,極大地抑制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3.如何發揮創新在産業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

第一,以創新要素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為核心,推動産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整體上升。

産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在於從價值鏈低端轉向中高端,在於提高産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而提高産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根本在於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在於創新要素質量的全面提升和結構優化。

首先,要全面推動勞動力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與過去的勞動力結構相比較,我國現在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是産業轉型升級的堅實人才基礎。未來一段時期,要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把精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加強職業技能教育體系,培養一批高水平技術工人。

其次,要推動資本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對於創新和産業轉型升級來説,資本也有好壞之分,簡單地説,就是政府投資不能形成對社會投資的“替代效應”,金融發展不能形成對實體經濟的“攫取效應”。從財政資金看,要改革科技投入和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提高全社會研發資金使用效率。從金融體系看,要發展“創新友好型”的金融體系,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資本要素引導創新創業和産業轉型升級。

最後,要堅持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要破除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和地方壟斷,強化競爭和統一市場,使土地、礦産等稀缺的公共資源能夠成為産業升級的杠桿,而不是利益輸送的手段。

第二,以産業鏈引導創新鏈,以創新鏈支撐産業鏈,推動構建産業新體系。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産業新體系”的目標和任務。筆者認為,“産業新體系”就是能夠適應新一輪全球産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的方向,充分發揮現階段我國的比較優勢,結構合理、層次明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構建産業新體系,必須統籌謀劃産業鏈與創新鏈的定位、佈局、銜接、互動與優化,建立産業和創新要素優化配置、上下游和有機聯動的機制。

首先,要利用《中國製造:2025》的機遇,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整體技術能力和生産水平。圍繞重要産業領域發展,整合現有科研院所、企業資源,形成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體系。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推動建立一批由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參與的産業創新戰略聯盟。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互動,提升智慧製造的水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製造裝備”的研發、設計和製造能力。

其次,要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二者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不斷變革、創新製造方式和服務業態,通過製造業的智慧化、數字化、網絡化、服務化如發展柔性製造、産品定制、個性化製造等,顯著提升製造業增加值,而且可以極大地促進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

最後,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以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的生態環境。深圳等地在這些方面的成功經驗表明,以産業鏈引導創新鏈,以創新鏈支撐産業鏈,關鍵是建立和完善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要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力度,提升知識産權附加價值。要創新産學研機構之間的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要搭建專業化的創新服務平臺,努力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第三,以全球化的視野,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産業的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

中國絕大多數産業領域的技術水平與全球技術前沿仍有不小的差距,所以,以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不可能在一個封閉的條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必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

要緊密跟蹤國際最新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動態,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高標準、大範圍、跨領域進行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整合和集成世界性的創新資源,在合作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産業發展水平。

要利用好中國的市場優勢、産業條件和人才基礎,通過在國內設立開放實驗室、産業創新聯盟、創新孵化器等多種模式,加強與國際大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之間的戰略合作。

要鼓勵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産能合作過程中,通過收購兼併或與發達國家研發機構、企業的合作,在海外建立研究開發基地,依託國外的先進技術、品牌優勢等擴大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空間,提升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作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