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開放發展 調整開放戰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2-05 10:00 來源: 中國發展觀察
【字體: 打印本頁

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在總結幾十年國際國內發展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指導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理念。其中,開放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過去幾十年,中國一直強調對外開放,並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但更多的是講涉外經濟活動,如吸引外資、發展對外貿易、對外投資、經濟合作等。如今,對外開放上升為新的發展理念,跟以前所説的對外開放有何區別?我認為,開放發展就是要求在所有工作中都要用全球視野、世界眼光去謀劃發展,要利用好全球資源和全球市場,推進中國的發展。五大發展理念並不是劃塊,不是説科技工作要講創新、涉外經濟工作要講開放,而是每一個領域都要按照五大發展理念來謀劃工作。比如文化工作,也要有開放發展的理念,也要用全球視野來謀劃文化發展。所以,開放發展的理念,就是要學習借鑒全人類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用全球眼光去謀劃發展,利用好外部資源和外部市場,並將其與內部資源和內部市場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説,現在講開放,已不限于涉外經濟活動,開放的適用範圍大大擴展了。

把開放發展理念放在決定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

雖然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十三五”規劃提出來的,但是絕不僅僅適用於“十三五”規劃,而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指導我們的工作。開放發展理念為什麼重要?

第一,開放發展理念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孫中山先生曾説,“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今世界最大的潮流就是經濟全球化,一個國家要尋求發展,就必須順應潮流。經濟全球化能成為最大的潮流,是因為它反映了生産力發展的要求,生産要素要在全球配置,全球市場越來越統一。早期的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都論證了全球分工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而在實踐中亦是如此。

第二,開放發展理念是在總結自身和國際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有歷史經驗作為支撐。中國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中國曾經是最輝煌的、最發達的國家。1793年,乾隆皇帝執政,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聰明、最智慧、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面對英國公使馬戛爾尼的通商請求,他卻説,我們天朝大國物産豐盈,不需要與蠻夷之邦通商,但我可以賞賜給你禮物,你帶著禮物回家吧。這是兩個國家之間失之交臂嗎?現在看來,這是一個最偉大的農業文明與工業革命以後的工業文明之間失之交臂。農業文明的大國在不經意間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並在此後短短幾十年間的一系列戰爭中,從大國地位迅速滑落。英法聯軍六千人可以攻破幾十萬人駐守的北京城,一路暢通無阻。今天我們再來反思,這不只是冷兵器和熱兵器之間的區別,而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之間的戰爭,戰爭不打,勝負已定。

今天,中國又面臨著一場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如果中國不開放,就會面臨與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擦身而過的風險。歷史的經驗教訓非常透徹地告訴我們,中國的發展必須開放。不是世界離不開中國,而是中國離不開世界。當然,隨著中國的貢獻越來越大,世界會越來越離不開中國。要把開放發展理念放在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須與時俱進調整開放戰略

要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必須與時俱進調整我們的開放戰略。開放發展本身是把雙刃劍,必須有正確的開放戰略和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證在開放中趨利避害。

回顧歷史,不同的國家走過不同的道路,取得了不同的成果。例如阿根廷,在一百年前GDP與美國差不多,但是一百年之後的今天,它與美國的差距有多大?二戰後,拉美國家和東亞經濟體走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拉美國家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而東亞國家走出了一條出口導向的發展道路。其實,這兩者背後就是封閉發展和開放發展之間的區別。當然,這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也帶來了不同的效果。

過去30多年,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取得了巨大成效。世界銀行報告指出,中國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少數幾個獲利較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也就是説,中國在開放過程中實現了趨利避害。與此同時,在全球化進程中很多國家也在推進開放,但效果不盡相同。像中國這樣能夠真正成為全球化贏家的國家並不多,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所以,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開放發展很重要,閉關鎖國就會落後挨打,但並不是“一開就靈”,不是打開國門就一定能夠取得好的發展成效。想在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必須有正確的開放戰略和有效的措施。開放戰略是隨著外部環境和自身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不與時俱進地調整,曾經有效的開放戰略可能就會漸漸失效,甚至會帶來負面效果。

在新的歷史時期,從“十三五”的新發展階段來討論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要想繼續抓住全球化的機遇,必鬚根據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內部與外部環境變化,來調整開放戰略。

首先,新的開放戰略要體現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出的要求。

開放戰略從來不是獨立的戰略,而是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過去30多年,中國的整體發展戰略是延續多年的工業化戰略,主要目標就是加速推動中國的工業化。開放戰略則是通過利用好外部資源和外部市場,來服務於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按照“兩個缺口”理論,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受到兩個制約因素,一是資金缺口,一是外匯缺口。後起國家是在全球化進程中推進工業化,解決外匯短缺非常重要,而開放戰略實際上就是圍繞如何解決外匯短缺的問題,所以,出口創匯是中國過去幾十年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加入世貿組織以前,我們對來華投資的外資項目進行篩選,歡迎出口導向的外資,對外資企業提出業績要求,如自己解決外匯平衡、本地採購比例、出口比例的要求。所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前,吸收的外資和去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外資是有一定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就是通過篩選,來中國的外資大部分是製造業,並且是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這是基於中國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政策措施進行篩選的結果。

從中國發展階段目標出發來制定開放戰略是有效的,對中國的工業化快速推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今天,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特點是,增長速度換擋、結構加速升級、增長動力轉換。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就要符合新常態的要求,要服務於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而新動力就是創新和結構升級。也就是説,開放戰略要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來加速中國的創新和結構升級。

其次,新的開放戰略要有利於中國牢牢把握好新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和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國面臨的最大機遇是東亞地區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産業的跨境轉移,我國制定了對外開放戰略,建立了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加工貿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中國能夠迅速成為承接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最大國家。正是因為抓住了這樣的重要機遇,才使得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出口國。那麼,今天我們還面臨著什麼機遇?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國際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全球性的産能過剩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中國的各種貿易摩擦增加,從外需的角度來講,我們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新一輪的經貿規則正在構建之中,更多體現了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利益,對中國來説將面臨很多新的挑戰。這其中還有沒有重大機遇?中央明確指出,中國還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但內涵發生了改變。

一是新技術革命的重大機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對全人類、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次重大的機遇。錯失這次機遇,將會面臨重大的挑戰。把握好新技術革命的機遇,中國不僅會在新興産業中佔有一席之地,搶佔制高點;更重要的是,像中國這樣的追趕型經濟體,能夠實現用新技術來提升和改造大量的傳統産業。面對新技術革命,世界各國都在紛紛制定自己的戰略,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了“工業4.0”,中國提出了“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各國都在搶抓新技術革命的機遇,力爭搶佔新技術革命的制高點,而這也是中國面臨的最大機遇。

二是在“引進來”方面,高端的人才、高端的産業活動等都在加速向中國匯集。2004年,中國的留學歸國人員只有兩萬多人,到2014年每年回國的有34.5萬人,十年增長了十幾倍,説明高端人才加速向中國匯集。歸國留學人員還只是高端人才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外資企業裏,有大量的外籍管理人員、工程師、科學家,他們也屬於高端人才。同時,來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其投資內容和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14年,媒體在討論出現外資轉移、撤資的情況。但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如何解釋這樣矛盾的現象?其實,那些轉移出去的外資是衝著原來中國的比較優勢而來的,今天中國的比較優勢在轉換,如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所以一些外資需要轉移。如同30年前從“四小龍”轉到中國,今天的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生産活動也要轉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在這個時期,沒有新投資者的進入才是危險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來的外資比走的外資多得多,而且來的外資與走的外資不同,更多的是從事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必須看到,中國服務業的開放程度還不夠高,進一步開放空間還很大。當這些更加高端的外資向中國匯聚,一方面投資者可以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面對國家來説,外資結構變化對提升競爭力、促進産業結構升級有積極意義。

據我們的相關調查,在受調查的外資企業中,高達31%的企業表明要在中國從事研發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做適應性的研發,另一方面是為了利用中國已經變化了的比較優勢,特別是利用中國的人才優勢。中國每年約有750萬大學畢業生。我國從“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是人力資源的提升,也形成了新的比較優勢。

三是在“走出去”方面,中國面臨金融危機帶來的低成本海外並購機遇。包括三一重工、吉利汽車等在內的中國企業,通過低成本的並購,獲取被並購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品牌、國際銷售渠道,大大加快了中國企業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為其在全球整合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一條捷徑。我們既要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打造中國的自主品牌,同時也絕不排斥在開放發展的思路下,利用外部已有的品牌和創新成果,兩條腿走路。

四是中國有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機遇。在全球經濟一片暗淡的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亮點。發達國家需要提升自身的基礎設施來適應新技術革命、新産業發展的需要。發展中國家要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需要新建大量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基礎設施是優先領域。“一帶一路”倡議得到眾多國家的熱烈反響,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順利建成。推進“一帶一路”會給沿線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給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也給具有很強的基礎設施設計、建設、施工、管理、運營能力的中國企業,提供非常重要的機遇。這個機遇不僅僅是拿到一個項目,賺到項目本身帶來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通過參與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把中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的裝備帶到國際市場上去,大大改善和提升中國的出口結構。中國的通信設備、發電設備、運輸設備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這些産業要開拓國際市場,在融資支持、售後服務、知識産權等方面,與勞動密集型的産業是不同的,將面臨更多的新要求和新挑戰。一旦通過這些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就會帶來對這些産品的長期需求。所以,國務院提出了國際産能合作、促進裝備出口。這些就是適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新機遇。

再次,新的對外開放戰略要有利於發揮新的比較優勢。

中國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深刻轉換,過去我們參與全球分工,最主要是依託低成本的勞動力,現在人口紅利迅速消失,人才紅利在上升。除此之外,國內的大市場,完善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産業配套能力,都將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新的比較優勢。

總之,我們不妨把新的對外開放戰略稱為新興大國競爭力升級戰略,其核心目標就是適應三個方面的變化——經濟新常態提出的新要求、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機遇以及比較優勢變化帶來的新優勢。在開放戰略中實現我國競爭力的升級,實現出口結構的升級,實現我國在全球分工價值鏈地位的升級。

實行新開放戰略需要完善體制機制

要實現新的發展戰略,需要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體制機制。在未來的開放進程中,要防止民族主義、民粹主義、驕傲自滿的情緒;同時要樹立機遇意識、風險意識和平等互利意識。要做到構造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三位一體”。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保障。

在新一輪的開放中,服務業是重點。要打造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法治、透明的營商環境,吸引高端産業、高端投資活動、高端人才與國內有機結合,加速結構升級。同時,要完善一系列機制,用壯士斷腕的精神去推進開放。開放本身也是一種改革,會涉及利益的調整,這就需要大家形成共識,要有勇氣去推進開放,要用正確的開放戰略,按照正確的順序推進開放,還要建立開放的利益補償機制。(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