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十三五”展望:堅持服務實體目標方向 實現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4-15 09:22 來源: 銀監會
【字體: 打印本頁

文/尚福林  中國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

載于《中國銀行業》雜誌2016年第3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貫穿“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銀行業應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的精髓要義,分析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找準工作的方向、重點和著力點,切實解決好對當前形勢“怎麼看”和“怎麼幹”的問題。

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

銀行業既要深刻認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給銀行業健康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也要清醒認識新舊動能轉換、新舊模式轉型、新舊路徑接續可能發生的發展陣痛;既要深刻認識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等五大政策實施給銀行業持續發展帶來的重要支持,也要充分認識五大政策配套實施帶來的操作影響;既要深刻認識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銀行業良性發展帶來的長期利好,也要客觀認識具體落實帶來的短期風險,尤其是“僵屍企業”退出需要銀行妥善處置,將直接考驗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穩定盈利能力、資本補充能力。

要認清銀行業改革發展的目標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實力的根基、財富創造的來源,各項政策特別是金融政策必須以發展實體經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銀行業的改革發展必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必須以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工作中心。從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規律來看,衡量銀行業改革發展成功與否,重點是看銀行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匹配度和支持力。重點要推動三方面工作:

一是銀行業的各類可用資金更加直接高效地進入實體經濟。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能夠簡單、透明、高效地為各類資金需求者配置資金資源,在資本約束和風險承受範圍內,盡其所能、精準投放。貸款投放要去通道、去鏈條,優化流程、簡化手續、壓縮時間,堅持嚴格貸款審批程序,加強風險防控,同時避免搞成企業的“融資難”。

二是社會融資成本,特別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合理降低,控制在企業應承受的合理範圍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根據不同的企業規模或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向企業提供不同的融資工具,在遵循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真正形成一種共榮共生、共建共存的良性銀企關係。要加強貸款定價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技術,切忌把必要的風險定價和合理收費搞成企業的“融資貴”。

三是機構網點和金融服務有效覆蓋薄弱環節和貧困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認真研究、科學設計,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努力改善對小微、“三農”、科創企業、偏遠鄉鎮、農村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通過網點佈局和服務改進,補足短板,加快建設符合實體經濟需求的銀行業金融服務體系,提升全社會金融資源供給的均等性、公平性和可獲得性,使享受金融服務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要找準銀行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模式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從銀行業來看,傳統的規模至上的同質化經營模式,使得銀行業盈利能力仍然高度依賴於經濟增長帶來的規模擴張。這幾年,隨著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銀行業利潤增長有所趨緩,不良貸款率也出現了一定的波動。這深刻表明,“速度情結”再也難以為繼,經營困難、風險加大使得銀行業轉型壓力日益凸顯。當前,要加快推動銀行業轉型升級,擺脫外部依賴和“速度情結”,認真研究探索發展路徑和模式問題。

一是探索有利於長期平穩健康發展的經營模式。縱觀近百年的全球銀行發展史,真正的“好銀行”,並不是在某個時點擴張迅速、資産規模急劇膨脹的銀行,而是能夠經歷多次經濟金融週期考驗,長盛不衰、行穩致遠的“百年老店”。從這一規律出發,當前我國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點是,儘快扭轉過於注重規模擴張而相對忽視風險調整的業績考核體系,加快完善成本管理、資本分配、資金定價和風險處置機制,提升逆週期經營管理水平,逐步降低盈利能力對經濟週期的依賴,確保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不會發生不可控制、不可化解的風險,有效防止風險外溢。

二是完善科學的公司治理機制。暢通黨委與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的溝通協調機制,切實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的合理模式。

三是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的業務模式。各家銀行要結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稟賦條件,打造自己的核心金融産品、培育自己的核心客戶群。

四是設計健康良好的經營管理指標。要重點關注反映盈利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的各項經營指標。銀行業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要以行穩致遠為目標,把銀行業發展放在經濟發展全局來考慮,把年度指標放在今後三至五年來考慮,把銀行業當前面臨的壓力放在立足內部挖潛來考慮。

要抓住創新本質引領行業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和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在小微、“三農”、綠色信貸、金融+互聯網、財富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産品、探索了一些新模式,但仍然存在層次不高、結構單一、同質模倣等問題,甚至借此規避監管和隱匿風險。究其原因,還是對金融創新的本質理解不深、把握不準。銀行業開展金融創新,一要有利於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二要有利於降低金融風險,三要有利於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銀行業要在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社會融資日益多元化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就要更加堅持創新的本質,注重創新的質效。

一是真正提升研發能力。金融創新必須有過硬的研發能力做支撐,需要有熟悉現代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熟悉金融工程技術運用、熟悉互聯網技術的專業人才,這是金融創新擺脫低水平、低層次複製怪圈的關鍵。也唯有如此,銀行業金融機構才能真正開發出具有核心競爭能力、體現自主創新能力、針對專門客戶群體的高端拳頭金融産品。

是有效降低風險。對創新産品,要建立合理的風險定價模型,對創新可能存在的基礎資産質量風險、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進行全面評估,對壓力測試、風險對衝等風險防控方式要有備無患,對交易限額、交易止損等風險控制底線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是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金融創新要確保風險創造主體和承擔主體的一致性,嚴禁向金融消費者轉嫁風險、藏匿風險、延滯風險,堅持透明、簡單和規範的原則,加強信息披露和投資者教育,強化投訴處理和錄音錄像等保護措施。

要提高風險管控能力保障穩健運行

當前,製造業去産能、房地産去庫存、實體經濟去杠桿持續推進,將對銀行業轉型升級和穩健發展産生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會對銀行業信用風險帶來較大影響。與此同時,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跨行業跨市場風險、社會金融輸入性風險也不容忽視。風險形勢對銀行業管控風險的能力和銀行業監管工作提出了挑戰。加強金融風險管控,緩釋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是我國銀行業要嚴肅對待、共同研究的重大問題。要儘快研究出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守住風險底線的指導意見,推進相關工作抓細抓實抓出成效。

一是認真研究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問題。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快研究完善覆蓋全流程、全業務、全産品、全環節的風險管控機制,落實全面風險管控主體責任,消除風險管理空白點,努力把風險控制在未發或初發狀態。

二是認真研究風險識別化解問題。要善於從風險的本質出發,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健全風險識別、監測、計量和控制機制,綜合利用壓力測試、重要風險客戶名單制管理、風險項目臺賬等方式,加強風險的持續監測、實時控制和動態管理,實現風險的早發現、早報告、早干預和早處置。

三是認真研究風險吸收能力問題。要借鑒危機後國際監管組織要求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提高附加資本和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的做法,持續提升風險損失吸收能力。利用撥備資源仍然較為充足的時機,進一步發揮撥備覆蓋率逆週期調節作用,擴大資本補充渠道,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提升市場化處置不良資産能力,持續增強風險消化和風險吸收能力。

責任編輯: 白宛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