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氣象局副局長出席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研討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16日   來源:氣象局網站

    10月14日至15日,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研討會在京舉行,代表們就國家氣候觀象臺的試點工作、八大區域氣象中心明年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的建議和評估意見、明年的業務切換等問題進行了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張文建出席了研討會。

    在此次研討會上,相關單位對“三站四網”方案、國家氣候觀象臺功能設計、國家氣候觀象臺試點建設情況以及國家氣候觀象臺臺長選拔任用指導意見進行了介紹。

    張文建就代表們研討的有關問題和下一步的工作作了總結發言。他説,一、要進一步提高對“三站四網”建設工作的認識。“三站四網”建設工作不僅是正在進行的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氣象探測系統幾十年來面臨的一次革命性的改革。它是體改的一項具有標誌性的成果,是多軌道業務的基礎,也是綜合探測集約化的體現。二、“三站四網”建設要處理好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階段性、可行性之間的關係,不能畏縮不前,又要切實可行,此次研討會的重點是解決階段性、可行性問題。三、“三站四網”建設不僅僅是國家層面的工作,國家、區域、省三級要上下聯動,尤其在觀測環境問題上,省級要更加積極主動,不能簡單提出需求,向上一報了事。

    國家氣候觀象臺的實施本著先試點、再逐步推開的原則。從2006年開始,整個建設週期為五年,其中一年試點(2006年)、兩年建設(2007年-2008年)、兩年完善(2009-2010年)。

    明年,按照國家氣候觀象臺的建設原則,規劃建設總數5個及以下國家氣候觀象臺的省(區、市)建設1個國家氣候觀象臺,規劃建設總數在5個以上10個及以下的省(區、市)建設兩個國家氣候觀象臺,規劃建設總數在10個以上的省(區、市)建設3個國家氣候觀象臺。

    關於2007年業務切換問題,國家基準氣候站調整為國家氣候觀象臺,國家基本氣象站調整為國家氣象觀測站一級站,一般氣象站調整為國家氣象觀測站二級站的,明年1月1日準時切換;從國家基本氣象站和一般氣象站調為國家氣候觀象臺,從一般氣象站調整為國家氣象觀測站一級站的,觀測環境、場地完全符合業務技術體制要求的,明年1月1日準時切換,如果觀測環境、觀測場地不能保證的,由各省(區、市)局提出具體的站點及原因,于本月底前報監測網絡司,監測司要提出解決措施,報局審批;調整為國家氣象觀測站二級站的,明年1月1日準時切換。各省(區、市)氣象局應在業務切換前安排準業務試運行,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提出應對辦法,確保順利切換。(冉瑞奎 劉曉林)

氣象局副局長張文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切忌“三大誤區”

    10月15日,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張文建在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研討會上強調,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切忌步入“三大誤區”。

    第一大誤區:國家氣候觀象臺就是原來“基準站”的改版。

    國家氣候觀象臺不是對原來國家基準氣候站的修補,它是對地球氣候系統多圈層及其相互作用開展長期、連續、立體和綜合觀測,並開展資料分析、評估研究和提供服務的平臺。它不僅僅是地面觀測,還包括探空、雷達、飛機等多圈層觀測系統。

    國家氣候觀象臺的任務包括:地面基準氣候觀測、地面基本天氣觀測、近地層通量觀測、地基水汽觀測、大氣成分觀測、冰川凍土積雪觀測、基準輻射觀測、風能觀測、高空氣候觀測、地基空間天氣觀測、衛星遙感-地面綜合觀測和真值驗證以及其他觀測;根據氣象觀測業務需求發展、佈局設計和集約化理念,儘量多地承擔雷電觀測、風廓線觀測、中高層大氣和電離層探測、激光雷達觀測、GPS/MET以及天氣雷達觀測等業務,逐步發展成為高度集約化的地球系統綜合觀測大平臺;根據一站多能原則,國家氣候觀象臺同時具備國家氣象觀測站的主要觀測功能,為天氣預報和服務提供觀測資料和産品。

    為確保觀測環境不受影響和破壞,確保觀測儀器設備的安全穩定和觀測數據的高精度、高可靠,國家氣候觀象臺的業務全時值守,觀測環境全景監視,觀測儀器設備運行全過程實時監控。

    第二大誤區:249個站點已經確定,坐等建設就行了。

    《中國氣象局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建設260個左右國家氣候觀象臺的目標,目前確定的有249個。張文建説,世界氣象組織認為,由於觀測環境變化、破壞所造成的誤差通常大於儀器觀測誤差,可以完全淹沒氣候變化的信號,所以環境選擇和保護是氣候觀象臺的首要條件,目前確定全國249個觀象臺,在建設階段要逐個進行環境評估,環境要求滿足一個、建設一個,不滿足環境要求的堅決調整。觀象臺建設一定要觀測區、值班工作區、生活區分開。

    第三大誤區:建設成功以後,沿用原來的業務流程就行了。

    據介紹,建成後的國家氣候觀象臺將配備高精度高穩定性的觀測儀器,地面基本觀測採取多傳感器或雙套運行等方式進行觀測,確保氣候觀測資料的可靠性、穩定性與高準確度;雲、能見度和天氣現象等目測項目向自動化觀測發展,逐步取消人工觀測。

    具有探空業務的國家氣候觀象臺將施放高精度電子探空儀,測風技術體制由雷達測風為主逐步向由GPS測風為主的技術體制過渡,探測高度逐步提高到30-35千米,部分探空站增加臭氧、輻射等探測項目。

    配置天氣雷達觀測的國家氣候觀象臺將從以往的定時觀測向全天候連續運行發展,開展雷達組網拼圖和定量估測降水及面雨量觀測業務,要和區域自動氣象站(雨量站)降水進行對比,標定雷達絕對降水精度(研究型業務),要結合區域自動氣象站(雨量站)和雷達降水産品,製作綜合降水氣候産品。

    部分國家氣候觀象臺根據氣候系統關鍵區的觀測任務要求,承擔大氣成分、生態與農業、海洋、環境、通量、邊界層等觀測業務,並配置相應的觀測儀器和設備。而這些儀器和設備的觀測精度、觀測數據的氣候代表性和可比較型、觀測方法的操作要求等,均應滿足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的要求。

    張文建説,按照”集約化”理念, 整個國家氣候觀象臺都要建立全新的業務流程, 並要不斷生産産品。人員素質和知識結構都要發生很大變化,將實現從手工勞動型向分析加工生産研究型轉變。(冉瑞奎 劉曉林)  

 
 
 相關鏈結
· 交通部、中國氣象局簽署海上搜救氣象服務協議
· 氣象局:首屆氣象行業地面測報技能競賽明年舉行
· 氣象局副局長鄭國光會見古巴科技與環境部代部長
· 氣象局制定《氣象部門內部審計結果公告暫行規定》
· 國家氣象局局長秦大河在甘肅省武威市作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