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黨政幹部專家學者:推進兩個率先構建和諧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18日   來源:新華日報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成果的集中反映,是指導全黨全國人民紮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把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進“兩個率先”、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去。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精神要點]全會一致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專家解讀]“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絡,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社會狀態和本質屬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孫學玉教授指出,深刻理解《決定》所作出的這個理論判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認。一是,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中國共産黨人不懈奮鬥的目標。資本主義文明是在種種不和諧的矛盾中運行的,只有共産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社會不和諧現象。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而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思想財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進一步從理論到實踐深化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從而形成了我黨系統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二是,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內涵十分豐富,這其中,應當有這樣一些核心或者説基本的價值規範、價值要求,包括:發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其中,發展是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和首要價值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應當建立在生産力發展以及相應的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務的提出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構架和實踐構架就由原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相互促進的“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總格局。三是,社會和諧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內在要求,也符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原則宗旨。

    孫學玉特別提出,從江蘇情況看,社會和諧同樣也是“兩個率先”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江蘇和諧發展、建設和諧江蘇的原則指向。因為,“兩個率先”是全面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總目標、總思路。不僅在發展理念上,“社會和諧”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並積極體現的重要方面,而且省委省政府把努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並在具體發展方略上,努力把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加以積極推進。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系

    [精神要點]全會提出,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産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專家解讀]“九大目標與任務,反映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一,描繪了未來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景。”省社科院院長宋林飛教授説,這一目標體系的提出,是從我國社會實際出發的。其中的每一個目標與任務都針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這也告訴我們,在江蘇率先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一種不斷改善現狀的強烈責任感。

    宋院長分析,民主法制是九大目標與任務之首,充分發揚民主,才能反映群眾的各種訴求,才能實現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貫徹公平公正的法制精神,才能在農民工使用、住房拆遷、企事業單位改革等過程中,切實尊重與保障群眾的權益。轉變政府職能是實現九大目標的關鍵。增加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利民、富民、美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目標,而激發社會創造力則是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宋林飛認為,健全民主法制、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等,是利民;實現充分就業惠及全體民眾、增加家庭財産等,是富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是美民。三者結合,構建和諧社會就有完整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體系任務是艱巨的。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堅持制度創新,統籌各方利益,改革和發展的成果要使各種社會群體普遍得益,改革和發展的成本更要各種社會群體合理分擔。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構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突出重點

    [精神要點]全會提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全會同時強調,要通過發展,到2020年,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産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專家解讀]省委研究室副主任范朝禮認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新農村建設則是當前促進發展中的第一要事,而增加農民收入又是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要事。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以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為標誌,江蘇站到了一個新起點上。城市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而且成為輻射農村、帶動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基於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産業化提升農業”的新農村建設思路。

    范朝禮説,區域是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區域發展失衡,不僅會拉大發展差距,還會引起社會心理失衡,動搖社會和諧的基礎。全國有個東西問題,江蘇有個南北問題。近年來,我省在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現率先發展的同時,一直極為重視解決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省委、省政府針對欠發達地區工業化滯後的實際,對生産力佈局作了重大調整,將原來主要集中在蘇南的工業佈局,逐步調整為以“四沿”為軸線的産業發展格局。與此同時,在全省上下較早形成“沒有蘇北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的廣泛共識,加大對蘇北幫扶力度,大力推進“四項轉移”,激活蘇北發展的內生動力。江蘇區域共同發展戰略的成功實施,是對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總體部署的積極呼應和實踐驗證。在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江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優勢必將得到進一步彰顯,江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定會走在全國前列。

    [鏈結江蘇]到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3萬多家,工業實現增加值已佔GDP的51%,工業已成為拉動江蘇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致富農民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全省城市化率已達50.5%,城市人口已首次超過農村人口。

    2005年,在“四項轉移”政策的推動下,蘇北承接的産業轉移項目僅500萬元以上的就達2120個,總投資769億元;蘇北5市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702項,各類科技投入超過了90億元;蘇北新增勞務輸出近40萬人,佔全省近六成;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超過了130億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建共享,關鍵在黨

    [精神要點]公報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專家解讀]省委黨校教授董蓮翔認為,“共建共享,關鍵在黨”深刻闡述了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則,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和諧社會以及怎樣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問題。

    “共建共享”反映了中國共産黨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科學性是指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牢固確立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把依靠人民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路徑。民主性就是執政黨始終要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不僅要帶領人民共同構建和諧社會,而且要由人民來共享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果。

    黨領導人民“共建和諧,共享和諧”,要解決幾個現實問題:一是努力構建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價值導航系統。大力倡導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統籌發展等和諧理念,增強全社會的和諧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撐和動力源泉。二是努力構建與和諧社會相一致的制度機制。明確界定公共利益,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理順利益分配關係,完善社會糾紛調節機制。三是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打造一個人們團結共建和諧,人們共享和諧成果的良好社會氛圍。

    [鏈結江蘇]從去年1月開始,我省17.6萬多個基層黨組織、385萬多名黨員分三批參加了先進性教育活動。從31萬多名黨員群眾參加的教育活動測評情況來看,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為99.56%。

    過去五年,全省多種形式地培訓黨政領導幹部50萬人次。“強基工程”使全省19萬個基層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著力發展社會事業,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精神要點]全會提出,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專家解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鄒農儉説,構建和諧社會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戰略任務,而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和載體,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前提。如果長期片面強調GDP,社會事業就會形成欠賬。社會事業的發展要求增加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相應的政府職能轉變就提到了一個比較突出的位置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還要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既有社會事業建設總體上薄弱,投入不足,又有對社會事業存量的管理不善,浪費嚴重,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所以,提高社會管理水平也歷史地邏輯地擺到了與重視社會事業建設同樣重要的地位。

    [鏈結江蘇]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重視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進一步構建社會安全網。全省城鎮三大保險覆蓋面均達到95%以上,符合“低保”條件的36.5萬城鎮困難群眾實現了應保盡保,34.8萬農民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全省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96.8%、90.3%和99.4%。

    江蘇省按照“分類定位、分開管理、分別改革”的思路,基本完成了市縣和省屬第一二生産經營類事業單位改制轉企任務,社會公益類、行政管理類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啟動。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的改革不斷深入。

    建立健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六項制度

    [精神要點]全會提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要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

    [專家解讀]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青年學者孔繁斌副教授認為,從中國政治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關於建立健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六項制度的提出,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內容,體現了以公民權利為起點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從而促進政治發展的科學的執政思維。

    按照“六中全會”建立健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制度建設的治國理念,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制度目標是要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這是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制度安排。這就需要政府圍繞“保障”這個政治任務和政治責任重心,提高“保障”的認識水平和相應的制度設計和政策選擇、執行能力。這首先要求建設好公共服務型政府,確立服務就是實踐“保障”的觀念;其次,發揮好政府引導性職能,集中公共資源用於“保障”制度建設;還有,政府要提高相應的前瞻性,在地方治理中富於創造性地建立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制度,並通過維護、促進和持續努力,建設一個能帶動各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鏈結江蘇]積極擴大基層民主,推進村民自治和社區居民自治,實行政務、村務、廠務公開,目前全省村民自治達標率為95%,社會居民自治達標率為90%,政務、村務、廠務公開率100%。

    健全法律制度。加快依法治省進程,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江蘇”的目標,以此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性措施,組織制定了《法治江蘇建設綱要》,加強黨對地方立法工作的領導,深入開展“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區)創建活動,力爭到2020年把江蘇建成一個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省份。

    全省職工收入隨企業經濟效益提高而提高的機制已基本形成。去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3:1,是全國最小的省市之一。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省市區的位次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與人均GDP排位基本相當。

    建設和諧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精神要點]全會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要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

    [專家解讀]南京師大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王小錫指出,六中全會系統地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和目標要求,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路,這不僅進一步科學地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基本內容,而且還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

    “和諧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人為本、明辨榮辱、公平正義、完善制度、科學發展。江蘇在推進‘兩個率先’,建設‘文化江蘇’的過程中,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實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六大工程’等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和諧文化建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建議,今後要結合江蘇特點,加強和諧文化體系與和諧文化建設途徑的研究;要盤點江蘇和諧文化資源,利用其為和諧文化建設服務;要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正視社會矛盾,出臺切實化解矛盾的有效舉措;要聯絡人們的思想實際開展和諧文化教育,真正讓和諧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大力開展制度建設,以科學的制度保障人民的權利,並以此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實現江蘇“兩個率先”服務。

    [鏈結江蘇]省委堅持不懈地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幹部黨員、教育人民群眾,切實加強理論建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深入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部署實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六大工程、50件實事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六項工程、30件實事。堅持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部署開展了“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主題實踐活動。

    全省文化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今後五年,我省將大力推進“文化江蘇”建設,實施十大先進文化藝術工程,發展十大重點文化産業項目,建設十大公共文化設施,帶動全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建設“文化江蘇”,重點將抓好五個方面工作:即充分發揮先進思想文化的引領作用;以文化生産為中心繁榮文學藝術;把文化産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讓全省人民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為建設“文化江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團結和睦

    [精神要點]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要激發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團結和睦,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專家解讀]省委黨校教授馮必揚説,充滿活力與團結和睦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兩者的相互聯絡、相互促進、有機結合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和諧社會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社會,一潭死水、凝固僵化的社會不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特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特別是激發經濟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與社會活力。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全社會形成創新的理念和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唯有如此,社會才能不斷進步,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才能快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才有動力源泉。

    與此同時,又要最大限度地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睦,一個勾心鬥角、四分五裂的社會決不可能是和諧社會。在實際工作中,應在堅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注重全面協調發展,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注重維護社會公平;在堅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同時,注重保持社會穩定;在使每個社會成員各盡所能的同時,又能使他們各得其所,在不斷增進國內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同時,還要注重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和諧團結。總之,既要充分調動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要促進各政黨之間、各民族之間、各宗教派別之間、各階層之間、海內外同胞之間的團結和諧,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

    [鏈結江蘇]為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創業發展的活力,塑造與“兩個率先”相適應、富有時代特徵和江蘇特色的人文精神,省委在全省廣泛開展了弘揚“三創”精神、推進“兩個率先”、構建和諧社會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全省幹部群眾艱苦創業、勇於創新、爭先創優。

    圍繞建國55週年、抗戰勝利60週年、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等,我省組織開展系列紀念慶祝活動和宣傳教育活動,激發全省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精神,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不斷鞏固和擴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作用。去年,我省圓滿接待了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大陸訪問團,會同中臺辦成功舉辦了首屆“兩岸市縣雙百論壇”。

    本稿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新華日報評論部聯合策劃采寫

 
 
 相關鏈結
· 百姓眼中的六中全會公報:對和諧社會充滿期待
· 解讀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構建和諧社會五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