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十五”期間,全市新增就業1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8萬人,“4050”人員再就業1.5萬人,勞務輸出轉移農村勞動力98.3萬人。今年,更是高歌猛進,上半年,全市又有41568人走向工作崗位,720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如此成績,受到上級領導充分肯定。2004年,咸陽市再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被省政府評為全省勞務輸出工作先進市;2005年,被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評為促進社區就業先進市,勞動保障工作計劃目標任務完成在全省綜合考評第一名;同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還將咸陽市確定為全國百名創業培訓試點城市。咸陽市在就業和再就業上,何以能取得如此成就?
各級領導傾注心血
咸陽市的就業再就業已形成了一個系統工程。夯實併為這個工程傾注大量心血的就是各級領導。市委書記張立勇在大會小會上,説得最多的就是就業。“一個城市的市委書記、市長,不抓就業,就是不務正業!”已成為他的口頭禪。各級黨委、政府也始終把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作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紛紛建立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責任制,列入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層層分解,級級負責。今年4月,咸陽還率先在全省開展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行動,到8月底,全市2349戶“零就業”家庭中已有2245戶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實現了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的目標。
招商企業奪得頭功
仔細解讀咸陽市就業再就業的秘訣,不難發現,咸陽市近年來大抓特抓的招商引資,在激活帶動了縣域經濟的同時,也安置了大量勞動力。
渭城區發展起的餐飲服務業近700家,直接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一萬餘名,還有給這些餐飲業提供種養殖原材料和運輸的人員,更是難計其數;而秦都區發展起的382家商貿流通業,安置人員近萬名。
涇陽縣相繼引進光明、蒙牛、銀橋等國內著名乳製品企業,帶動乳製品加工企業已達14家,這些企業在生産第一線安置的人員達2000余人,更為重要的是,還極大刺激了農民養奶牛的積極性。
彬縣依靠煤炭資源先後引進資金近20億元,對彬長大佛寺井田、陳家坪煤礦、水簾洞煤礦等5個煤礦開發的開發、改造的改造,這些煤礦,不僅安置了5000余名勞動力,還帶動了運輸業和相關服務業。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就有1000余輛大型車輛直接從事煤炭運輸,而從事餐飲和旅館業的群眾就達2萬多人。
下崗職工農村興業
為了讓更多的人端上飯碗,咸陽市的決策者可謂殫精竭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不斷創造條件上,這已成為亮點。
2004年9月,咸陽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建成的渭城區北杜鎮南朱劉村下崗職工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安置了陜毛一廠、陜西二棉等省、市、區屬企業下崗職工200名後,又在渭城、秦都、涇陽、興平建成4個基地400個大棚,安置下崗職工總數達880人。目前,從事種植業的下崗職工每棚平均收入在1.3萬元以上,最高達2萬元。
下崗失業人員中再就業最為困難的是“4050”人員,對他們的安置,咸陽市在開發公益性崗位上下功夫。近年來,保安、保潔、保綠等社區管理崗位,護老、托幼、醫護等社區服務崗位和餐飲、縫紉、維修等社區經濟崗位的不斷開發,讓全市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全市共開發公益性崗位1.7萬個。
勞務輸出海闊天高
咸陽市的勞務輸出,已織成了三個強有力的網絡。一是鄉鎮、街道勞動力服務網絡,他們負責掌握轄區勞動力資源,組織培訓和輸出。有的縣區索性還將這個網絡的終端設到村、組,形成了縣有勞動力市場、鎮有站、村有點、組有員的4級服務體系,二是駐外勞務輸出聯絡機構,這一機構既要將勞動力送到可靠的用人單位,還要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第三個網絡便是這一産業的蓬勃興起而應運産生的民間勞務仲介,僅今年,民間勞務輸出組織輸出的勞務人員就超過1萬人。目前,咸陽市在外務工人員已達98.3萬人次,這些人每年的總收入達40多億元。可喜的是,咸陽市的勞務輸出還走出了國門,今天,在阿聯酋、日本、新加坡等地務洋工的,就有1300多人。
與此同時,在咸陽,職業技能培訓有技工學校、勞動服務培訓機構、社會力量學校,形成了初、中、高三級技能的培訓層面和門類齊全的職業技能培訓總格局。涌現了一批規模較大、設施先進、質量較高的職業培訓機構。陜西國際商貿職業學院創建9年來,為社會培養醫藥、營銷、計算機維修、計算機網絡、服裝等專業各類技能人才8000多人,學生就業率達100%,目前在校生已達1.1萬多人。全市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中,在校生千人以上的有25所,開設高技能專業培訓的有8所,培訓就業率90%以上的146所。(齊宇強 王芳聞 鄧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