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勞動和社會保障專家:不能犧牲效率換取就業增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12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我國經濟表現為“高經濟增長、低就業增長”的特點。從統計數據看,從“九五”到“十五”,GDP年均增長率由8.6%提高到9.5%,而就業年均增加人數由804萬人下降到748萬人,就業彈性系數也由“九五”時期的平均0.14下降到“十五”時期的0.12,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由94萬人減少到80萬人。

    然而,上述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總量關係並不足以反映真實情況。實際上,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高度正相關,經濟增長在摧毀原有的大量無效和低效就業崗位的同時,帶動了上億的高效率就業崗位的增加。從1980年到2004年,我國第一産業就業比重下降了近22個百分點,總量達到1.6億人以上,即經濟增長為1.6億的農業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由於我國農業中存在大量隱性失業和不充分就業(估計總量超過3億人),增加的非農就業實際上是新增就業。但是,按現行的統計方法,農村的隱性失業和不充分就業人員都被統計為就業,結果在統計上就將新增就業給抵消掉了。如果將這部分就業增長統計在內,我國的就業彈性系數將翻倍。

    拉動總體就業增長的源動力是第二産業經濟增長。與總體就業增長率相比,第二産業就業增長率並不低,但第二産業經濟增長率明顯高於總體經濟增長率。

    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對總體就業拉動效應的因素之一,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有集體企業的大規模裁員,在這一過程中,國有集體企業從業人員減少了7000多萬。原體制內就業崗位的摧毀為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但影響了就業彈性系數的提高。這種趨勢還將繼續,在今後3年中,由於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産、企業改制等原因,還將減少就業660萬。在完成體制轉型後,企業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樣的産出只要較少的勞動力就能完成。另外,為了提高競爭力,企業生産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將進一步減少對勞動的需求。

    經濟結構升級是影響就業增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國正處於産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投資的構成主要是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建設、以及投資回報率高而勞動需求小的行業,如能源、房地産、汽車等,這些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對就業的需求小于對資本等其他要素的需求,這也減緩了就業的增加。

    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帶動就業增長的主要是出口行業,這些行業多數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但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這些行業的利潤空間縮小,並且在進入加入世貿組織後過渡期後,我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使得就業增速比改革開放前期有所減緩。

    最後,勞動力市場本身的因素也影響就業的增加。隨著市場機制基礎作用的發揮,我國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增強,一方面出現結構性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同時也出現了結構性的需求不足。

    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仍處於勞動力供給持續增加的時期,就業壓力仍然比較大。在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難以單純依靠經濟增長來實現就業增加,需要建立促進就業增長的新機制。為此,首先應轉變促進就業增長的思路,致力於改善勞動力供給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物質條件,而不應強調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換取就業數量的增加。應統籌考慮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第二,在經濟增長對就業拉動作用短期內難以快速提高的情況下,應更加重視通過經濟增長之外的手段促進就業增長,應將積極就業政策法制化、長效化、普惠化,促進勞動力資源流動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勞動力供給結構,最終促進就業增長。第三,要加速城鄉統籌就業步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麗賓)

 
 
 相關鏈結
· 江蘇南通啟動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見習援助工程
· 雲南省玉溪市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優惠政策
· 安徽省就業規模持續擴大 7成“4050”人員再就業
· 俄專家認為中俄兩國可以在就業領域開展互利合作
· 湖北省將堅持和完善畢業生就業率公佈制度
· 江西6000萬元資金支持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