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論壇”上提出,農業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強化開展技術創新的主動性。
危朝安指出,推進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不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更應該是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密切跟蹤本領域科技發展的國內外動態,積極尋求科技信息,根據市場需要主動開展技術創新;要積極主動地與科研單位聯絡,有針對性地開發利用科研單位的科技資源,提高自身的科技實力,同時,龍頭企業之間、龍頭企業與行業協會之間也要加強技術合作,共同提高發展能力;要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想方設法提高人才待遇,為人才開展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環境。同時要通過與科研單位開展聯合創新、設立教學試驗基地、推送技術人員到科研院校深造、吸引科研單位科技人員來企業工作等多種形式,全面提高技術人員的素質,不斷加強技術創新隊伍建設。
危朝安強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要以提高農産品競爭力為核心,以産業鏈條為主線,通過推進科企聯合、科企嫁接和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等多種形式,在主要農産品生産、流通、加工等領域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生物質産業等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領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市場佔有率大的農業科技型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産品品牌,促進農業産業整體效益的顯著提升。
技術創新成為我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績效增長的關鍵要素
10月19日,從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論壇上獲悉:我國農業産業化經營正逐步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由點狀發展向優勢産業和優勢産業帶集聚,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技術資金勞動密集型並重發展,由初級加工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單一組織模式向多元化組織類型演進。國家級龍頭企業已成長為技術資金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入了以技術引進為主的初創階段向自主創新的科技企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期,逐步實現由設備更新向産品更新的戰略轉移,技術創新成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優秀龍頭企業增值創利的第一要素。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石燕泉在論壇上介紹説,據農業部今年3—6月對全國29個省(市區)的187家龍頭企業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國家級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普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自設研發機構比例增加、實力增強,研發機構人員增加、結構優化,創新投入總額增長、強度加大,技術創新成果數量可觀、水平提高,技術創新已成為龍頭企業迅速成長的新的增長點,一大批優秀的龍頭企業已成為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主力軍,進入了以自主創新為發展方向的戰略轉型期。
石燕泉告訴記者,調查顯示,龍頭企業已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企業自籌資金投入佔94%,政府補助投資經費僅佔4%,有61%的龍頭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從龍頭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分析,75.4%的龍頭企業以關鍵技術創新作為突破口,61%的龍頭企業以農産品加工技術創新為重點,56.7%的龍頭企業以産品創新為主,54%的龍頭企業以工藝創新為主,27.8%的龍頭企業表示要重視生産原料的創新。
石燕泉對記者説,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之間已産生了顯著的技術創新能力分化現象,畜牧業中的領先龍頭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專利擁有數量、技術人員數量和研發人員數量分別是後十位參調企業的34.8倍,40.6倍,13.6倍和4.9倍,創新收益、總銷售收入、利潤和稅收分別為42倍、52.8倍、29.1倍和12.2倍;種植業領先龍頭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專利擁有數量、技術人員數量、研發人員數量比後十位參調企業分別高出13倍,30.3倍,8倍和3.1倍,創新收益、總銷售收入、利潤和稅收分別高出7.7倍、51.4倍、9.9倍和16.1倍。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分化,進一步導致了企業規模、效益、競爭力的層次分化,使強者更強,優者更優,産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技術創新促進了企業新市場的開拓,提高了産品質量,豐富了創新産品的類型,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生産效率,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在參調企業中,有48.7%的企業創新産品或新技術的銷售額佔到企業總銷售額的20%以上,26.7%的企業新産品銷售額佔全部銷售額的10-20%。技術創新對企業的銷售收入和純利潤的貢獻率逐年提高,2004年、2005年技術創新使企業營業收入分別提高45.2%、29.3%。 (作者:梁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