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統科學聯盟全球環境變化科學大會發表聲明
敦促採取聯合行動應對全球環境變化影響
11月12日,地球系統科學聯盟全球環境變化科學大會在北京閉幕。ESSP本次大會聯合主席、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Gordon McBean博士共同主持了閉幕式。
11月9日至12日,全球環境變化領域的科學家們齊聚北京。在為期四天的科學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有關國際組織的官員共1000多人共同分享和探討了地球環境變化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集中討論了各區域如何應對自然與人為原因造成的地球環境變化結果、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的本質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大會對ESSP各計劃如何最大限度地應對區域可持續發展挑戰進行了闡述。
閉幕式上宣讀了由ESSP本次大會聯合主席、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Gordon McBean博士共同簽署的大會聲明。在聲明中,科學家們表達了他們今後將加強研究,為可持續發展向社會提供科學信息的決心。
聲明稱,通過2001年《阿姆斯特丹宣言》,由全球環境變化領域四大科學計劃(生物多樣性計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全球變化人為因素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所成立的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旨在彌補不同學科之間的空白,搭建跨學科的橋梁,該聯盟正在大大提高我們對複雜地球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在當今人類活動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地球系統的時代,我們密切關注全球環境所不斷遭受的負面影響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威脅。我們堅信, ESSP及其與全球變化分析、研究和培訓系統(START)攜手開展的區域活動, 正在進行中的關於糧食安全、碳與水系統的聯合項目以及四大全球環境變化國際計劃,將會實現對地球系統主要構成及其動態交互作用新的認識,並應對不確定性與風險,擔負起責任,加強研究,向社會提供科學信息,以便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更好地滿足當前與未來的需求。地球系統科學聯盟將敦促政府為這些倡議共同努力,同時採取措施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以確保可持續發展。
聲明確認啟動了兩個重要的有關人類健康和亞洲季風的新ESSP研究行動,以對現有的碳、糧食與水系統計劃進行補充。全球環境變化與人類健康計劃將確認並量化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並制定成本有效的適應策略;“亞洲季風區綜合區域研究”闡明亞洲季風區內人類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以支持該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秦大河在閉幕式致辭中説,大會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密切關注與積極回應。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發表了書面講話並會見了與會專家,這進一步表明中國政府對全球變化的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並且密切關注該領域的研究與國際合作。在本次科學大會之前,我們在中國氣象局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全球變化分析、研究和培訓系統(START)國際青年科學家全球變化會議,所有年輕科學家均被賦予參加大會的機會。相信本次科學大會將實現對地球系統主要構成的新理解,並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向社會提供科學信息,以更好地滿足現在與將來的需求,希望大會將會為更廣闊的國際合作及提高發展中國家建設能力鋪路。
閉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篤正應邀做科學報告。Gordon McBean博士代表與會科學家向葉篤正院士表示敬意。
閉幕式還舉行了頒獎儀式。美國加利弗尼亞大學Colette Heald的《大氣中有機碳氣溶膠的來源研究》等三篇論文分獲Crutzen獎最佳論文獎和優秀論文獎,哈佛大學 Dominick Spracklen“顆粒物形成對全球大氣氣溶膠的巨大貢獻”等三個展板分獲葉篤正獎最佳展板獎和優秀展板獎。我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孫穎的“未來氣候的降水特徵研究”獲第二屆國際青年科學家全球變化會議最佳展板獎,馬玉平的“基於遙感數據的中國北方冬小麥區域模擬研究”和袁薇的“亞洲沙塵天氣與西北太平洋表層生物生産力關係的初步研究”獲第二屆國際青年科學家全球變化會議優秀展板獎。(丁繼武 潘俊傑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