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
今天,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在這裡聯合召開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交流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的經驗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深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下面,我就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意義
2006年初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和隨後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世界科技進步與創新規律的深刻認識,是面對新形勢、應對新挑戰所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於貫徹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傢具有重大的意義。
1.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應對世界科技發展和競爭態勢的戰略選擇。
當今時代,全球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推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主導性力量。在此過程中,創新能力強的跨國公司成為全球經濟和科技活動的主角之一。據統計,全球跨國公司的總數已超過6萬個,産值約佔全球總産值的四分之一,貿易額佔國際貿易額的60%,技術貿易佔60—70%,專利和技術許可費佔98%。當今世界經濟強國,其競爭力主要就是體現在掌握核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身上,如美國的通用、微軟、英特爾,德國的大眾、西門子、博世,日本的豐田、索尼、松下,韓國的現代、三星、LG。特別是作為後發國家的日本、韓國,在戰後不到30年的時間裏就步入世界經濟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正是得益於一批創新型企業群體的骨幹和引領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一批充滿創新活力的企業也迅速成長,如華為、中興通訊、海爾、聯想、奇瑞、吉利、華中數控、神華、寶鋼等。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持續以超過10%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現有6萬多名員工中有48%從事研發,2006年研發投入超過70億元,累計已申請專利19000余件,獲得專利授權2700余件。這些企業憑藉日益增強的創新能力,不僅贏得了國內市場的較大份額,而且已經躋身國際市場,對國外強大的競爭對手提出挑戰。但是,我們也認識到,我國目前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還很少,這與一個經濟總量佔世界第四位的大國地位是不相稱的。在《財富》雜誌評選的2006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內地企業只有19家,而且這些企業大都屬於壟斷行業或資源性行業。目前我國在國際貿易和全球産業分工體系中的不利地位,與缺乏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直接相關。
實踐表明,只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的步伐;只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才能擺脫對外資企業的技術依賴,提高我國産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只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才能打破國外設立的知識産權、技術專利和技術標準等新的貿易壁壘,提高産業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確保國家産業安全。可以這樣認為,中國經濟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能否造就出一批掌握核心競爭力、站在國際産業發展前沿的創新型企業。因此,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對於迎接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2.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當務之急。
多年來,我國科技和經濟體制都已發生了深刻變革,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的科技進步是在各自相對封閉的系統內部完成的,形成了兩條並行線,缺乏廣泛的交匯點。一方面,産業技術進步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技術,許多重要産業沒有形成自己的創新能力,甚至形成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另一方面,大學和科研機構對市場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應用研究開發活動的目標更多地表現為追求先進的技術指標,注重技術上的突破,卻往往無法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和産業。從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來看,技術創新首先是一個經濟活動過程,是技術、管理、金融、市場等各方面創新活動的有機結合,這個過程只能主要由作為投資主體、利益主體和風險承擔主體的企業來承擔。中央提出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就是要從制度上突破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把自主創新戰略真正落到實處。
近年來,隨著科技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迅速增強。據統計,2000年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僅為537億元,到2005年已增長到1674億元,年均增長42%;2000年國內企業獲得職務發明專利授權僅佔國內職務發明授權總數的28%,2005年已提高到52%。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遠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2005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僅為0.76%,開展科技活動的僅為38.7%,有研發機構的僅佔全部企業的23.7%。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産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8.6%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
在當今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僅直接關係到企業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而且也關係到國家經濟安全。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但許多産品和産業未能擺脫以廉取勝、以量取勝的傳統模式。DVD行業、手機行業、電視機行業等相繼出現的對外貿易困局,表面上看是外國政府和企業聯手打壓的結果,但本質上還在於我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缺乏自主知識産權。有數據表明,我國DVD的生産佔到世界的70%,但是出口一台價格29美元的DVD機,要向外國公司交納12—15美元的專利費;貼牌生産手機的專利費約佔到售價的20%。由於缺乏開發新産品、開拓新市場的技術能力,許多企業難以擺脫降低成本、降低價格的惡性競爭局面。能否儘快實現從低附加值的加工組裝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品牌經營、供應鏈管理等環節攀升,已經成為我國眾多産業和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
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充分表明,經濟長期增長的根本動力不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而是技術進步或技術積累。我們決不能滿足於現在的低端製造,更不能為世界産品的“生産車間”而自得,而是必須在技術進步和創新上下工夫,努力提升産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贏得與他人進行公平利益博弈的機會和尊嚴。這是富民強國之路,也是企業的興旺發達之路。
3.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要求。
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建立在科技進步與創新的基礎之上。從人類歷史上看,新興産業的崛起,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生産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無不來自於技術的創新與突破。目前,世界範圍內新的技術革命浪潮方興未艾,催生一系列新的産業群,並且推動産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由新技術、新産業引發産業部門的分化與融合,進而引發整個産業及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滲透,已成為各國經濟結構演化的主流。
當前,我國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轉變,資源消耗仍然過高,環境污染仍然過重。據有關資料分析,我國每創造1美元GDP,能耗相當於德國的5倍、日本的4倍、美國的2倍;我國的勞動生産率僅相當於美國的1/12、日本的1/11;我國以佔世界4%的經濟總量,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原煤和鋼材的30%、水泥的40%。從我國對外貿易格局來看,儘管我們已經是世界貿易的第三大國,但出口産品中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産權的只佔大約10%。儘管我們已經是製造大國,但是中國石化裝備的80%,轎車生産設備、紡織機、數控機床的70%,芯片設備的85%需要依賴進口。眾多行業和企業長期形成的對外技術依賴局面,使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步履艱難。
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的基本國情和特定需求決定了我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必須有可靠而不是受制於人的技術來源。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既是適應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符合科技和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決斷,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競爭壓力和外部環境推動下,企業通過引入新的生産要素或改善生産工藝,提高生産效率,降低成本,使産業增長方式不斷趨於集約化,從而提高整個經濟的增長質量和水平。企業還通過不斷地開發新産品、新工藝,提高産品附加值,開拓傳統資源新用途,從而引領産業結構不斷高級化。總之,自主創新對於增長方式和結構調整的作用,最終必然通過企業的技術創新實踐得到落實,也必須通過企業的技術應用得到實現。
二、把創新型企業建設作為落實中央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
全國科技大會召開以來,各地方、各部門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迅速行動起來,研究部署本地區、本部門的科技工作。國務院各有關部門採取實際措施,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發改委安排預算內投資,加大對引進技術和設備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支持力度。財政部建立和完善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制度。國資委將自主創新納入大型國有企業領導人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商務部建設一批出口創新基地,打造一批高科技自主品牌。大多數地方提出建設創新型省、市的發展目標,結合本地實際,細化相關配套政策,在加大科技投入、營造創新環境、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出臺了許多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良好工作局面正在形成。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就是落實中央關於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行動之一。
1.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引導和帶動廣大企業投身自主創新。
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背景和水平各不相同,企業的類型千差萬別,技術創新的路徑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2005年底,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決定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就是要針對各類企業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引導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引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戰略産業的原始性創新能力和重點領域的集成創新能力。
作為“技術創新引導工程”的重點工作之一,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三部門又于2006年7月聯合開展了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開展這項工作,就是要推動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就是要通過示範作用,引導不同類型企業制定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探索創新發展的有效模式;就是要形成一批創新型企業,引導和帶動廣大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三部門首批選擇的103家試點企業,在各類企業中具有典型意義和代表性,包括大中型骨幹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實施企業化轉制的科研院所等各類企業。其中,民營科技企業佔到首批試點企業的近70%。
為了做好試點工作,三部門建立了聯合推動機制,共同制定試點工作方案,提出試點企業條件,確定試點企業名單,協調支持試點企業的發展。同時建立了地方參與機制,試點企業所在地方的科技、國資、工會等部門負責聯絡和指導試點企業。各地方也根據各自特點,開展當地的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通過這項工作,我們期望打造出一批真正屬於中國的創新企業巨人,成為千百萬中國企業競相傚法的樣板,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脊梁。
2.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積極推進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
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大力協同和相互配合。科技部、國資委和全國總工會從各自職能出發,有針對性地對試點企業予以支持,形成了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合力。
科技部結合“十一五”科技計劃,特別是支撐計劃的實施,積極支持試點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以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在具備條件的試點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積極疏通渠道,支持試點企業運用政策性貸款加大研發投入;組織開展對試點企業的人才培訓等。據統計,2006年度有3家試點企業作為支撐計劃項目的組織單位,獲得經費支持1.76億元;有27家試點企業作為支撐計劃項目的承擔單位,獲得經費支持5億元;試點企業還獲得國家863計劃批准立項61項。
國務院國資委從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角度,為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一是爭取更多地參與或牽頭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參與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等。二是通過出資人的工作和相關制度的設計,建立包括考核、分配、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具體政策,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進程。三是通過推進試點工作,在激勵機制、創新組織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形成有利於創新的企業內部機制。
中華全國總工會以推動建設創新型企業為目標,在全國職工中廣泛開展“當好主力軍,建功‘十一五’,和諧奔小康”競賽活動。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和思想發動工作,引導廣大職工認清歷史使命,煥發創造熱情,不斷創造新業績、鑄就新輝煌。對試點工作取得成績的企業,將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予以表彰和宣傳。對成績特別突出且符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評選條件的企業,將推薦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22個地方相繼開展試點工作,10個地方選擇確定了近千家試點企業,形成了上下聯動的良好工作局面。許多地方科技主管部門會同國資委、總工會等部門,積極開展區域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如四川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門研究部署此項工作,由省科技廳、經委、國資委、總工會等七部門聯合開展創新型企業建設工作,根據示範、試點、培育企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從重大科技專項、科技計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稅收激勵、人才培養、考核等方面制定和落實支持措施。安徽省提出要以“培育一大批創新型企業”為核心,強化自主創新,推進安徽跨越式發展。北京市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載體,推出百家企業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浙江省等深入研究制定創建創新型企業成長路線圖,從政策上引導創新型企業建設。
3.廣大企業積極參與,通過試點推動自身創新能力建設。
一年來,在各地方、各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試點企業在建立和完善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上下工夫,在探索創新發展的模式上下工夫,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103家企業都制定了試點工作方案,並結合各自實際情況,重點從研發能力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培養創新隊伍、健全創新管理和機制,營造創新文化等方面積極開展相關工作。
從目前的情況看,創新型試點企業重點加強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確立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戰略。試點企業都明確把創新作為根本戰略,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制定了新一輪發展規劃。二是著力加強自身研發能力建設。試點企業重視加大研發投入,46%%的試點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超過6%。所有的試點企業都設有研發機構,其中有23家試點企業已初步獲准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重點領域的國家級研發平臺。三是努力掌握關鍵技術知識産權。很多企業認識到創造、保護和管理知識産權對企業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注重在開發新技術産品過程中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及時申請專利或作好專有技術保密工作。四是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通過産學研結合等形式,實現各類創新資源在企業中的集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試點企業的共同選擇。如鋼鐵研究總院發揮轉制科研機構的優勢,聯合國內骨幹鋼鐵企業和大學籌建“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開發行業共性關鍵技術。五是積極培育企業創新文化。創新型試點企業普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圍繞市場和經營目標,通過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將創新精神融入企業文化之中,使之成為廣大職工的基本思維和行動指導。
三、積極營造良好環境,大力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
二戰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尋求自身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但是,各國的發展水平並沒有完全趨同,有些發展中國家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有些反而越拉越大。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技術能力不是外源的,而是內生的,主要取決於體制、政策等發展環境。我國要在科技進步和創新中有更大的作為,要造就一批進入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就必須把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作為最重要的著力點。
1.深化體制改革,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體制機制保障。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曾指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産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20年來,科技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大部分研究開發活動已經從遠離市場、排斥市場轉變為親近市場、融入市場,全國數千家開發類科研機構已轉制為企業,企業研究開發投入佔到全社會的70%以上。
但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性障礙仍然沒有完全消除,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務之急是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規制行政管理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構建完善的技術創新鏈。從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來看,只有讓經營管理者真正著眼長遠利益,讓知識和知識創造者得到真正的尊重,企業才會産生內在的創新能力。為此,各試點企業要加快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責權統一、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從制度層面上抑制企業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引導更多的企業關注更加長遠的技術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要積極探索工資管理制度和經營者分配製度改革,使收入分配向關鍵崗位傾斜,向取得創造發明成果和技術革新成果的科技人員傾斜,推進知識、技術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2.落實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構建有利於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
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可以採取制定政策、資金投入、項目支持、提供服務等多種措施,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政策。依靠項目支持企業固然重要,但項目能夠支持的企業是有限的,發揮作用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對於千千萬萬的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來講,包括稅收、金融、政府採購等在內的各項激勵政策是長時間、普遍起作用的因素。
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會議分組討論側記
新年伊始,兩會前夕,103家試點企業老總悉數到位,參加26日在京舉行的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會議。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報告中所説,“103家企業都制定了試點工作方案,並結合各自實際情況,重點從研發能力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培養創新隊伍、健全創新管理和機制、營造創新文化等方面積極開展了相關工作”。但是,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難免遇到操作層面上的困惑。政府為企業服務怎麼才能落到實處?企業要運用好相關政策還有哪些環節需要協調?
下午的討論剛一開始,科技部、國資委、各行業協會的代表紛紛表示“讓企業先説”。
“關鍵時刻,政府不能缺位”
“兩項專利技術的小試、中試都做完了,國家發改委也立項了,實現産業化就差銀行的貸款了。我們心急如焚哪!”內蒙古蒙西高新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淑芬開門見山。
蒙西集團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培育的20個大型企業之一,主要生産水泥。從1997年開始,集團持續投入1億多資金搞基礎研究,經過“八年抗戰”,“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和“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兩項完全自主研發的循環經濟新技術已經成熟,産業化勢在必行。
“我們找各大銀行協調5億元缺口的貸款,可銀行不管你有沒有專利,也不管你是不是環保清潔的循環技術,翻來覆去地研究,就是不肯放貸。”劉淑芬非常無奈,“説到底,銀行是怕承擔鉅額風險。”
據了解,蒙西集團的這兩項技術,能高效回收生産水泥過程中排放的粉煤灰和二氧化碳,再提取、加工成市場短缺的氧化鋁和可降解“綠色”塑料,其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都非常可觀。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自己承擔了所有的研發風險,但是成功後,需要進行最為關鍵的産業化時,政府是否應該積極介入、協調一下、扶持一把?”劉淑芬認為,政府能否做到真正為企業服務,就看它關鍵時刻是否缺位。
蒙西究竟如何走出貸款困境?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沈英傑認為,涉及到銀行貸款的部分,地方政府給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或者協調權威部門出具項目評估,再或是幫助企業出讓“減排指標”以獲取相關補償,都將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對“吃螃蟹的人”給予保障
被問及企業有何需求,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施一明不假思索地回答:“需要敢吃螃蟹的人。”
“很多企業都有這種感受,首次應用重大項目首臺(套)特別難。”他告訴記者:“我們做出了産品,卻不被用戶接受,這裡面有‘不敢’、‘不願’和‘不想’三方面。”
他説,所謂“不敢”,指許多大型國企、國家重大工程要確保完成任務,總會優先考慮使用成熟産品。“如果用名不見經傳的國産設備,萬一齣了問題,目標完成不了怎麼辦?誰敢擔這個風險?”
説到“不願”,跟用戶心態有關。他説:“國內很多企業都有一種心態,要用就用進口的、最高級的産品,人家都用,我能不用嗎?”
“至於‘不想’,有些人根本就不考慮國産設備,你搞你的自主創新,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又沒有責任扶持你……”説到這,施一明無奈地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這些企業很難再繼續發展。”
如何改變這種困境?他認為,政府應在體制上對敢於使用國産首臺(套)産品的用戶給予保障,免其後顧之憂,萬一齣現問題,其承擔的風險、蒙受的損失由國家承擔。
除免責外,還應建立鼓勵制度,如設立一個“自主創新應用獎”。他説:“創新和應用是分不開的,應用單位獲得了保障、受到了鼓勵,才能向研發單位提供更多的支持。”
要幫忙,不要添亂
與眾多中小型民營企業不同,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的海信集團已經把對自主創新的理解從過去的追求高端産品,提升到如今的追求研發深度。副總裁郭慶存對記者説:“我們正逐漸將企業目標跟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産業發展規劃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這樣不但降低了企業風險,而且能真正推動國家相關産業的發展。”
在談論企業需求時,他説:“政府幫忙不添亂”。“《綱要》中頒布了99條細則,它們執行起來將設計到很多評審、確認以及實施的程序。作為企業,我們特別希望政府在給予扶持、幫助時能兌現這個準則。”
他認為,政府在對企業進行管理時,應在公平的基礎上儘量簡化程序。“比如企業研發經費接受政府考察,這很有必要,但目前的考察可謂興師動眾,國稅、財政、審計、發改委、經貿委……各部門都要參與。其實只要一家權威部門審查確定後,各家認可就夠了。”他表示:“在企業科技創新方面,各部門都有自己的管理範圍,其中勢必存在交叉,如果能統籌起來是非常有利的,但大家要是都無視別人做過的工作而一再重復,不但增加了行政成本,也給企業帶來了很大負擔。”他建議説:“在具體科技政策的實施中,應實行一種首問負責制,財稅政策由財稅部門負責,項目管理由科技部門負責,這樣一家牽頭,多家共商,將會更加簡潔、高效。”
另外,郭慶存也希望那些已經在國家科技政策中明確的政策能夠合理、順暢地實施。“比如《綱要》中明確規定,應用股權等中長期激勵方式來激勵科技人員,但現在的問題是,企業進行股權獎勵需要納稅,而大學、科研院所通過將研究成果轉化創辦企業,向科研人員獎勵股權卻不需要納稅。如此一來,這個政策的導向顯然不對。”他表示:“獎勵股權,這是企業的做法,但這樣的政策相當於鼓勵大學去做企業,而阻礙企業做企業,形成了悖論。”
他表示,過去的政策中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在新政策調整的時候應儘快將這些地方扭轉過來。
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的積極探索
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了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會議。會議對2006年三部門共同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進行了總結和部署,交流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情況,這對於深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選擇具有較強的行業代表性的企業是此次試點工作的一大特點。參加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的首批103家企業,兼顧各類企業,大都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具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較強的競爭力。大型企業約佔60%,中小型企業佔40%。試點企業資産總額約佔全國工業企業資産總規模的14%。試點企業經濟效益較好,納稅總額接近國家各項稅收收入的十分之一。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就是要以這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作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和發展模式,引導和帶動全國企業走上自主創新之路。
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加強自主創新可以從三個方面著眼:一是企業是否增強了創新意識,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二是企業是否增加了研發投入,把研發投入作為企業開支的重要組成;三是企業是否建立了鼓勵創新的機制,把創新作為企業員工的普遍行為。從一年的試點工作來看,成效是顯著的:一些國有骨幹企業領導增強了落實中央自主創新戰略的責任感,如寶鋼集團以試點為抓手制定了新一輪技術創新規劃,加強戰略産品開發和前沿技術研究,並啟動了知識産權戰略藍皮書的編制;有46%的試點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6%;許多試點企業注重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創新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機制,更加重視知識産權的創造、保護與運用,積極建設企業創新文化。
試點工作展開後,引發了地方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的熱潮,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聯動機制。目前,全國有22個省(區、市)開展了試點工作,各地已確定試點企業近千家。這成為全國上下一起推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的合力。
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剛剛起步,下一步仍然需要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戰略決策和部署為主線,不斷優化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引導技術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勵企業形成持續創新的動力機制,大力推進産學研合作,將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不斷推進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