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委書記陸浩接受《人民日報》記者專訪時説:“困難再大,也要努力把民生問題解決好。”
陸浩説,甘肅是個欠發達省份,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務都十分繁重。這幾年,甘肅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於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確保每年都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解決民生先解決生産生活問題
陸浩説,解決民生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好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問題。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和利益關係的深刻調整,部分群眾的生産生活遇到了暫時的困難。對甘肅來説,貧困面還比較大,困難群眾相對多一些。解決好這部分群眾的實際困難,是解決民生問題的當務之急。近年來,甘肅省圍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安排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連續三年對城市低保人員的生活保障標準每年提高10%,還相應地提高了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職工傷殘津貼標準。去年,甘肅省又集中辦了五件事:一是在農村建立了低保制度;二是提高了農村五保戶的基本生活保障標準;三是在城市低保人口和非職工人群中建立了合作醫療制度;四是解決了城鎮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五是解決極度乾旱地區的人畜飲水問題。通過這些措施,使城鄉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陸浩認為,解決民生問題,還要抓住擴大就業這一根本。越是困難群眾,就業的能力就相對弱一些,越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解決民生問題,還要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甘肅省將財力向“三農”傾斜、向基層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向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優先滿足群眾的基本公共需求。甘肅將中小學公用經費全部納入了財政預算,對公益性醫院的床位補貼標準翻了一番,提高了財政對鄉鎮衛生院和承擔公共衛生任務的鄉村醫生的補助標準。同時,將57個縣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上繳省級財政的增量部分全額返還,通過省級財政轉移支付每年給每個鄉鎮補助公用事業經費13萬元。去年,省級財政用於支持“三農”、緩解基層財力困難、解決困難群眾生産生活、完善社會保障的支出佔到了財政總支出的45%以上,使有限的財力用在了刀刃上充分體現了公共財政的職能。
“解決民生問題,要把老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情去辦。”陸浩説,“老百姓在我們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分量就有多重。為老百姓謀利益,是我們的天職,做不到就是失職。”
讓會寧百姓洗澡不再難 陸浩走進央視《新聞會客廳-小崔會客》話家常
據央視國際消息“會寧確實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地方,基本上沒有地表水,這首先影響到了百姓的生存。”3月3日晚上,在2007年兩會特別節目《新聞會客廳-小崔會客》的節目錄製現場上,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委書記陸浩語氣凝重地説。
缺水導致人才流失
根據現場的另一組嘉賓,來自會寧的趙師傅介紹,他們全家用水量每天每人平均一桶。“我跟同學們説,我們家鄉的人一生洗三次澡,出生,結婚以及去世。”趙師傅的女兒趙銳説,她的同學們都不相信這個事實。
不僅是生存,缺水同樣制約著一個地區的未來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像趙銳這樣的新生代都選擇遠離自己的家鄉生活。
“會寧的人才很多,但會寧的經濟確實困難,他們回家鄉我歡迎,不回家鄉我也支持。”為會寧優秀的教育感到自豪的陸浩在提及人才流失問題時頗為無奈。
5月份起實施“三大工程”
一直以來,甘肅省政府在解決缺水地區的用水問題上做出了極大的努力。這就是陸書記口中的“三大工程”:提灌工程,淡化飲用水工程,以及最引人注目的“水窖工程”。
“水窖是老百姓的一個創造,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推廣,已經解決了甘肅中部地區大多數百姓的用水問題。”陸書記説。以前,農村百姓沒有錢建水窖,就是挖一個大坑,水的質與量都沒法保證。但現在甘肅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
趙師傅一家在建水窖時領到了政府發放的1000元補助,他買了水泥與鋼材,一口氣建了四口水窖。“我家裏現在的生活水平算是小康了,還自己買了輛小車跑跑出租。”趙師傅憨厚地笑著説。
“這三大工程大概到今年5月份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工程完成後,大家洗澡都沒有問題了。”陸書記高興地説。
新聞資料
會寧縣總人口5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8萬人,佔總人口的95%,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一。這裡自然條件嚴酷,十年九旱,年蒸發量高達1800毫米,是降水量的5倍多。2003年10月以來,會寧縣中北部15個鄉鎮連年持續乾旱,受旱時間之長、程度之嚴重、範圍之廣百年不遇,災區大部分群眾地無收成、倉無儲糧、窖無集水、畜無草料、灶無燃料。(記者張倩陳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