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區縣、街道、社區三級終身教育網絡
●為下崗職工和社區居民提供技能培訓
●為外來務工人員開辦法律課堂
●八成街道建立社區早期教育資源中心
●成為未成年人校外素質教育重要陣地
●各類文體、科技場所逐步對社區居民開放
●各個街道和部分社區建立老年大學
晴朗的週末,家住河西區柳林街的李愛英老人,提著書包早早來到街道的社區學校,參加老年英語班的學習。上課了,教室內20幾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圍坐在圓桌前,一遍一遍地跟著老師讀著英語單詞和語句,儘管他們的發音並不標準,甚至有些滑稽,但看著老人們那股認真勁兒和臉上會心的笑容,你分明能感覺到他們已經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家”。李愛英老人退休後,生活很無聊,在別人的建議下走進了社區市民學校。年過半百的她開始學起了英語,她用心聆聽,反復練習,英語越説越流利。平時她也開始唱唱英文歌曲,閱讀、收看英語新聞,成了遠近聞名的“英語迷”。她説,等到2008年奧運會,她要用英語迎接外國友人。
説起街道的社區學校,李愛英一家可是受益匪淺。在她的建議下,兒媳婦每週都帶著一歲多的小孫子參加社區早期教育中心的指導培訓,看著小孫子在專家科學指導下一天天健康成長,一家人別提多高興了。不久前,在工廠工作的兒子也參加了社區學校組織的計算機培訓班,這不,單位剛剛進行了信息化技術改造,兒子馬上成為了技術骨幹。
其實,在天津市,像李愛英一家這樣從社區學校中獲益的人還有很多。近幾年,天津市大力建設學習型城市,為市民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各區縣整合學校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在區縣、街道、居民小區建立了社區學院、街道市民學校、居委會市民學習點三級終身教育網絡,社區學校遍地生根,形成了“人人有學習之機、處處有學習之所、時時有學習之人”的局面。從滿足0至3歲幼兒教育的社區早期教育資源中心,到為中小學生及其家長開展的校外素質教育和家長學校,到為下崗職工和社區居民開辦的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培訓中心,再到為外來務工人員開辦的法律課堂,直到為離退休老人開辦的老年大學,社區學校的教育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年齡段的市民。在提高市民自身素質和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在豐富著市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著和諧城區的建立。
近些年,隨著社區早期教育資源中心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和擴大,社區已成為早期教育的主體。目前全市80%的街道(鄉鎮)建立了社區早期教育資源中心,全市社區早教中心已達501個,其中以幼兒園為依託的早期教育資源中心274個,以街道社區為基礎的早期教育資源中心171個,0至3歲嬰幼兒接受早期教育指導和服務的覆蓋面達到70%。全市多層次社區學前教育服務網絡初步形成。
社區學校還是天津市開展未成年人校外素質教育和三結合教育的重要陣地,每到節假日和寒、暑假,全市上百萬中小學生都進入社區,開展各種各樣的社區活動。各區縣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區教育模式,如和平區的社區教師、河西區的社區少先隊、河東區的家長學校、紅橋區的假期課堂等。
如今,各區縣的社區學校正在為社區內的每個居民服務,並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城市中心區全部建立了社區學校,開展適合社區內各類人員需要的教育培訓和技能訓練,社區內各類教育機構年培訓量達到本社區常住人口的30%以上。與此同時,市區內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以及文化、體育、科技等場所,也在逐步實現對社區居民開放。
天津市還在各個街道和部分社區建立了老年大學,在社區鼓勵和支持舉辦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老年教育。同時建立“老年廣播電視大學”和“網上老年大學”,適應老年人的特點,擴大老年教育的覆蓋面,使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娛樂活動。天津市將繼續創建以社區老年學校為主體的學習陣地,到2010年,使老年人參加學習活動的人數達到社區(村)老年人口的50%以上。
此外,天津市還下力量優化農村終身教育資源配置,完善區縣、街道(鄉鎮)和居民小區(村委會)三級社區教育網絡,去年利用農村社區學校實施農村勞動力“351”培訓工程,共培訓43.6萬人。12個農村區縣職成教育中心建設得到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網絡日趨完善。
今年天津市將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網絡建設,推進社區教育實驗區建設,使全市社區教育實驗區的數量超過50%,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實施“數字化學習港與學習型城市建設與示範”項目。同時在農村繼續實施為“三農”服務的“紅色證書工程”。(記者 孫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