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全區城鄉患病的困難群眾及時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4月19日,在靈川縣召開的全區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經驗交流會上,自治區民政廳有關領導明確提出:必須改革廣西現行的救助方式,將救助關口前移,變“事後救助”為“事前救助”;要以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要迅速改變各地救助資金普遍結余過多的現象,不得讓困難群眾對政府所建立的醫療救助制度“望梅止渴”。
由於實施城鄉醫療救助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廣西過去在制訂城鄉醫療救助實施方案時,主要是參考一些商業醫療保險的運作方法,在實踐中産生了諸如救助起付線過高、補助百分比偏低、救助方式單一和救助申請審批報銷手續過於繁瑣等問題。有關負責人説,當前,全區多數地方無論是農村醫療救助,還是城市醫療救助,基本上都是採用“事後救助”的方式,即救助對象在發生醫療費用後,再拿定點醫院開具的發票到醫療救助管理部門報銷。但事實上,不少貧困群眾就連住院的押金都交不起,加之報銷審批環節太多,有些救助對象不勝其煩,只好無奈地放棄本該享受到的政府關愛。
據介紹,由於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設計的缺陷,2006年,廣西通過中央、自治區財政以及各地財政配套等途徑,共籌集到農村醫療救助資金4720萬元,實際支出2588萬元,結余2132萬元,支出資金僅佔當年籌集到資金的54.8%;城市醫療救助資金的結餘額更大,全區22個試點縣(區)籌集到救助資金2230萬元,支出僅為869萬元,結余1361萬元,支出資金僅佔當年籌集到資金的39%。
針對全區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自治區民政廳要求各級民政部門本著對城鄉困難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關心群眾冷暖,體察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創新工作思路,對現行的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進行大膽調整。與此同時,要結合實際,探索多種不同的救助方式,著力推行大病救助與常見病救助相結合、定額救助和事前救助等三種新方式。要大力簡化醫療救助手續,儘量減少救助對象不必要的麻煩,降低行政成本;要加大對城鄉醫療救助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使他們真正能擔負起情係民生的重任。 (記者 駱展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