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浙江省採取多項措施推動經濟走上科學發展軌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4日   來源:浙江日報

穩健前行的經濟列車
——“五年新跨越”系列報道之一

    這是一個不斷突破的5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全面實施“八八戰略”,推動經濟開始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綜合實力顯著提升。2004年全省GDP總量歷史性地躍上萬億元臺階;2005年成為全國第一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省區;2006年,全省消費增長首次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出口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

    這是一個變革深刻的5年。

    “鳳凰涅槃”、“騰籠換鳥”成為標誌性的發展符號,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轉型,産業結構向優化升級推進,發展空間向國內、國際更廣闊的區域拓展……

    這是一個民生改善的5年。

    從2002年到2006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16元提高到18265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從4940元增加到7335元,年均實際增長10.8%和7.9%。

    5年間,“成長的煩惱”與轉型的陣痛交織,在沐浴了科學發展觀的洗禮之後,如今的浙江經濟列車行駛得更加穩健快速。

    模式轉型——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出現新突破

    位於紹興市袍江區西北角的天舸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面臨搬遷。“主要是對園區的大氣環境污染較嚴重。”袍江工業區管委會生態辦的李主任告訴記者,醫藥、化工行業等污染較嚴重的企業現在已經被拒之門外。從引資到選資,成立5年的袍江工業區正在經歷最深刻的轉型。

    進入本世紀以來,要素制約一度成為浙江省經濟的“成長煩惱”,低水平生産能力過剩、企業産品附加值低、創新能力不足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

    面對瓶頸,浙江省作出了新的選擇:把宏觀調控和資源環境瓶頸當作“倒逼”機制,強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騰出‘籠子’換上低能耗的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業,讓‘吃得少、産蛋多、飛得遠’的好‘鳥’引領浙江經濟。”

    於是,浙江省提出用“高效生態”改造農業産業結構,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提升工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第三産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作出了建設創新型省份和“品牌大省”的戰略部署。

    為了讓轉型更為堅決、更有成效,浙江省對長期沿用的地方官員政績考核辦法進行了改革。衡量地方官員政績的標準不再只是GDP增長率,同時也包括萬元GDP土地增量、萬元GDP能耗、化學需氧量等涉及經濟發展資源環境成本的指標。

    不少城市嘗到了轉型的甜頭:寧波市遷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産業,引進金融、會展、港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2006年服務業佔GDP比重突破40%。衢州市關停了水泥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轉而大力發展硅電子産業,現在,每度電所産生利潤比以前高出一倍。

    農業初步實現向高效生態農業的躍升。全省涌現出了10236個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和30個高效生態農業示範縣,100個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全面啟動。2006年,全省農業增加值為923億元,比2001年增長17.4%。

    産業佈局不斷優化。以高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傳統優勢産業、臨港産業為目標,以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為主要發展平臺,全省逐步形成環杭州灣、溫臺沿海、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三大産業帶。

    “民營經濟要有新飛躍,必須變貼牌為創牌,變創業為創新!”飛躍集團老總邱繼寶的這番話,既是他創業的深刻體會,更是一大批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寫照。如今,人們對寧波的雅戈爾、杉杉服裝,台州的飛躍縫紉機、吉利汽車,溫州的康奈皮鞋、正泰低壓電器已耳熟能詳。全省已涌現109件中國馳名商標、195個中國名牌産品,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位。品牌經濟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依託。

    伴隨著産品含金量的提升,産業也更“值錢”了。最新數據顯示,在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重工業比重從2001年的47.8%上升到2006年的54.2%,2006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是2001年的3.2倍,年均增長26.4%。

    2002年以來的5年間,全省共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萬餘項,企業技術改造資金投入達9229億元,平均每年以21.6%的速度持續增長。

    浙江,正在蓄積新的優勢,從“浙江製造”走向“浙江創造”。

    空間拓展——跳出浙江發展浙江,推動對內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

    1999年,杉杉集團將總部從寧波搬到上海。2003年,“杉杉”又帶著高科技項目回到寧波投資。往返之間,見證了浙江經濟不斷突破區域限制,外擴、整合、提升的進程。

    從一個落後的農業貧困小縣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日用商品貿易市場,對“義烏現象”的最佳注解就是開放。據商務部統計,目前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共220個,而義烏的商品已打入其中的212個。

    數據顯示,目前有400多萬浙商在全國各地投資累計約5320億元,創辦企業約9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浙江省還在116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1974個項目,境外投資企業數位居全國第一。同時, 71家全球500強公司在浙江投資興辦了188家外商投資企業。

    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開拓市場、配置資源,這既是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幾年來,區域規劃、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産業發展等領域的合作都已取得積極成效。

    通過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浙江的資金、人才和體制機制優勢與當地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了互利共贏。

    “外貿引擎”變得空前強勁,從2002年到2006年,全省進出口額分別年均增長33.5%和34.4%,出口規模居全國第四位。機電産品、高新産品出口近年來更是高速增長,並首次佔據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

    跳出浙江發展,又不斷在更高層次上“反哺”浙江經濟,推動著浙江的産業調整和提升,並已形成了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互動新格局,使浙江省對內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

    均衡發展——統籌城鄉區域互動,互利共贏新跨越

    作為農業産出僅佔全省生産總值7%的省份,浙江農民收入水平緣何能連續22年居全國省(區)之首?細分收入構成,其中80%左右來自非農産業。答案由此明了:統籌城鄉就業,以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發展縣域經濟為載體,加快農村人口向二三産業轉移,農民增收門路廣了,收入也就高了。

    為了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2003年,浙江省專門制定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千萬農民飲用水和農民健康”,“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等工程,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和輻射。

    橘子紅了,高山蔬菜綠了,有機茶葉飄香了……“産業扶貧”使欠發達縣的一片片山地、丘陵變得五彩繽紛,新增的100多萬畝特色産業基地成了當地農民的“聚寶盆”。在省重點扶持的211個欠發達鄉鎮,來料加工業紅紅火火,僅去年就有7萬多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2.2億元。將欠發達地區培育為經濟的新增長點,支持其建設特色産品和綠色農産品生産基地、勞動力輸出基地和旅遊休閒觀光勝地,這成了浙江省的一條重要經驗。

    總部在溫州的浙江青山特鋼公司搬“家”到麗水市青田縣,投資4億元興建環保型不銹鋼生産基地,運行僅半年便實現銷售額6.5億元,上交利稅2900余萬元。2002年浙江省實施的山海協作工程給西南山區和浙東沿海的發達地區都帶來了機遇。

    “山海之戀”漸入佳境,“百億幫扶致富工程”、“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如火如荼。近年來,衢州、舟山生産總值和麗水財政收入的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活力迸發——市場取向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這是浙江經濟版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交相輝映,成為一對耀眼的“雙子星座”。

    到2006年,全省民營經濟生産總值佔全省生産總值的65%以上,民間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0%以上,個私經濟總産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出口創匯額等4項最能反映民營經濟綜合實力的指標已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

    國有經濟同樣風光無限。與2003年相比,2005年省屬國有企業資産總額增長40.1%,國有資本及權益總額增長18.2%,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增長49.4%,利潤總額增長27.8%。資産總額居全國第八位的浙江省省屬企業,利潤總額僅次於上海列第二位。到2006年底,省屬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位居全國前列,資産總額達到2700億元。

    各種“混合經濟”也獲得快速發展。三獅集團運用2億元的國有授權資産,先後重組、兼併了10多家不同所有制企業,成功地控制了近40億元的社會資産。董事長姚季鑫説,現在的“三獅”是國有主幹、民營枝茂,各种經濟成分水乳交融,顯現的是“雜交優勢”。

    是什麼讓浙江省經濟充滿活力?省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説,浙江經濟新一輪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浙江省體制與機制兩大創新的累積效應。

    縱觀5年,一系列深層次改革在浙江省乘勢而上:為防止國有資産流失,浙江省第一個開展委託仲介機構審計、評估的“陽光工程”,第一個實行資産“預評估”;大力推動民營企業制度、技術、管理創新;全面停徵農業稅,浙江農民率先告別了延續兩千年的“皇糧國稅”;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大力推進各級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浙江省成為省級審批項目最少的省份之一;在探索健全能源、礦産、水資源使用差別化價格和階梯式價格調節機制的同時,強化對土地、森林、勞動力等資源的市場配置功能,完善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和補償機制;對一直來企業呼聲很高的“融資難”問題,則通過推進地方資本市場建設,形成多渠道融資的格局……

    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放手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換來了綜合競爭力的增強。(記者 王瀛波 吳妙麗)

 
 
 相關鏈結
· 浙環保部門嚴把"環保關" 3年否決6254個污染項目
· 浙江省環保局:三年來共關停並轉3969家污染企業
· 浙江省將對落後産能一律淘汰 確定四大淘汰重點
· 浙江06年電動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上升47.8%
· 浙江省質監局曝光部分知名童裝品牌不合格産品
· 浙江省政府通報“平安浙江”建設3年來主要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