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地方政務
 
江蘇省委省政府無錫召開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8日   來源:新華日報

    7月7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無錫召開江蘇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于先雲 攝)

    7月7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無錫召開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學習貫徹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在“三湖”治理、太湖污染防治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徹底治理太湖進行全面部署,動員全省上下特別是蘇南人民緊急行動起來,全力打好太湖水環境整治攻堅戰。

    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省長梁保華分別作了講話,省江蘇委副書記張連珍主持會議。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克志在會議結束時對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提出要求。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省人大、省政協、省紀委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

    李源潮在講話中指出,太湖藍藻事件暴發後,胡錦濤總書記十分關心,溫家寶總理、曾培炎副總理幾次作出重要批示,並分別趕赴無錫太湖考察指導,親自主持召開座談會,明確了太湖治理的目標任務、指導方針、重大政策和關鍵舉措。江蘇要堅決貫徹中央關於徹底治理太湖的重大決策部署,下更大的決心,以更高的標準,用更嚴的措施,徹底治理太湖,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景象重回江南大地。李源潮説,這次無錫供水危機,使我們痛切地再次感受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再次證明在江蘇特別是蘇南實行環保優先方針是完全必要和十分緊迫的。用科學發展觀分析太湖地區的發展,太湖周邊的環境容量和土地資源已經無法承載該地區如此密集的人口、産業和城市的增長,我們必須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在發展方針上作大的調整,徹底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産業結構,疏散産業佈局,恢復生態平衡。我們要把落實環保優先,徹底治理太湖,作為江蘇落實科學發展觀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不僅在思想認識上形成高度一致,而且在實際行動上要像抓富民優先那樣抓環保優先,像保護長江那樣保護太湖,將環保“十優先”落實到發展的整個過程和各個環節,全面展開環保治污與環境危機搶速度的戰鬥。

    李源潮説,無論經濟怎樣繁榮發達,如果不能讓老百姓喝上乾淨的水,人民群眾就不可能認可我們的全面小康。無錫供水危機給我們敲響警鐘:蘇南全面小康建設要補環境保護、生態修復這一課!

    李源潮根據江蘇總體上全面達小康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序要求,提出了太湖治理的兩個階段性目標,即全省總體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實現太湖水質明顯好轉,確保太湖周邊地區飲用水安全。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前,恢復太湖地區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形成流域生態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環境。在當前,首先要對人民負責,確保今年內不再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確保沿湖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

    李源潮強調,要以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整治太湖污染,鐵腕治污,必須態度更堅決,行動更有力,標準更嚴格。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發展轉型,一些成為污染源的工廠必須關閉,一些高污染的産業必須淘汰,一些富營養化的養殖必須壓縮,這是我們向大自然還賬,為了免於給後人留下更大的損失,這個代價必須花,這個決心必須下,這個共識必須形成。一是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進一步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工程治污標準和排污收費標準。二是採取最嚴厲的整治手段。要痛下決心抓調整,追根控源抓關停,嚴格執法抓查處。太湖區域的GDP增長不能再主要靠産業的總量擴張,而是主要靠産業的轉換升級,用更多的環境空間和容量保證城市和人居。嚴格執行新的太湖産業環保標準,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産能力。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對超標排污、違法偷排企業從重從快處罰,對情節嚴重的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三是建立最嚴密的監控體系。實行太湖污染治理和監控全覆蓋,對重點水域、重點河道段面、重點排污企業、重點污水處理廠實行全天候在線監控。要堅持截污活水、生態修復並舉。嚴控排放總量,凡是超量排放的企業一律停産,凡是超標排放的河道予以關閘,真正做到“誰污染誰受害,誰治污誰得益”。實行污染隔離,禁止向太湖直接排放污水。加快開河活流,加速水體流動。積極修復生態,促進湖體自凈。

    李源潮強調,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思路,明確責任,狠抓落實。用環保優先、科學發展推動部門工作指導思想和服務重點的轉變,水利要把區域工作重點由水量安全轉到水質安全,環保要從重微觀達標轉到重總量控制,市政建設工作重點要從保障用水供給轉向保障供水安全,産業發展要由重貨幣化成本轉向更重環境和資源代價。要以利益導向為核心,建立法律保障、行政管理、科學規劃、政策扶持、市場投入、科技支撐、産業優化、幹部考核、領導協調、公眾監督等十個方面的長效機制。要按照“誰家孩子誰抱”的原則,全太湖統一部署,省以下一級管一級,層層分解落實領導責任。各地都要落實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環境安全、生態環保建設等責任。要嚴格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哪個地方、哪個方面出現重大環境事故,就要對哪的領導實行問責制,嚴重失職者要丟官“下課”。

    梁保華就太湖治理工作部署作了講話。他説,太湖治理是國家“三湖”水污染防治的重點,更是江蘇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多年努力,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太湖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富營養化問題突出,水污染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加快太湖治理,刻不容緩。我們一定充分認識治理太湖水污染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必須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強烈的危機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太湖治理擺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加緊迫的位置;必須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堅持不懈,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硬的措施,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必須大力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優化增長方式,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真正使蘇南地區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地區。

    梁保華指出,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關鍵在於太湖流域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我們一定要從今年藍藻提前暴發事件中吸取教訓,堅定不移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下決心在發展思路、增長模式、政策導向、考核標準等方面有一個大的轉變,推動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從依賴資源能源消耗向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做到經濟持續增長,污染持續下降,環境持續改善。

    梁保華指出,要堅持科學規劃、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採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復等綜合措施,對太湖流域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治理。一是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按照“調高調優調輕”的要求,大力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産業,堅持扶優限劣,堅決依法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排放。二是實行更加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切實加強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禁止新上不符合産業政策和新增氮磷排放的項目,在太湖流域實行更加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三是加大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努力實現污水處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處理標準大幅度提高,尾水和污泥再生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嚴格控制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全面推廣測土施肥,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加強農業廢棄物的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大幅度壓縮網圍養殖,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五是加快調水引流工程建設,增強流域調水引流能力,突出抓好重點區域和主要入湖河流的綜合整治,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地,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六是積極開展疏浚清淤和生態修復。對梅梁湖、竺山湖等湖區以及入湖河口實施疏浚清淤,控制和減輕內源污染。在沿湖地區加快建立生態隔離帶,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增強環境自我調節功能。七是堅持科學治太,組織力量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攻關,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提高科技治污水平。八是強化環保執法監管。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的實時監測,提高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能力。堅持依法治太,鐵腕治太,嚴肅查處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

    梁保華強調,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加緊落實各項關鍵措施,為太湖治理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要全面落實治太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到工作責任落實、政策措施落實、督查考核落實。定期公佈主要污染物減排和治污工程完成情況,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要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以改革的辦法促進治污減排,各級政府要加大治太投入,充分發揮價格調節機制的作用,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努力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要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深入開展環保創建活動,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全社會的環境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自覺從我做起,從本單位做起,從本地區做起,形成治理太湖的強大合力和良好氛圍。

    會上,江蘇省政府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市政府簽訂了治污減排責任狀。與會人員分組討論了《江蘇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

    參加會議的有,江蘇省各有關部門、單位和有關高校、科研院所主要負責同志,蘇南五市市委書記、市長、分管副市長、有關部門和有關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太湖流域省級以上開發區主要負責同志和有關鄉鎮(街道)黨委書記或鎮長(主任)。(春燕 錫民 陸峰 雷鳴)

 
 
 相關鏈結
· 曾培炎副總理在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談會上的講話
· 溫家寶對太湖水污染防治作批示 曾培炎提出要求
· 江蘇:實時監測太湖生態|將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業
· 江蘇:太湖地區明年底前將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業
· 江蘇省將對太湖流域生態環境進行實時、全面監測
· 梁保華:加大治理力度 努力實現太湖水質根本好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