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出席了第九屆深圳高交會部長論壇,並做了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回顧與展望》的演講。孫來燕指出,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目前已基本形成六大能力:進入空間的能力、衛星研製能力、載人航天能力、深空探測能力、航天基礎與保障能力,以及衛星應用能力。
一、進入空間的能力。中國長征運載火箭具備了9.5噸近地軌道、5.6噸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能夠發射世界上絕大多數商業衛星。至今,長征火箭進行了102次飛行,將87顆國産衛星和6艘飛船、28顆國外商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前50次發射用了28年,後50次僅用了9年並且全部發射成功。
二、衛星研製與運行能力。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等七個衛星系列。
在通信衛星方面:1984年,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發射成功,此後我們先後發射了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中等通信容量的廣播衛星。今年,我們用東方紅四號(DFH-4)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平臺,為尼日利亞成功研製併發射了大容量通信衛星。
在遙感衛星方面: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們已經形成了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等三個遙感衛星系列,明年將發射環境實驗監測小衛星星座。
在導航衛星方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採用雙星定位技術和較少的資金投入,自主研製、建設了第一代“北斗”區域導航衛星系統。這一系統已具備了在中國及周邊地區範圍內的定位、授時功能,可提供區域性全天候導航定位服務。
在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方面:從1975年至今,我們成功發射和回收了5種類型、21顆返回式衛星。利用返回式衛星,我們開展了資源調查、地圖測繪、地質調查等遙感應用科學技術驗證,併為國內外用戶進行了100多項微重力和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學實驗,以及農作物種子搭載試驗等。先後發射了10余顆在軌科學技術試驗類衛星。
三、載人航天的能力。1999年月11月,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5號飛船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標誌著中國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2005年10月12~17日,兩名航天員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
四、深空探測的能力。實施月球探測工程是中國向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這一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在第一階段,發射在月球200公里軌道運行的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它的任務是拍攝月表三維照片,分析月球上多種元素的分佈,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嫦娥1號已進入發射準備階段,計劃在年底前發射,完成第一階段工程後,將實施第二、第三階段工程。
五、航天基礎與保障能力。經過51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已具備較強的設計能力、加工製造能力、完備的測試和試驗能力、可靠的發射能力、有效的測控管理能力,形成了較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
——在發射場方面,建設了酒泉、西昌和太原發三個射場。為配合新一代運載火箭計劃,正在論證在海南建設新的發射場。
——在測控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國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區的航天測控網,基本滿足了航天活動的測控需要。
——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建成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領域,建成了配套的專業工程體系。
六、衛星應用能力。幾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形成了廣泛的空間應用的能力。
例如:通信衛星承擔了幾十套電視節目、30路對外廣播和8000多部衛星電話的傳輸任務,使電視人口覆蓋率由68%增加到90%以上,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長途自動撥號電話,基本改變了新疆、青海、雲南、貴州等邊遠地區及海防海島收視難、通信難的狀況。政府利用“村村通”衛星直播平臺,解決了全國10萬個行政村的電視覆蓋盲點。依靠通信衛星電視廣播網播出教育節目,使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電視教育,遠程教育網培養的大學畢業生已達200多萬人,現有1600多萬人在校學習。
衛星遙感已在我國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環保、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利用衛星遙感對洪水、乾旱、颱風、地震、森林火災、病蟲害等進行預報和評估,每年減少數百億元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中國進行了300多種農作物種子衛星搭載試驗,完成了50多個品係大面積種植推廣,經過太空育種的種子,可比原有品種增産10%-20%。利用空間微重力的特殊環境,獲得了高質量的蛋白質晶體,掌握了有應用前景的空間生物制藥技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