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地方政務
 
陜西依法推進環保 解百姓之憂 促三秦天藍水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9日   來源:陜西日報

    在經濟高速發展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穩中有降

    環保部門監測數據表明,近年來陜西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穩中有降。列入環境統計的10個城市(地級)大氣質量綜合污染指數較2004年下降0.37%,酸雨頻率降低2.8%,主要河流水質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比2004年減少2.5%和7.5%,渭河水質污染濃度明顯降低。

    渭河的污染,是沿岸百姓的切膚之痛,各級政府的心頭之患。各級政府以貫徹《決議》為契機,關停了一大批不符合産業規模和排放標準的造紙企業,造紙企業數量由原來的200余家減少到目前的92家,消減化學需氧量排放3萬多噸。沿渭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已經建成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項目11個,形成日處理污水73.3萬噸、中水17萬噸的能力,污水處理率達到31%,在建的11個項目,將形成日處理50.5萬噸的能力,污水處理率將達到65%。已建成垃圾處理廠5座,形成日處理4700噸的能力,垃圾處理率達到43%。在渭河干流四個市界和六個支流建設了水質自動監測站,在22個重點排污企業安裝水質和流量自動監控裝置。監測顯示:渭河主要支流灃河、(皂加氵旁)河、太平河、新河、小韋河污染濃度大幅下降,水質明顯好轉,灃河水質基本達到IV類水標準。

    銅川的水泥企業粉塵污染,困擾了當地百姓幾十年。2004年以來,省政府專題研究,現場辦公,解決銅川川口地區污染問題力度空前。“省市統籌、限期改造、兼併重組、堅決關停”,先後拆除關閉10條立窯生産線和2台機立窯。同時,省市財政拿出4800萬元補貼支持建設粉磨站,建成3座30萬噸粉磨站。銅川水泥産量由“九五”初的400萬噸,增加到現在的1000萬噸,粉塵排放量卻由13萬噸消減到6.3萬噸,川口地區的粉塵排放量也由2004年的1.9萬噸減少到2006年的0.25萬噸,消減了86.8%。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大大好轉,2006年好于二級天數達276天。曾經被稱為“衛星看不見的城市”的銅川擁有了藍天白雲。

    陜北能源資源豐富,但是生態環境脆弱,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陜北的環境治理成了《決議》關注的重點。2005年,環保部門在延安、榆林兩市開展了石油開發企業環境污染專項整治。長慶、延長兩大石油集團投資68億元用於污染治理,並制定了三年規劃。基本形成了“區域環境總量控制、井場環評、清潔井場建設、污染物集中治理、油區生態恢復和人畜飲水工程”和“原油管輸、污水回注和生態建設”等全過程的污染防治模式。延安市王瑤水庫水源地內102口油水井的徹底關閉,消除了延安飲用水的重大污染隱患。晉陜蒙“黑三角”地區電石、鐵合金、焦化行業經過連續三年強力整治,依法關閉污染企業55家,限期治理410家,幾年前污染嚴重的“黑三角”正在變成而今環境優良、經濟發達的“金三角”。

    保護漢江丹江水源不受污染,不僅是國家南水北調大局的需要,也是陜西發展的必然要求。省人大及時制定並頒布了《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為依法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盾牌。同時,流域內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全面鋪開。漢中、安康兩市污水處理廠建成並運行,商洛污水處理廠開工在建。商洛、安康兩市垃圾處理廠建成投運。曾經是最大污染源的主導産業皂素生産企業經省環保局、省發改委和科技廳組織科技力量聯合攻關,符合清潔生産標準、體現循環經濟理念的生産線已投入試生産,給黃姜産業帶來新的希望。目前,保證漢、丹江出境水質,確保“一江清流供北京”,是陜南人民發自內心的承諾。

    為落實《決議》精神,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環保的投入,省財政確保從每年的新增可用財力切出10%資金,作為省級環保專項重點用於污染源治理、環保能力建設、項目配套等,2004年以來,省財政安排環保基建資金3.09億元,重點工業污染治理資金1.48億元,為加快渭河流域污染治理,省政府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安排不少於1.5億元的專項資金。陜西積極爭取國家投入,落實國債支持資金1.6億元。並採用多種形式吸引社會對環保的投入,也取得長足進展。 (鐘平 徐剛)

 
 
 相關鏈結
· 生態文明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 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 各地環保系統表示迎難而上完成節能減排歷史重任
· 豫否決54個不環保項目 為節能項目開通綠色通道
· 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國務院令第508號)
· 上海:機動車行駛冒黑煙將被暫扣行駛證
· 環保邁出堅實步伐——黨的十六大以來環保大事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