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遼寧省農民帶著2007年增産增收的喜悅跨入2008年時,迎面撲來的是又一個喜訊:全省260萬接受義務教育的農村孩子再也不用自己花錢買教科書了。
如果説,2006年,遼寧省比中央規定的時限提前一年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是遼寧省教育發展史上跨出的一大步,那麼在此基礎上,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的這一政策無疑是更上了一層樓。
這項政策的出臺,意味著遼寧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徹底實現了免費教育。
“對於農民來説,給他們的每個孩子每年免除四五百元學雜費和課本費,相當於政府又免除了一次農業稅。”省十屆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李喜平説。
數據顯示,今年,遼寧省財政需拿出4.1億元落實這些免費政策。而支持這一政策的,顯然離不開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
2007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超萬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千億元,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這就為2008年民生工程標桿的再次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瀋陽師範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院長郭黎岩分析指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投入的增加,而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改善,教育水平的改善又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她認為,實行真正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對擴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機會,進而將教育帶來的人才優勢轉化為社會貢獻力,其意義更為重大。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卓有遠見又感人至深的口號,2008年憑藉著義務教育的免費進程開始顯現出更為實際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財力與意識共鳴———凸顯民生導向
每到開學之時,拿著雜費、書本費到學校報到,似乎已經是學生們的“規定動作”。但從2006年春季入學開始,遼寧省26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們卻發現,這一“規定動作”有了新的變化。
2006年,遼寧省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這比國家規定的時限提前一年變成現實。
2007年,全省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也納入免費範圍。
2008年,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本費也全部免除。
遼寧省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 “三步曲”確實解決了農村學生家長的“大問題”。
“小的一年能省三百多,大的每年能省四百多,這樣一來,一年就是八九百元。”遼陽唐馬寨農民楊生不停地算計著,臉上堆滿了笑容。對他來講,減少支出,就意味著增加收入。他的兩個孩子,一個正上小學,一個已經上初中了,每年的學雜費可是個不小的負擔,這下子不僅這幾年輕鬆了不少,而且還可以為以後多攢些錢出來。
面對“三步曲”如何唱響的問題,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有財力”還得要“想得到”。
“省財政要為這些政策支付10億元,沒有財力是無法辦到的。”郭黎岩説。
5年來,遼寧省經濟已經步入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200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900億元,比2002年翻一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創造和積累的各級政府財力增長機制,為政府履行教育投入職責提供了保障條件。
但郭黎岩覺得,有財力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能想到教育對於未來的重要性,心裏裝著教育。
可喜的是,為教育發展投資,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樣的觀念正成為全省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的共識。更為重要的是,教育投入已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標誌列入對遼寧省各級政府工作的考核範圍。
將免費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大手筆的投入,不僅顯示了遼寧省致力於夯實基礎教育的信心和決心,也反映了遼寧省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民生導向。
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推進遼寧全面振興
讓廣大群眾感受並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義務教育,這一原來迫於財政壓力而導致“缺位”的民生領域,伴隨著經濟的高增長而得到強有力支撐。
保障與機制同步———釋放多重功效
可以肯定地説,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後,遼寧省對農村實行義務教育的責任並未到此止步——— 不僅更多農村孩子有書讀,還要保證更多的農村孩子讀好書。為此,在免除學雜費、課本費的同時,遼寧省安排資金同步提高學校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並建立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過去預算內公用經費是通過省對市、市對縣的一般轉移支付下達。從2007年開始,遼寧省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由財政教育專戶下達,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實行“校財局管”。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在各級財政轉移支付中單列。確保義務教育經費足額、及時下撥,從根本上杜絕轉移支付資金被挪用、擠佔等情況發生。
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後,遼寧省在鞏固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一個統一、全額統籌”的縣級統籌機制的同時,又把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質作為教育軟體建設的頭等大事,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1000萬元,各市也相應安排專項資金,各學校按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
早在2004年,省委、省政府就制定了到2010年基本實現每個鄉鎮建設一所標準化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的目標。4年間,遼寧省建成了近500所標準化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加上省財政重點消滅D級危房、撤並佈局不合理學校、建立校舍維修長效機制的決策,使全省農村中小學校舍面貌迅速煥然一新,儼然成為當地最美麗的風景。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正釋放著無窮功效。遼寧省第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桓仁滿族自治縣實驗學校校長周遠斌感慨萬千地説:“現在,農村孩子不僅有書讀了,而且沒有交費負擔,孩子們學習起來輕鬆安心了,教室都溫暖明亮了,學校運轉有經費了,校舍維修有保障了,教師工資足額發放了,農村教育跨越發展大有希望了。”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呂煒指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確立了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治本之策,無疑又為農村義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預見,隨著這次改革決定的落實,當前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公平將得到大力推進。
增長與投入並進———積聚發展潛能“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教育的支撐。”呂煒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果大部分勞動者素質都很低,肯定不行。所以,在經濟實力增長的過程中,遼寧省對教育的投入可謂與經濟增長齊頭並進。”
呂煒用一組數據來印證他的觀點:
2003年到2007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由6002.5億元增加到109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447億元增加到1082億元。
“確保教育支出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這一基本方針也在一項項地落在實處:
——— 2006年,落實了“一費制”農村中小學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最低標準。從去年開始,遼寧省按生均30元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標準。提高標準後,遼寧省農村中小學總的公用經費標準已經達到了農村小學300元/人、農村初中420元/人。
——— 2007年,省財政又提高了省以上負擔免學雜費資金比例,省以上和市、縣的分擔比例從2006年的60:16:24調整為76:16:8。這種“提高省比例,降低縣比例”的做法,確保了免學雜費資金的落實。
2007年,全省教育支出240億元,增長25%。
“有了教育投入的不斷增長,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減少貧困造成的陰影,踏踏實實地讀完義務教育階段,而且還為以後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好的經濟基礎。”郭黎岩説,如果仔細算一下,九年義務教育下來,每個孩子大概可以免掉4000元左右的費用,而且在農村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孩子,“這對於農村家庭來講真的很解渴。”這筆錢學生父母可以攢下來做基礎的教育基金,甚至還可以做基礎的經濟發展投資,這對以後的教育有著諸多的利好,而且“受教育的年限與國民素質發展潛能有著密切的關係,對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遼寧省將來的發展有著潛在利好”。
而隨著財政的持續關注,隨著一筆筆專項經費的及時下撥,教育投入的不斷增長也對遼寧省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新的解讀。
這就是經濟發展不能搞急功近利,而是有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看,最為需要的是通過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從而提高遼寧省的綜合競爭能力。
正如李喜平所説,一個地區投資教育無法迅速取得提高生産力的顯性效果,但這種潛在的生産力投入必然有長遠效果。
——— 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改善農村勞動力結構,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縮小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平等,調節收入分配……一切不僅有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於緩解遼寧省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社會矛盾,使我們在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過程中能夠輕裝上陣,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入活力。
“這也是一種投資,而且這種投資符合經濟發展趨勢,也是科學的。”呂煒打了個比方,“如果我們用10億元集中投入一兩個項目,很可能一兩年就可以見效益;如今,我們用10億元進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投入,一段時間或者若干年後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記者 蒲若梅 謝文君 王笑梅 朱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