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學技術應對氣候變化
--科技部萬鋼部長在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上的講話
科學技術部 萬鋼部長(2008年4月24日上午)
各位來賓,
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召開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這是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領域組織召開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我謹代表中國科學技術部和論壇組委會,對各位嘉賓和代表出席會議表示誠摯的歡迎!
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全方位的嚴重影響,這種影響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並且可能趨於惡化,甚至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後果,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採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多年來,國際社會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後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等重要文件,建立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和政治基礎。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厘路線圖”,這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的又一重要而積極的成果。本次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的召開,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的高度重視。
科學技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手段,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多年來,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各國政府致力於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國際社會也實施了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等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政府間應對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的四次評估報告對深化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認識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與合作將為我們尋求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之道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應對氣候變化。早在1994年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中國政府就將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氣候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優先領域之一。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強氣候變化的科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了氣候變化科技工作的總體部署。
2006年中國政府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能源和環境確定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把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明確列為環境領域的優先主題之一。
2007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為了對《國家方案》的實施提供科技支撐,統籌協調國家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全面提高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提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間的階段性目標和到2020年的遠期目標,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開發、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與政策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重點部署。
二是以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為重點,加強了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
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0%的目標。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採取了節能減排、鼓勵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産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
科技作為重要的支撐手段,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等對節能和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利用、清潔汽車、清潔生産、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方面加強了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安排了一批重大和重點項目,並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們此次論壇所用的清潔汽車,就全部來自中國國家科技計劃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間,截至目前已安排節能減排和氣候變化科技經費逾70億元人民幣。通過積極有效的科技工作,中國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有了明顯加強。
三是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科技合作。
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免於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沒有哪個國家能獨立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重任。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環境等各個相關領域開展廣泛的對話與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目前,中國政府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3個科技合作協定。氣候變化正在逐漸成為雙邊科技合作的優先和重點領域,在清潔發展機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政策和能力建設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合作,取得了一批有意義的成果。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領域,中國政府于2007年11月啟動了“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希望有關國家、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和企業與我們一道推動該計劃的實施。
四是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的科學普及。
社會公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中國重視提高社會公眾的氣候變化的科學意識,努力推動社會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多年來安排開展系統的宣傳、報道和全民參與活動,有效地提高了中國的社會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為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科技部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了《節能減排全民科技行動方案》,組織編制了《全民節能減排手冊》,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與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結合起來,加強了節能減排和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對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推動全民參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女士們,先生們!
氣候變化未來的發展趨勢非常嚴峻,我們對氣候變化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地深化,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還存在很多瓶頸,氣候友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存在很多障礙。為此,我們呼籲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加強科技創新與合作,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以有效發揮科學技術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第一,加強科技創新,增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
科技創新在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手段中處於核心位置。這種創新要體現在氣候變化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上,以使我們能更科學地認識氣候變化的成因,更準確地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發展趨勢,更有效地減少和消除科學上的不確定性;這種創新還要體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戰略的研究中,以使我們能夠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正確且經濟可行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機制、政策和戰略;這種創新更要體現在應對氣候變化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過程中,以使我們能夠有效地突破在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清潔汽車、碳捕集和封存等低碳技術的瓶頸,從而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
衡量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的高低,不僅要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自身的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看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與引領作用,看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我們要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從而鋪設一條通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溫室氣體排放少的低碳發展的道路。
第二,加強技術轉讓,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科技能力是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由於缺乏實現現有技術傳播和轉讓的有效機制,目前,發展中國家因缺少先進的、有利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其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明顯的高排放特徵。如不能妥善解決技術轉讓的問題,這一高排放特徵將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持續下去。同時,由於缺乏先進有效的適應技術,發展中國家更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去年年底形成的“巴厘路線圖”將技術轉讓與減緩、適應、和資金問題一起被列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四大要素,強調了技術轉讓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技術轉讓問題重要性的共識。國際社會應在此共識的基礎上,克服各種障礙,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鼓勵企業參與的技術轉讓機制,促使氣候友好技術的技術以優惠和減讓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
我們必須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獲得買得起、用得上的先進技術,從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客觀上看,先進技術的轉讓方也可以通過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市場獲得經濟效益。中國也願意通過開展南南合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它們所需要的氣候友好技術。
第三,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性特徵,決定了不可能由一個國家或少數幾個國家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的難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共享科技成果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必由之路。各國政府應從全球利益出發,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努力拓展雙邊、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通過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協作攻關,分享國際前沿科技成果,形成互利共贏、技術共享、資源集成的良好格局。
我們還應大力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和區域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計劃,鼓勵和支持各國科學界、企業界的廣泛參與,形成産學研的聯合互動,發達國家應為國際科技合作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發達國家還應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其科技計劃,鼓勵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基地和培養相關人才,有效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中國政府也歡迎各國科學家參與我們的國際合作項目。
女士們,先生們!
科學技術和創新不僅在發現和揭示、而且在應對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靠科學技術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中國政府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召開此次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其目的就是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提高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此次論壇的召開得到世界各國政府、科技界、企業界、有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充分表明了國際社會在此問題上的共識。這種共識為今後國際社會加強科技創新與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論壇這個平臺,加強交流,增進了解,促進合作,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傳播與應用,拓展和深化國際科技合作,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新的貢獻!為聯合國在2009年完成巴厘路線圖規定的談判做出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