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夏轉眼來到,各地強降雨勢頭日益兇猛,全國進入主汛期,地質災害防範任務極為艱巨。尤其是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猛于虎,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6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意見》,就全國地質災害防範作出全面部署。當前全國地質災害狀況如何?如何在汛期發動全社會參與地質災害防範,確保全國尤其是地震災區生産、生活不受影響?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姜建軍接受了記者專訪。
形勢嚴峻,強降雨緊急“避讓令”
記者:國土資源部近期公佈了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的情況,您能詳細談談嗎?
姜建軍:今年1~5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4196起,包括滑坡6158起、崩塌5145起、泥石流399起、地面塌陷405起、地裂縫2038起、地面沉降51起。與去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都有較大程度增加。尤其是5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0888起,無論從災害數量還是危害程度看,也都為歷年同期最嚴重。
記者: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如此嚴重,應該與四川發生大地震有很大關係。
姜建軍:是的。5月份地震發生後,從發生數量看,四川、甘肅、陜西地震災區最為嚴重,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主要分佈在甘肅、四川、廣西等省(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四川省最為嚴重,其次是甘肅和陜西。很多地質災害都是地震引發的。
記者:5月份後,各地進入主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面臨怎樣的形勢?
姜建軍:可以説非常嚴峻。
氣象預報是“避讓令”。近期氣象預報顯示,我國已經進入主汛期,這幾天強降雨集中在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由於我國地質地理條件複雜,大部分地區處於山地丘陵區,從行政區域看有1500多個縣是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強降雨,只要稍有坡度的山體、丘陵,都可能出現崩塌、滑坡、泥石流隱患。而有些本來就是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強降雨作用下就會進一步形成災害。我國大量人口密集居住在山地、丘陵地帶,即使發生一次很小的滑坡,也可能導致群死群傷。
“5·12”地震後,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陜西等地,一些山體受地震影響開裂,形成隱患;有的形成了滑坡,還未穩定;有的形成碎屑流。如果遇有強降雨,就會使這些已有的滑坡再次滑坡,使碎屑流疊加雨水後形成泥石流。危害更大的那些大型開裂、鬆動的山體,由於無法及時處置治理,極有可能因強降雨使整個山體垮塌,形成特大型滑坡。
再進一步看,當前地震災區的大量人員在搶險救災、重建家園,受災群眾、救援人員比較集中,尤其要做好安置點周邊的地質災害防範,大災之後更要避免出現因地質災害導致群死群傷事件發生。
共擔其責,群測群防
記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的《意見》,這個《意見》的主要精神是什麼?
姜建軍:地質災害形勢嚴峻。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多次趕赴災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範、防治工作。地質災害防治不是僅靠一兩個部門能夠做好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參與,全社會都應該關注、參與。
國務院曾專門下發過《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這一次專門下發這樣一個文件,目的是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精神,要求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全社會高度關注地質災害,全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各盡其責,提高各自的防災抗災能力,才能在嚴峻的地質災害形勢下做好防範工作。
記者:既然地質災害防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全社會參與,怎樣才能實現這種共同參與呢?
姜建軍:首先,各級政府、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次,要強調依法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地質災害一方面是降雨等自然作用釀成,但仍有60%~70%的比例是人為因素造成。由於我國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鐵路、公路、水利、城鎮建設很多都必須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完成。要發展,但必須做好防範措施。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重申各個部門、各個系統、具體責任人的責任。這是全社會,包括每個公民的責任,但必須由政府組織、宣傳、培訓,需要媒體加強報道宣傳,使這個責任實實在在地落地。而且,每個公民自身具備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全民行動,才能做好這些災害防治工作。
記者:目前各地都有一個群測群防體系,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
姜建軍:群測群防的目的是通過縣、鄉、村各級組織,通過對群眾地災知識的普及,讓群眾掌握地災防治知識,並開展巡查、監測,發現險情,及時上報。根據險情,各級組織採取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在群測群防體系完善過程中,要充分賦予群眾這種權利,堅持險情巡查制度、災情速報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要根據排查情況,做好防災預案,包括監測、報警方式、人員疏散等。比如報警,要提前設計好報警方式,保證有效通知,才能及時避難。對地震災區來説,目前是要重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從鄉鎮、村、村小組都要確定責任人,保證信息暢通。
大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以及強降雨如此嚴重,提醒我們特別要防範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評估。在編制規劃時,首先要考慮脆弱的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因素。否則建好了還受地質災害威脅,更麻煩,必須注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建設項目要嚴格執行“三同時”,即在工程項目設計的同時,要對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重點防範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
“一個重點”和“四步曲”
記者:地質災害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姜建軍:就是要堅持“一個重點”和“四步曲”。
一個重點即把主要精力放在城鎮、鄉村、江河流域、交通幹線、重大設施上,著重防範人員集中區、國家重要工程設施區域等。
“四步曲”即調查、判斷、警示、避讓。國土資源部曾對1500多個山地丘陵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過調查和部署。有些地區又經過了幾個年度的降雨,情況在發生變化,當前又面臨全國強降雨。一是必須高度重視巡查排查,才能做到對各地的地質災害情況心中有數。二是要對危險性作出判斷。三是對有隱患的點馬上設置警示標誌,加強監測;四是一旦發現情況,立即撤離。對特別危險的,要立即組織群眾撤離。這是非常實實在在的工作,也是有效防範地質災害、減輕人員傷亡的辦法,要認認真真地做好。
在地震災區也應如此去做。在災區,當前還要充分利用國土資源部的遙感影像,快速解譯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同時結合地面野外調查,做好上述“四步曲”工作。更重要的是,地質災害排查調查要為災後重建、安全選址提供依據,並及時編制當地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記者:氣象工作和防範地質災害關係密切,如何讓二者有效配合?
姜建軍:多年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起到了警示作用,産生了較好的宣傳和防災效益。我們要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水平。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主要是參考降雨、各地地質狀況等參數作出預警預報。進入主汛期後,要特別保證多方式、快速地傳遞預警預報的信息,發至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相關責任人、每個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實現信息渠道暢通,擴大覆蓋面,增強時效性,真正體現時間就是生命。當各地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常規巡查的密度和強度,包括加強夜查等。這樣就將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與防範工作有機結合。
還要強調一點是因地制宜,根據各個地區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特點進行防範。各地的地質條件、降雨強度不同,所防範的地質災害狀況也會有差異。如地震災區、三峽庫區,主要防範高山、深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西北黃土高原要警惕黃土泥石流,做好黃土邊緣滑坡、溝口泥石流防治;沿海地區要防範颱風導致的山區丘陵滑坡;在一些礦山、礦壩,要特別防範暴雨引發的礦渣泥石流。強降雨疊加地質災害隱患,才最終形成災害。
我相信,只要全社會、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各地區積極投入,各盡其責,科學防災,我們就一定能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産帶來的損失。(記者 劉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