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通航管理局利用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手段,以船方為中心打造新型業務流程,實施4小時動態調度作業計劃。截至2月14日,新模式運行4個多月以來三峽船閘安全運行2552閘次,通過貨物1721萬噸,目前船舶待閘時間從平均20小時縮短到5小時,營運成本平均每噸下降3-4元,快捷便利的現代化通航服務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經濟效益。
記者從2月14日召開的三峽通航管理局工作會職代會安全會上獲悉,隨著三峽—葛洲壩水利樞紐通航調度系統(TSS)、三峽水上全球衛星定位綜合管理系統(GPS)、三峽—葛洲壩船舶交通監管系統(VTS)等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該局實現了對船舶“遠距離服務、全信息開放、高效率通航”,初步達到國際現代化通航管理水平。
“鼠標一點,輕鬆實現過閘申報。”三峽通航管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2008年10月正式運行的4小時調度作業計劃模式一改沿用了30年的傳統方式。如今,長江船舶在航行途中的任何地點,24小時均可通過GPS系統直接操作過閘申報,TSS系統根據船舶動態適時控制,每4小時滾動發佈計劃。過閘申報全程不需與人打交道,均由信息化系統自動完成,過閘計劃可多方式隨時查詢,透明公開。2008年,三峽船閘安全運行8661閘次,通過貨物5370萬噸,同比分別上升7.1%、14.6%。三峽斷面通過能力達到1.02億噸。
“只要有貨,一條船每年多賺15萬是保守估計。”通航服務方式的轉變,為船方提供安全助航和信息服務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效益,船舶每月可多跑1—2個航次,營運成本平均每噸下降3—4元,獲得了港航企業的高度評價。(張濤 劉敏 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