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不斷加大農村公路的投資力度,隨著農村公路建設步伐的加快,改善了貧困地區的交通條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村村牽玉帶,組組通坦途”。一條條農村公路的建成通車,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運輸成本下降了
定西市石泉鄉新鋪的柏油鄉村公路使這裡的農民嘗到了加快運輸帶來的甜頭,昔日的“土蛋蛋”搖身變成了“金蛋蛋”。
岳曲村村民紀兆清説,他僅用一天時間就把自己種植的5000多斤洋芋全部運到了收購點。修了柏油馬路,他把小三輪換成了大三輪,原來拉幾百斤,現在拉上千斤。
可在前些年,這條路還是阻礙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甚至是出行的“頭疼路”。紀兆清説:“原來這條路特別難走,全部是土路。一遇到下雨下雪就沒辦法出門。人步行都沒辦法出門,再別説機械的東西了。以前都靠毛驢車往外拉洋芋,一天到晚只能拉二三百斤。”
全長40多公里的馬垣路,連通了馬鈴薯主要産地石峽灣、葛家岔、青嵐3個鄉鎮32個行政村2萬多戶10萬餘人。這裡過去由於路基狹窄,坡陡彎急,大型運輸車輛難以到達,從生産基地到城區市場,馬鈴薯的運輸成本每公斤達0.04-0.06元,現在降至0.02-0.03元。紀兆清粗略計算,僅馬鈴薯每年給農民直接增加收入人均可達到100多元。
深山裏的致富經
1971年,甘南藏族自治州開始鋪築42公里戰備油路,標誌著甘南公路交通史上從此有了瀝青路面的記錄。今天,甘南州已實現了縣縣通油路、鄉鄉通等級公路的目標。
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帶動了甘南藏區藏文化旅遊、商品銷售、畜牧業、餐飲住宿等一大批新型經濟産業的發展。目前,以“九色甘南香巴拉”旅遊品牌為主打的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魅力名鎮郎木寺、國家4A級景區山水冶力關,及人間仙境大峪溝、桑科大草原、則岔石林、天險臘子口、俄界會議遺址、茨日那革命遺址和臨潭縣蘇維埃政府遺址等一大批藏文化旅遊、紅色旅遊、生態旅遊和鄉村遊異常火爆。近年來,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4000多人,旅遊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佔該州國民生産總值的9.6%。
在國家4A級景區冶力關搞了多年“農家樂”的王老闆談到通公路後這裡的變化時,深有感觸地説:“我們世代都是農民,現在才明白,要想旅遊興,先要修公路。前幾年冶力關景區沒有鋪上油路的時候,汽車一過去,塵土飛揚,路況又特別的差,沒有幾個人願意來這個土鎮子多住兩天的。山外的人對冶力關景區根本不了解,往往遊覽完蓮花山景區後就直接駕車回蘭州。油路沒通那陣子,別説靠旅遊賺錢了,全家人都商量著準備搬出這個地方呢。”自從省道311線臨洮到臨潭的油路鋪上以後,這個林區小鎮的變化可大了,來這兒旅遊的人絡繹不絕,王老闆們的“農家樂”生意也越做越紅火。他指著自家的二層小洋樓告訴記者:“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現在住上了洋樓房;以前騎的是自行車,現在家家有摩托。像我們一家人一年下來掙個四五萬元不成問題。”
據悉,像老王這樣成功搞起“農家樂”的農民個體戶在甘南已達400多家。
自從一條條公路修通以後,甘南藏區公路沿線尤其是旅遊公路沿線的許多農牧村,生産生活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土坯房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閣樓;爛泥夾雜著家畜糞便的小村道逐漸變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筆直平整的砂石路、瀝青路、水泥路;以前主要靠牛馬運輸東西的現象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車、三輪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
“田”與“市”距離近了
河西地區的葡萄種植,蘭州的百合、玫瑰,天水、平涼的水果、蔬菜,隴南的油橄欖等特色農産品在農村公路的支持下,縮短了與市場的距離,加快了産業化進程。
靜寧縣採取以路挂園的辦法,將水泥路硬化到標準化果園生産區,在過去道路不通的半山腰,新植優質紅富士蘋果近6000畝,並對主幹道路旁灌溉水渠進行全面維修,有效解決了果園灌溉難題。新植的6000畝果園在挂果後按每畝産量4000斤、每斤1.25元計算,僅此一項可增加收入3000萬元。
靜寧縣、秦安縣、涇川縣等全省果品大縣村民依路而建通風式果品貯藏窖600處,年貯藏能力達到8750噸,通過反季節銷售蘋果,價格比剛採摘下來每斤增加0.2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公路修通後,招商引資更方便了。在國扶貧困縣——鎮原縣,西峰至鎮原公路修通後,就吸引上海奇福食品公司投資1280萬元,與當地下崗職工合辦起了慶陽市澳愷食品有限公司;鎮北通鄉公路建成後,引來了陜西藍馬啤酒公司,投資1220萬元對鎮原縣啤酒廠進行技改。據不完全統計,由於農村公路發展,鎮原縣引來相關産業投入3億多元,受益鄉鎮農民平均就業率提高了8.6%,農民年平均增收600余元。
據了解,目前,甘肅省所有的鄉鎮通了等級公路,8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比“十五”末增加30924公里,增長幅度達到56%,且等級大幅提高。(牛彥君 郭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