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陳雷出席世界水論壇特大自然災害與水利特別分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21日   來源:水利部網站

    3月19下午2點40分,由中國水利部牽頭組織,韓國、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亞、美國、荷蘭、國際大壩委員會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協辦的“特大自然災害與水利基礎設施風險管理”特別分會召開。水利部部長陳雷出席會議並作主旨發言(全文另發)。印尼公共事務部部長迪尤科·科爾曼,日本國土交通省高級副大臣金子恭之,荷蘭交通、公共工程與水管理部國務秘書丁尼克·惠辛格,美國陸軍工程師兵團司令安沃普,韓國國土海洋部副部長權度燁,墨西哥國家水委員會主任塔馬果,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路易斯·貝爾加分別發言,200多名各國專家和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特大自然災害帶來的挑戰以及需要共同採取的對策措施進行了深入討論,達成了廣泛共識,提出了合作意見和建議,取得了豐碩成果。水利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陳小江出席了特別分會。

    陳雷指出,水旱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自然災害,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受災程度都有一定的上升。防禦特大自然災害,管好用好水利基礎設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面臨的緊迫任務。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水旱災害防治工作。近年來,根據本國實際情況,按照《21世紀議程》等有關文件要求,履行有關承諾,承擔相關職責,大力開展防洪抗旱減災工作。中國政府把防汛抗旱減災當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來抓,防汛抗旱並舉,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農業抗旱向統籌城鄉與生態的全面抗旱轉變,在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以及能力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斷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工程設施,加強預案建設,強化預警預報,健全法律法規,強化應急管理。在中國政府的有效管理下,中國取得了應對特大洪澇、乾旱、低溫雨雪冰凍和地震次生災害的重大勝利,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陳雷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防洪抗旱減災工作也將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中國政府將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防汛抗旱減災五大體系建設:一是完善工程體系。加強堤防、水庫、蓄滯洪區建設與河道治理,優化工程佈局與運行方式,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體系的綜合防災減災效益。二是健全管理體系。加強防洪抗旱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完善防洪抗旱應急預案,健全防洪抗旱應急響應機制,形成管理規範、協調有序的聯動機制。三是強化保障體系。明確和落實各級政府以及各相關部門所承擔的防洪任務和責任,促進公眾參與,共同應對災害。四是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協調各方權益,規範經濟社會發展活動,完善工程搶險、防洪調度、救災救助、經濟補償等行為。五是強化科技體系。大力支持研究和推廣實用、先進的防汛抗旱技術,建立科學、高效的防汛抗旱技術支撐體系,努力推進防汛抗旱現代化。

    陳雷強調,防禦特大自然災害,加強水利工程風險管理,需要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協作,付諸更加有力的行動。為此,他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加強國際交流。推進國際減災信息平臺建設,利用聯合國系統和其他相關國際組織的網絡,對全球特大自然災害的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匯總和分析,為國家和地區間防災減災信息共享。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優勢,努力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和全方位的國際防災減災信息交流機制。二是促進技術合作。建立有效的國際技術合作機制,消除國際技術合作中存在的壁壘和障礙,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特大自然災害、水利設施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應用與轉讓。加強氣候變化和水旱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特別是先進觀測設備製造技術、衛星遙感災情監測分析和應用技術、氣候變化模擬技術等方面的國際技術合作,提高各國掌握實時災情、快速決策和災後評估的能力。三是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死亡人數、災害損失程度以及災後恢復難度都遠遠高於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在防災減災技術和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發達國家和其他有能力的國家應加強在技術轉讓、人才培訓和設備資金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的扶持與幫助,以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高立洪)

中國防洪抗旱與減災
——在第五屆世界水論壇特大自然災害與
水利基礎設施風險管理特別分會上的主旨發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部長 陳雷

    (2009年3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部長,女士們、先生們:

    在這春光明媚的季節,我們歡聚在美麗的伊斯坦布爾,參加世界水論壇,共商防災減災大計。防禦特大自然災害,管好用好水利基礎設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面臨的緊迫任務。首先我代表此次特別分會的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向出席分會的各位部長、各位官員、專家學者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參與此次分會籌備工作的相關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談三個問題。

    一、水旱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自然災害

    從世界範圍看,水旱災害發生頻繁、損失巨大、死亡人數眾多。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1991年至2005年,全球共發生洪水、暴風雨和乾旱災害3300多次,佔全部自然災害總數的64%;累計受災人口34億人,佔全部自然災害受災人口的98%;累計造成經濟損失9167億美元,佔全部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77%;累計死亡人口41萬人,佔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口的43%。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受災程度都有一定的上升。

    從亞洲範圍看,不僅自然災害發生次數、受災人口、經濟損失數量分別居世界各大洲第一位,而且水旱災害的發生次數、受災人口和造成經濟損失數量也是世界各大洲最高的,都接近全球相應災害總數的40%,成為全球水旱災害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從中國範圍看,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導致水旱災害非常嚴重。一是災害種類多。洪澇、乾旱、颱風、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多發。二是發生頻率高。1949年以來已發生較大洪水50多次,發生較大範圍的嚴重乾旱17次。三是分佈範圍廣。2/3的國土面積可能産生各種類型、不同程度的洪水,大部分地區面臨不同程度的乾旱威脅。特別是聚集著全國50%以上人口、35%耕地、2/3工農業總産值的東部和南部經濟較發達地區,是遭受洪水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四是造成損失重。1990年以來,年均洪澇災害損失佔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乾旱災害損失超過同期GDP的1%。近幾年這一比例雖然大幅降低,但仍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二、中國政府在防汛抗旱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水旱災害防治工作。近年來,根據本國實際情況,按照《21世紀議程》等有關文件要求,履行有關承諾,承擔相關職責,大力開展防洪抗旱減災工作。中國政府把防汛抗旱減災當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來抓,防汛抗旱並舉,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農業抗旱向統籌城鄉與生態的全面抗旱轉變,在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以及能力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建立了國家層面、流域層面和地方層面的防汛抗旱組織指揮體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由國務院副總理任總指揮,國家有關部門和部隊的負責人任成員,負責組織、領導全國的防汛抗旱工作。有防汛抗旱任務的縣級以上政府都成立了相應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近年來,我們還加強了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建設,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珠江、太湖等七大流域都成立了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各級地方政府還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抗旱責任制體系。

    二是完善工程設施。全國建成堤防28萬公里、水庫8.6萬座、重點蓄滯洪區97處。全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達到6591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780萬公頃。近年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的實施步伐進一步加快。目前,中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防禦近100年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備防禦一般洪水的能力,重點海堤設防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遇中等乾旱年份,工農業生産和生態用水不會受到大的影響,可基本保證城鄉供水安全。

    三是加強預案建設。建立了國家防汛抗旱預案體系,全國有防汛抗旱任務的縣級以上政府都制定了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大江大河普遍完善了防禦洪水方案,大中型水庫水電站都制定了防汛應急預案和調度運用計劃,所有蓄滯洪區都制訂了運用方案,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縣市都制訂了防禦山洪預案,絕大多數受颱風威脅的市縣制訂了防颱風預案。全國所有的省和4/5的縣市制定了抗旱預案。

    四是強化預警預報。全國共建成水雨情測站3.4萬餘處、報汛站點8600多個,大型和重點中型水庫大多建設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和水庫洪水調度系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大江大河主要河段洪水預報系統。全國旱情監測系統初步建立,各地通過水文氣象監測,可及時做出乾旱預警預報,監視旱情發展變化。

    五是健全法律法規。國家先後頒布實施了水法、防洪法、防汛條例、抗旱條例、水文條例、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地方政府根據國家防汛抗旱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各自具體情況,分別制定了配套法規或實施細則。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為依法防汛抗旱奠定了基礎。

    六是強化應急管理。每年汛前,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都根據具體情況修訂完善各類防汛抗旱預案,不斷強化預報、預警、調度、搶險、救災以及災後恢復等各個環節;汛期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每日會商制度,視汛情旱情按預案規定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實施防災抗災應急措施。

    在中國政府的有效管理下,中國取得了應對特大洪澇、乾旱、低溫雨雪冰凍和地震次生災害的重大勝利,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一是確保了防洪安全。中國依靠逐步完善的工程和非工程防洪體系,依靠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各級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成功應對了多次流域性大洪水,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洪澇災害損失。1949年以來,全國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達3.69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4千億美元),防洪減淹耕地1.60億公頃,平均每年減淹耕地271萬公頃。隨著中國防洪體系的不斷完善,每年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大幅度減少。

    二是確保了供水安全。1991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年抗旱澆地0.31億公頃, 年均挽回糧食損失3941萬噸,平均每年解決2436萬人的臨時飲水困難。今年春季,中國冬麥主産區發生嚴重乾旱,中國政府及時啟動抗旱Ⅰ級應急響應,按照預案落實相應措施,科學調度水庫等骨幹工程,全力開展抗旱工作,僅黃河小浪底水庫就累計下泄水量29億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旱情。

    三是確保了防颱風安全。中國平均每年有7個颱風在沿海登陸,最多年份可達12個。中國政府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防臺減災工作的首位,緊緊圍繞"不死人、少傷人"的目標,突出抓好"防"、"避"、"救"三個重要環節,取得了巨大成效。2008年,中國先後有10個颱風或熱帶風暴登陸,颱風登陸時間早、個數多、強度大。中國政府週密部署,臨時轉移安置415萬人次,組織船隻回港避風65萬艘次。颱風災害死亡人數比常年減少七成,受災人口減少兩成,倒塌房屋減少六成,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四是確保了防淩安全。淩汛主要發生在中國北方的黃河、黑龍江、松花江等河流,其中黃河淩汛災害最為嚴重。幾十年來,通過統一指揮、科學調度、軍民聯防,黃河防淩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減輕了淩汛災害損失。2007-2008年度,黃河流域遭遇了40年來最為嚴重的淩汛,中國通過科學調度上游水庫泄水,合理利用兩岸幹渠引水,適時運用臨時蓄滯洪區分水,及時破除攔河冰壩排水,以及加強堤防防守等綜合措施,有效地減小了受災範圍和程度,實現了嚴重淩汛年份人員零傷亡的目標。

    五是減輕了次生災害。低溫雨雪冰凍、地震等常常帶來嚴重的次生災害。去年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國2473座水庫、1229公里堤防不同程度損毀,有822座水電站出現險情,因山體滑坡阻塞江河形成了105座堰塞湖。水利部緊急組織水利專家和勘測、設計、搶險技術人員趕赴災區,緊急調運施工機械和搶險物資,會同災區有關部門,對堰塞湖、震損水庫、水電站、堤防進行現場勘查,逐一制定排險避險方案,及時進行應急處置,避免了地震次生災害的發生,震損水庫、水電站無一垮壩,震損堤防無一決口,堰塞湖排險零傷亡,創造了世界上處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跡。

    三、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減災的措施及建議

    雖然中國在防汛抗旱減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防災減災的基礎依然薄弱、能力亟待增強。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防洪抗旱減災工作也將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中國政府將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防汛抗旱減災五大體系建設:

    一是完善工程體系。加強堤防、水庫、蓄滯洪區建設與河道治理,優化工程佈局與運行方式,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體系的綜合防災減災效益。

    二是健全管理體系。加強防洪抗旱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完善防洪抗旱應急預案,健全防洪抗旱應急響應機制,形成管理規範、協調有序的聯動機制。

    三是強化保障體系。明確和落實各級政府以及各相關部門所承擔的防洪任務和責任,促進公眾參與,共同應對災害。

    四是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協調各方權益,規範經濟社會發展活動,完善工程搶險、防洪調度、救災救助、經濟補償等行為。

    五是強化科技體系。大力支持研究和推廣實用、先進的防汛抗旱技術,建立科學、高效的防汛抗旱技術支撐體系,努力推進防汛抗旱現代化。

    女士們,先生們,防禦特大自然災害,加強水利工程風險管理,需要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協作,付諸更加有力的行動。為此,我建議:

    1、加強國際交流。推進國際減災信息平臺建設,利用聯合國系統和其他相關國際組織的網絡,對全球特大自然災害的信息和數據進行全面匯總和分析,為國家和地區間防災減災信息共享。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優勢,努力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和全方位的國際防災減災信息交流機制。

    2、促進技術合作。建立有效的國際技術合作機制,消除國際技術合作中存在的壁壘和障礙,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特大自然災害、水利設施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應用與轉讓。加強氣候變化和水旱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特別是先進觀測設備製造技術、衛星遙感災情監測分析和應用技術、氣候變化模擬技術等方面的國際技術合作,提高各國掌握實時災情、快速決策和災後評估的能力。

    3、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死亡人數、災害損失程度以及災後恢復難度都遠遠高於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在防災減災技術和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發達國家和其他有能力的國家應加強在技術轉讓、人才培訓和設備資金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的扶持與幫助,以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

    女士們,先生們!21世紀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一道,攜手共進,共同分享防災減災的技術和經驗,共同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同時,我也衷心希望此次特別分會能為增進全球防災減災合作,促進世界繁榮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相關鏈結
· 水利部印發《2009年水利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
· 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願與亞洲各國合作解決水問題
· 水利部決定於近期開展水管體制改革抽查調研活動
· 水利部下發通知要求加強今年春灌用水管理工作
· 水利部部長:學習貫徹抗旱條例 促進抗旱事業發展
· 水利部公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進展(截至2月28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