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説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的巨人,但這個巨人卻先天營養不足——土地資源匱乏。如今,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長三角地區很多地方都面臨著土地利用空間狹小、後備資源匱乏的難題。
因此,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大背景下,長三角地區基層國土資源部門有著不小的壓力。壓力之一,就是在這麼多項目集中落地的特殊時期,如何防止違規違法用地反彈。
在大家的熱烈交流中,記者發現,長三角地區不少基層國土資源部門在全力做好專項整治的基礎上,都在結合本地實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土資源執法監察長效機制,目前已取得不錯的效果。
建立全方位、多層次、高密度巡查體系
作為首批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和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鎮,浙江省余姚市泗門鎮連續多年位居寧波市第一強鎮的位置,經濟的發展也給當地土地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
泗門國土所所長任春波説:“為了防止違規違法用地反彈,我們近年來著手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長效機制,與轄區兩鎮政府領導達成‘要管住土地,建立全方位、多層次、高密度的巡查體系是關鍵’的共識。為此,我們與兩鎮政府建立了一套縱向三級化、橫向網格化、監督經常化的巡查體系。”
他們的具體做法:一是縱向巡查三級化。第一級為村級,由村幹部巡查。第二級為轄區兩鎮相關人員和國土所相關工作人員。以上兩級每週開展兩次巡查,並做好巡查記錄。第三級為轄區兩鎮聯村幹部,每半月巡查一次,向鎮政府提供書面巡查報告。二是橫向巡查網格化,即以鎮為單位,將兩鎮轄區切片分塊,將片區落實到人,分清區域,明確責任,並就每月巡查記錄作統計。三是巡查監督經常化。轄區兩鎮政府主要領導每季度進行不定期抽查,並對照聯村幹部的書面巡查報告,結合國土資源協管員考核表,給每個村的聯村幹部、協管員打分考核,確定巡查成效,兌現獎懲。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的做法很有特色。這個鎮房屋土地管理所副所長譚偉説,推行網格化和專業化管理模式,落實定區域、定人員、定任務的“三定”管理措施,形成了比較規範的房地基礎管理機制。
他説:“在網格化管理中,我們將全鎮92.56平方公里陸地行政區域劃分片區,然後明確人員、落實任務、細化責任。我們把工作人員分為3組,每組2人,巡查區域約30平方公里。從近幾年來的情況看,基本上做到了違規違法用地早發現、早制止、早報告、早處理,有效遏制了違規違法用地。”
與朱家角鎮的做法類似,江蘇省海安縣白甸國土所以“片警式”監管為抓手,切實保護耕地資源。該所所長王元龍説:“所謂‘片警式’監管,就是分區監管、包乾負責、責任到人。我們將全鎮10個村劃分為5個片區,執法人員對片區實行包片負責。這種做法,可以改變以往土地、礦産監察中單一執法、被動執法的現狀。”
2001年以島建鎮的舟山市定海區金塘鎮,雖然面積不大,卻有大小企業近500家,工業經濟發展迅猛。金塘國土資源中心所副所長阮衛忠説:“為了防止違法用地反彈,我們實施‘地毯式’巡查,做到日日有巡查。國土所每天和金塘鎮管委會城監中隊一共16個人,在不同地區開展動態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制止。”
加強部門聯合,變國土資源一家管為大家共同管
以前,國土資源是一家管、大家用,這樣的管理效果不理想。如今,很多地方都在嘗試與地方政府、村委會,以及其他相關部門聯合起來,變國土資源一家管、大家用為各部門齊抓共管。在長三角地區,很多國土所也採取了類似的辦法,並且略顯別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積極探索建立聯合防控機制,目前已初步成形。作為參加座談會為數不多的女所長之一,看起來還像個小姑娘的余杭區臨平國土所所長車菊英説起話來略顯靦腆:“我們把鄉鎮(街道)作為管理單元,明確政府責任,以聯合防控為主要管理手段。比如説,我們明確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為第一責任主體;發現違法用地行為時,供電部門不得為其供電,供水部門不得為其供水,工商部門不得為其頒發營業執照。目前,余杭區已基本形成由各鄉鎮、街道牽頭,國土資源、城管、建設、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的工作模式。現在,我們國土所的工作比以前順手多了。”
江蘇省昆山市國土資源局玉山分局從構建共同責任機制入手,調動各方面保護國土資源的積極性。分局局長陶青在介紹經驗時説:“我們首先落實考核責任,將轄區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列入各鎮村主要領導工作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其次是落實管理責任。國土資源部門加強與規劃、建設、工商等部門的聯動,建設項目必須憑國土資源部門出具的《建設用地許可證》方能辦理規劃、報建或營業執照等手續。再其次是建立權責挂鉤機制。我們實行建設用地動態跟蹤管理,將建設用地使用效率與建設項目供地、經營性用地掛牌出讓等挂鉤,對達不到目標要求的,隨時停止項目供地,停止經營性用地掛牌。”
江蘇省靖江市國土資源局開發區分局的做法更讓人眼前一亮。這個局除了建立與司法、紀檢、公安、規劃等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外,還與郵政部門聯動,聘請74名郵遞員為土地監察信息員,暢通了違法用地信息渠道。分局局長趙敏説:“郵遞員承擔宣傳、監督和反饋職責,對發現新開工建設項目和破壞基本農田的情況,他們均在第一時間向所在轄區土地監察中隊報告。對轄區內的耕地和建設項目實現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監管。”
充分挖掘農村土地潛力,創新宅基地管理模式
“農村工作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在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的長三角地區,農村宅基地不足與村民建房需求之間的矛盾近年來逐步加深。對此,各地各施所長,創新宅基地管理模式,既節約了土地,又解決了宅基地管理難題。
金塘鎮國土所副所長阮衛忠説:“金塘中心所對村民建房採取了控制政策,2001年~2004年幾乎未新批土地建房。為有效緩解住房困難和用地之間的矛盾,真正做到節約集約用地,解決百姓住房困難的問題,我們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推廣新型農村私人建房模式——農民多層聯建房。2008年,完成了穆岙社區20戶農民多層聯建房,之後又確定河平社區40戶、柳行社區30戶。採取聯建房模式,每戶佔地面積為44.6平方米,比傳統單家獨院模式戶均節約土地60多平方米。這樣,既挖掘了農村用地潛力,保證了民生合理用地,又從源頭嚴防了違法用地發生。”
無錫市新區鴻山鎮同樣全面停止了單門獨院農民住宅的審批。曹林軍説:“我們集中規劃了鴻運苑、鴻泰苑兩個較大的社區,全部規劃設計了6層以上的多層和小高層公寓,目前已完成建設的農居房佔地面積約1000畝,其中多層64萬平方米,12層以上小高層21萬平方米。目前,我們已完成拆遷安置3500戶,騰出建設用地約1500畝,節約土地近500畝,既優化了農民居住環境,又為發展留下了空間。”
句容市下蜀國土所則通過積極開展城鄉建設用地挂鉤試點來解決節約集約用地的問題。該所所長鄒雲峰説:“鎮裏通過對北部沿江地區分佈零散的3個村莊進行村莊整治,統一安置村民,共整理出建設用地240畝,而新建安置小區只需土地100畝,節約土地140畝。通過村莊土地整理,可以搞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産出效益;利用拆並村莊空間置換的建設用地指標,可以彌補項目用地和城鎮發展用地的不足;將農民集中安置到集鎮居住,可以提高城鎮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便於城鄉統籌。”
本次座談會為期兩天,一天座談交流,一天參觀考察。雖然時間短暫,會議緊湊,但與會代表收穫很大。大家認為,在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座談會為基層國土資源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業務交流機會,因而格外珍惜,格外難忘。(記者 李響 梁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