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6月1日在北京成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03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6月1日在北京成立。國家林業局局長、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賈治邦在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專家委員會是我國濕地保護管理最高層次的科學決策諮詢機構,是廣泛依靠和充分發揮各項學科優勢支持濕地保護事業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溝通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重大需求與學科研究的重要橋梁,要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科學諮詢作用,全面提高我國濕地保護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

    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由43名專家組成,包括8位院士,涵蓋了地球科學、生物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林學、法學等5個學科的10個專業,目的是加強濕地領域的科技研究和推廣,提高科技對濕地保護的貢獻率,加快濕地保護管理科學決策進程。

    賈治邦向各位專家介紹了我國林業當前的新形勢、總要求、總目標及總任務。他説,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濕地保護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濕地保護管理政策法規體系、調查監測體系、宣教培訓體系和國際合作體系逐步完善,全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逐步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截至2008年底,全國已建立了55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80處濕地公園和36處國際重要濕地,基本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公園、水源保護區、海洋功能特別保護區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使1790萬公頃、約49%的自然濕地得到了較為有效的保護。廣大專家在編制國家宏觀戰略規劃和計劃、開展濕地調查和監測、研究濕地政策和法規、實施國家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研製開發濕地保護的標準規範、開展國際履約和合作等多項工作中,承擔完成了大量任務,為推進全國濕地保護管理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治邦説,濕地由於生態系統複雜性、敏感性、脆弱性,決定了濕地保護事業面臨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要在人與自然有機聯絡和矛盾中尋找共生共贏的科學發展道路,在濕地有效保護和有序開發之間找到結合點,歸根結底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實施國家濕地工程包括部門協調、合理規劃、項目選點、項目實施、檢查驗收等多個環節,包含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公園建設、濕地生態補水、濕地污染控制、濕地生態恢復和綜合整治工程、可持續利用、能力建設等多項內容,涉及植物學、動物學、工程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工程實施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強科技支撐,是推進濕地保護法規政策建設的重要基石,是順利實施全國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的技術保障,是開展調查監測的基礎工作,是提高履行《濕地公約》及國際合作能力的需要。新形勢下的濕地工作,迫切需要全面強化科技支撐。

    賈治邦指出,當前,我國在濕地保護管理決策中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諮詢機制,濕地科技支撐還比較薄弱,關於濕地科學的很多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濕地的生態調節作用還缺少具體的量化指標,濕地恢復的適用技術研究與國家推進濕地重點工程建設的實際需要還不適應,濕地保護恢復的相關技術標準研究還比較滯後,濕地科學研究的深度與機構能力建設與事業發展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解決我國濕地科技支撐薄弱問題,需要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科學諮詢作用,全面提高全國濕地保護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成立專家委員會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搞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應當遵循的自然規律,更加深刻地分析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升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科學決策水平。

    賈治邦為專家委員會成員頒發了聘書。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主持會議。

    我國濕地類型眾多,面積大、分佈廣,濕地總面積3848萬公頃,居世界第四位、亞洲第一位,其中,自然濕地362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3.77%。我國天然濕地的破壞程度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對濕地認識不夠,濕地保護與管理事業起步晚。同時,濕地科學管理嚴重滯後,濕地科技隊伍和科技體系殘缺不全,也是深層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鏈結
· 林業局與伊拉克湖泊林業事務部簽署濕地合作協議
· 內蒙古投資12.2億元對烏蘭布和沙區濕地實施補水
· 西藏自治區投資3000多萬元保護阿裏地區4個濕地
· 林業局副局長:重要濕地應納入禁止開發區範疇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