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數字中國提供標準支撐——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就
《地理空間框架基本規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基本規定》
《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基本規定》三個標準發佈實施答記者問
《地理空間框架基本規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基本規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基本規定》三項測繪行業標準已于2009年3月30日經國家測繪局批准發佈,自4月1日起正式實施。日前,記者就這三項測繪行業標準的制定、發佈與實施中的有關問題,採訪了國家測繪局副局長、國家測繪局測繪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維森。
記者:請問為什麼要制定這三項標準?
李維森:地理空間框架是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平臺。胡錦濤總書記指示測繪部門要“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加快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溫家寶總理要求“加快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構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積極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全面提高測繪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李克強副總理在給國家測繪局的批示中也提出:“加強自主創新,著力構建數字中國,加強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為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關於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的重要指示,國家測繪局從立法、規劃、政策與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入手,全面展開了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2006年9月,國家測繪局和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與應用服務的指導意見》,以加快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促進地理信息資源開發、整合、共享和應用。國家測繪局在《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同時,國家、省和城市三個層面分別開展了不同尺度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面向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社會公眾需要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也已在近50個城市開始構建。
大家知道,標準化工作始終是測繪事業與地理信息産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證。作為各類信息的載體和定位基礎的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更需要規範化、標準化。隨著數字中國、數字區域、數字城市建設的深入和相關工作的全面展開,我們越來越感到,科學界定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內涵,明確三個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規範基本技術要求,統一大家的思路和目標,是保證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順利完成和可持續更新維護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地理空間框架縱橫相連、上下貫通的重要條件。因此,國家測繪局提出並組織制定了這三項標準,對信息時代的測繪從頂層進行設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統一認識、理清思路,以規範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建設,加強地區間框架的統一性和銜接性。
需要指出的是,制定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標準並監督實施,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測繪局“三定”方案賦予的重要職責。加強測繪與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加快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繁榮地理信息産業的迫切需要。幾年來,國家測繪局對測繪與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大,重要的基礎性、關鍵性標準的制定修訂速度不斷加快。前不久,國家測繪局與國家標準化工作委員會聯合製定印發了《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管理規定》,進一步建立健全了標準化工作管理制度,通過制度來強化對測繪與地理信息標準化工作的統籌,並通過標準化工作來強化對測繪事業和地理信息産業發展的技術統籌。這三項行業標準的發佈與實施,正是我們這一系列工作部署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記者:請介紹一下三個標準起草和審查的過程。
李維森:國家測繪局經過詳細、慎重的調查研究,于2008年正式啟動三項標準的起草工作,組織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一批業內專家,制定了詳盡、可行的起草方案,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對國家、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踐經驗、技術成果總結提煉的基礎上,開展了標準的起草工作。標準草案形成後,起草組走訪了太原、杭州、鄭州、南寧、溫州、嘉興、潛江、威海、煙臺、萍鄉、宜春、聊城、臨沂、西寧、平頂山、徐州、奎屯、莆田、惠州、北海、呼和浩特等10多個省區20多個城市,徵求意見,又書面徵求了全國各省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和40多個城市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經消化吸收,修改完善了標準草案,形成徵求意見稿。
2008年11月,國家測繪局組織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中國測繪學會及陜西、黑龍江、四川、浙江、山西等省測繪行政主管部門選派的專家,就徵求意見稿進行了研究討論,起草組在充分吸納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完善形成了標準送審稿。2009年3月,標準送審稿通過國家測繪局測繪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審查,已于3月30日經國家測繪局批准發佈,自4月1日起正式實施。
記者:《地理空間框架基本規定》明確了哪些問題?其適用範圍是什麼?
李維森:這一標準從技術上界定了地理空間框架的含義與構成,規定了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內容及技術要求,適用於數字中國、數字省區和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維護和服務。
地理空間框架是地理信息數據及其採集、加工、交換、服務所涉及的政策、法規、標準、技術、設施、機制和人力資源的總稱,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體系、目錄與交換體系、公共服務體系、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和組織運行體系等構成。
地理空間框架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體系、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目錄與交換體系、組織運行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五部分構成。其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體系包括測繪基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面向服務的産品數據、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目錄與交換體系包括目錄與元數據、專題數據、交換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離線的地圖與數據提供、在線服務系統和支撐環境;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和組織運行體系是支撐保障。
地理空間框架分為國家、省區、市(縣)三級。數字省區和數字市(縣)地理空間框架是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在總體結構、標準體系、網絡體系和運行平臺等方面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地理空間框架應實現國家、省區和市(縣)三級之間的縱向聯通;數字省區和數字市(縣)地理空間框架,還應實現與相鄰區域的橫向聯通。
記者:《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基本規定》明確了哪些問題?其適用範圍是什麼?
李維森:這一標準從技術上規定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含義、組成、分級和要求,適用於各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設、管理和維護。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是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及實現其輸入、編輯、瀏覽、查詢、統計、分析、表達、輸出、更新等管理、維護與分發等功能的軟體和支撐環境的總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三部分組成,一般包括現勢庫和歷史庫。其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是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核心,按類型分為大地測量數據、數字線劃圖數據、數字高程模型數據、數字柵格地圖數據和數字正射影像數據五個分庫,各分庫根據比例尺和分辨率的變化細化為子庫,子庫可根據要素分成若干層;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是數據存儲、管理和運行維護的軟硬體及網絡條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分為國家、省區和市(縣)三級。
記者:《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基本規定》明確了哪些問題?其適用範圍是什麼?
李維森:這一標準從技術上界定了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含義、組成與分級,規定了數據內容及加工過程,對管理與服務系統及支撐環境提出了要求,適用於各級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建設、服務和維護。
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是依託地理信息數據,通過在線方式滿足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對地理信息和空間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具備個性化應用的二次開發接口和可擴展空間,是實現地理空間框架應用服務功能的數據、軟體及其支撐環境的總稱。
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由數據集、交換管理系統、在線服務系統和支撐環境組成。數據集是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面向服務的産品數據(含地理實體數據、影像數據、地圖數據、地名地址數據和三維景觀數據)、其他部門或單位的專題數據,以及目錄與元數據;交換管理系統與在線服務系統是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應用接口和運行維護工具;支撐環境是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提供服務的保障條件。
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分為國家、省區和市(縣)三級,每級由若干節點組成,各節點技術結構基本相同,通過網絡相對獨立地提供服務,橫向實現相鄰地域的銜接,縱向建立垂直關聯。
記者:請問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三個概唸有何關係?
李維森:三個標準不僅明確提出了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定義,也理清了三者之間的關係,這既和國家有關文件的規定相統一,又充分考慮和適應了測繪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
三個概念之間,可以説地理空間框架是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及相關政策標準體系、組織運行體系的總稱,或者説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要通過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建設來實現。其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由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體系中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支撐環境組成。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由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體系中面向服務的産品數據、地理空間框架目錄與交換體系和地理空間框架公共服務體系中的在線服務系統和支撐環境組成。
記者:各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在地理空間框架建設中怎麼分工?與相關專業部門是何關係?
李維森: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應由國家、省區和市(縣)分級建設,各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分建共享,縱向上下聯動、橫向互聯互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是地理空間框架的核心,根據我國基礎測繪統籌規劃、分級管理的工作制度,國家測繪局負責以1:100萬至1:5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為數據主體的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省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以1:1萬、1:5000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為數據主體的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市(縣)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以1:2000至1:500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為數據主體的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標準還規定,地理空間框架的數據體系不僅包含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也包含通過交換獲取的專題數據,這部分數據需要由相關專業部門負責採集、提供與維護。另外,地理空間框架中的網絡、交換體系等建設,必須依靠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基礎設施,因此,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始終離不開相關專業部門的合作與支持。
記者:地理信息在線服務是否存在涉密問題?
李維森:地理空間框架是否涉密完全取決於其數據是否涉密。涉密的數據只能在涉密網中運行,非涉密數據可以放在政務外網、公網等非涉密網提供使用和服務。涉密的地理信息數據及其衍生産品,未經國家測繪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測繪行政主管部門進行保密技術處理的,不得公開使用,嚴禁在公共信息網絡上登載發佈使用。因此,在提供地理信息在線服務時,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保密政策要求辦理審批手續,並對地理信息數據進行保密技術處理。
記者:這三項標準發佈實施後將會發揮哪些作用?
李維森:這三個標準的發佈和實施將在以下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統一認識、理清思路。這三個標準從技術上科學界定了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內涵、外延及其相互關係,統一了各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在信息化時代對上述概念的認識,使相關測繪工作有了共同的認識基礎,理清了地理信息服務的發展思路,形成了對測繪規劃、統籌、計劃和部署等管理方面的共識,有利於地理空間建設的統籌協調開展,避免了多頭立項、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同時消除了標準不統一帶來的資源浪費和應用障礙。
第二,規範建設、加快進程。《地理空間框架基本規定》明確了地理空間框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之間的關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基本規定》對建庫的數據內容、數據檢查、數據組織和管理系統應當具備的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能進一步規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基本規定》明確提出了數據集應包含的內容,交換管理系統必須具備的功能,以及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建設的基本技術要求。這都將使相應的建設工作目標更為明確,技術路線更為科學合理,避免走彎路,從而加快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進程。
第三,保障聯通、促進共享。按照基礎測繪工作分級管理的原則,國務院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各地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這三個標準的實施,將促進各級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能夠按照統一的技術要求開展,保證基本內容的一致性和技術上的聯通性,確保地理空間框架在縱向和橫向上可以快速集成和無縫銜接,促進各地各部門信息共享。
記者:下一步國家測繪局在三個標準的貫徹實施方面有什麼樣的措施?
李維森:在三個標準的貫徹實施方面,國家測繪局下一步將主要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做好標準的宣傳培訓工作。借助測繪類報刊、網站、雜誌等傳媒,對三個標準進行深入宣傳,面向社會刊發三個標準的解讀文章,使廣大測繪從業人員和用戶充分了解這三個標準的意義、作用;分層次地開展專題培訓,採取標準起草專家授課等方式,面向全國數字城市、數據庫建設及使用、維護方面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舉辦集中培訓班,促使相關人員儘快學會正確使用標準。
二是做好標準的實施執行工作。國家測繪局將對地方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要求,在相關數據庫、信息公共平臺等建設方面採用這三個標準。基礎地理信息和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是搭載當地社會經濟信息的權威的、統一的空間定位基礎,直接影響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應對突發事件的高效性、現勢性,關乎信息化建設的成敗。因此,在這些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檢查和驗收過程中,必須採用這三個標準。
三是做好標準實施的監管工作。國家測繪局將開展三個標準貫徹實施情況的專項檢查,監督各地對標準的貫徹實施,著重檢查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數字省區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過程中這三個標準的執行情況,進一步規範基礎地理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建設,保證三個標準得以有效貫徹實施,實現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