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發展戰略要從依靠資源和産品向依靠資本和知識轉變。”在11月18日開幕的第七屆軟科學學術年會上,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成思危與專家學者探討創新發展的話題。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出席並致辭。
成思危説,在“全球創新積分牌”對48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評分和分類中,中國屬於“創新落後型國家”,説明我國目前離創新型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他説,我國應該認真研究國外評價創新型國家的指標體系,並從發展教育、推進風險投資、改善政策環境、培養創新文化等方面營造更有利於創新的環境。
“將來在知識社會中將會有兩類國家:生産知識和輸出知識的‘頭腦’國家,以及引進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軀幹’國家。而我國提高創新能力就是要從依靠資源和産品向依靠資本和知識轉變,做既有‘頭腦’、又有‘軀幹’的國家。”成思危説。
張來武説,成為科學發展、決策支持的學科,是軟科學的使命。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軟科學研究為經濟建設改革與發展,為軟科學理論發展做出了應有的推動貢獻。同時,軟科學需要更擅長與行政機構打交道而又不被行政權力所同化,以進一步發揮自身作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傳統的‘硬科學’不同,旨在解決實際經濟社會問題、‘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軟科學,需要學會如何與行政權力打交道,才能在科學決策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張來武認為,軟科學和行政決策是相輔相成的,同時又不能“一體化”。被權力所制約就會失去軟科學作為科學的意義。因此,如何適應政府執行系統,與行政管理者“和而不同”,是國內軟科學學者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此次年會由中國軟科學研究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承辦。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孔德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710所副所長、研究會副理事長于景元,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研究會副理事長張登義等,以及來自國內外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就《危機應對與創新發展》的主題進行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