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國家民委:把握“兩個共同” 促進西部大開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23日   來源:國家民委網站

    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也是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我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83個自治縣分佈在西部地區,還有3個自治州和15個自治縣比照享受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政策,西部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西部地區的86.5%,佔民族自治地方總面積的96.7%。我國陸地邊境線長約2.2萬公里,其中約1.9萬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與周邊14個國家接壤。國家民委作為國務院主管民族事務的職能部門,同時又是國務院西部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團結,堅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西部大開發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西部大開發的十年,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最快,人民群眾受惠最多,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

    (一)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民族地區(指5個自治區和雲南、貴州、青海3個多民族省)生産總值由1999年的774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8倍,年均增長11.9%。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由1999年的4293元提高到2008年的16057元。西部民族地區首次實現生産總值年增量突破1000億元用了45年,突破2000億元用了10年,突破3000億元用了2年,突破4000億元只用了1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84億元,是1999年的4.7倍,年均增長18.7%。

    (二)固定資産投資高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國家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民族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由1999年的2728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8453億元,增長了6.8倍。青藏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一大批標誌性工程建成,交通、水利、能源及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截至2008年底,民族地區公路總里程達到85萬公里,是1999年的2.5倍;高速公路里程達到9353公里,是1999年的7.1倍;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9617公里,是1999年的1.4倍。

    (三)特色優勢産業快速發展。

    民族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産業,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産品、能源和原材料生産基地。2008年,內蒙古的羊肉、牛奶、羊毛和羊絨産量均居全國首位,原煤産量居全國第二位。新疆棉花産量佔全國的40.4%;番茄醬生産能力佔全國的90%以上,形成了亞洲最大的番茄生産加工基地;石油和天然氣産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一位。廣西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蔗糖生産加工基地,産量佔全國的60%。雲南鮮切花産量位居全國第一位。雲南和貴州的烤煙産量佔全國的45.9%,位居全國前兩位。廣西、貴州和寧夏已成為我國氧化鋁和電解鋁的重要生産基地。旅遊業已逐步成為民族地區的支柱産業。

    (四)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牧民收入持續增加。

    通過實施鄉村公路“暢通工程”與“通達工程”、農村安全飲水、遊牧民定居、抗震安居、易地扶貧搬遷、廣播電視村村通等一系列惠農工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622元增加到2008年的3389元,年均增長8.5%。到2008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500多萬人。

    (五)公共服務能力逐步增強,覆蓋面不斷擴大。

    隨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和自身財力逐步增強,民族地區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實現“兩基”縣已達到674個,佔總數的96.6%。“兩免一補”政策惠及西部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22個人口較少民族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全部享受生活費補助。內地新疆班和西藏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達到4萬人。少數民族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2008年,民族地區每千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2.6張,比1999年提高了22%;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3人,比1999年提高了1.04%。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成績顯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及時搶救和保護,在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少數民族的項目367項,少數民族文物古跡的保護維修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少數民族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08年,民族地區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1.3%和93.6%,分別比1999年提高11和9個百分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六)生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如國家在青海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 已取得階段性成效,2007年工程實施區內草産量比2004年增加30.5%。

    二、國家民委貫徹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所做重點工作

    (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西部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00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05年,召開了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對今後一個時期的民族工作作出了戰略部署,具有里程碑意義。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個決定,是指導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歷史性的突破。國務院出臺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這是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20多年來的第一部行政法規,是歷史性的突破。

    (二)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著力營造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環境。

    十年來,國務院兩次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共表彰模範集體1381個,模範個人1425名。國家民委還在各地命名了5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包括歷史遺址、紀念場所、人文場館和博物館等,成為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黨和政府每年還組織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少數民族參觀團,到首都和沿海發達地區參觀考察,接受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生動教育,增強祖國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國家一直非常重視支持民族自治地方逢十週年慶祝活動。2004年以來,對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廣西的大慶活動,中央都派出高規格代表團前往祝賀,幫助自治地方扎紮實實解決一批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建設項目,加快自治區的發展。對於自治州、自治縣的逢十週年慶祝活動,國家在資金和項目上也給予一定支持。這些慶祝活動,充分展現了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展現了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精神風貌,為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了良好氛圍。

    (三)對西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給予特殊扶持。

    1、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

    2005年5月,國務院第9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編制的《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規劃》範圍包括22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10個省區中的86個縣、238個鄉鎮、640個行政村。《規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重視下,在國務院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和有關省區的推動下,以已累計投入各類扶持資金25億多元,共安排各類扶持項目8065個。到2008年底,640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已有271個提前實現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有學校、有衛生室、有安全飲用水、有安居房、有基本農田(草場),以及“人均糧食佔有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三個指標達到國家《扶貧開發綱要》和教育“兩基“攻堅計劃要求的“四通五有三達到”規劃目標。

    2、開展興邊富民行動。

    2000年,國家民委會同財政部開展了“興邊富民行動”試點,主要任務是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改善生産生活條件,解決邊民貧困問題,發展邊境貿易,促進邊境地區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2009年,興邊富民行動由試點擴大到全部136個邊境縣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58個邊境團場。2009年中央財政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中安排興邊富民行動補助資金規模達4.84億元,2000—2009年,累計安排15.09億元,其中安排西部地區12.8億元。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在中央和邊境各省區的大力支持下,邊境地區群眾得到實惠,42%的邊境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或超過本省區平均水平。

    3、加強對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産的管理, 優惠政策重點向西部傾斜。

    國家民委積極推動有關部門制定出臺“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民族貿易優惠政策,對民貿企業和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産企業繼續實行財政、金融和稅收“三項優惠政策”。2000年以來,西部地區民貿和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産企業享受的流動資金貸款利率優惠總額約11億元;西部縣級民貿企業享受增值稅先徵後返50%以及免稅優惠約7.5億元,全國邊銷茶生産經銷企業免徵增值稅約6000萬元。

    4、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向西部地區傾斜。

    加大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對西部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2000年來,國家民委會同有關部門共下達西部12省區少數民族發展資金40.8億元,佔10年來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總額的69.2%,有效解決了西部民族地區一些特殊困難和問題。

    5、實施《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推動西部民族地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2002年,國家出臺了《關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這是建國以來我國第一個民族教育工作決定。2005年,為促進民族地區辦好寄宿制學校和民族高等院校發展,國家民委與教育部制定並下發《教育部、國家民委關於進一步做好民族地區寄宿制中小學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和《國家民委教育部關於進一步辦好民族院校的意見》。2005年6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民委、財政部、人事部聯合印發了《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的實施方案》,並下達了面向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招生計劃,從2005年起,每年民族地區培養2500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民委委屬院校招生計劃重點向西部民族地區傾斜。新增計劃的90%以上計劃投向了西部地區。從2004年起,國家從西部農村地區開始實行“兩免一補”(免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舉辦全國性少數民族文化活動,大力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每五年舉辦一屆,截止到2009年已經舉辦過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屆,截至到2009年,共舉辦過八屆。設立政府獎,鼓勵少數民族題材文學藝術創作。

    6、進一步加強西部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培養。

    目前,全國有少數民族幹部299萬多人,形成了包括黨務、政務、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人才的相當規模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少數民族幹部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國家採取多種渠道、多樣形式和多層次培養的辦法,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幹部人才隊伍素質。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和國家民委每年組織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幹部450人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挂職鍛鍊,至今已選派了5000多名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發達地區挂職鍛鍊。

    三、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幾點體會

    (一)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這是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好字優先、好中求快;以人為本,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也是保障少數民族權益、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制度保障。

    (三)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自然條件、歷史因素、地理環境千差萬別,每個民族的生産生活方式、文化特點、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必須堅持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和尊重民族地區發展規律,區別不同情況、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因族舉措,防止“一刀切”和“齊步走”。

    (四)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與國家支持相結合。

    民族地區普遍底子薄,基礎差,自身發展能力弱,國家必須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夯實民族地區的發展基礎,培育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與此同時,民族地區要立足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等不靠,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千方百計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五)必須堅持加快發展和促進團結兩手抓。

    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團結是硬任務,是第一職責,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堅定不移地促進民族團結,才能為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加快發展,才能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六)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富民強國的必由之路。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改革,才能激發各族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只有不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發揮區位優勢,促進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鏈結
· 國家民委: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民族法制體系
· 國家民委宣傳少數民族文化工作60年輝煌成就
· 國家民委多種作品入圍促進民族團結重點出版物
· 國家民委召開黨組會傳達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