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青海:加快轉變生産經營方式 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30日   來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網站

    畜牧業作為青藏高原亙古至今的傳統産業,目前仍是青海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廣大牧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産業。畜牧業發展與否以及如何發展,不僅直接關係到牧民群眾生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而且直接影響到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實現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與草地生態保護相協調,實現既減輕草場壓力又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牧民增收與生態保護的雙贏,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青海省草地畜牧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畜牧業發展的基本情況。自“十五”以來,青海省畜牧業得到較快發展,2008年畜牧業總産值達到89.11億元,佔農牧業總産值的比重為58%,農牧民收入中來自畜牧業的佔27%。主要特點有:一是畜牧業畜種結構、畜群結構、品種結構得到優化。牛、羊、馬的比例分別為17.58%、80.38%、1.04%,羊的比例進一步提高,適繁母畜數量佔存欄數的50%以上,良種乳牛、細毛半細毛羊、絨山羊等比例穩步上升。二是産業化經營形態逐步形成。一批畜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蓬勃發展,有效帶動了農牧戶增收,現有省級農畜産品加工龍頭企業61家,帶動農牧戶50萬戶以上,佔全省農牧戶數量的64.25%。三是特色畜牧業生産穩步發展。各地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加大特色優勢基地建設力度,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海北、海南形成羔羊生産基地,海西成為重要的半細毛羊、絨山羊育種基地,黃南建立歐拉羊選育基地,環湖牧區和青南牧區開展牦牛復壯改良建立藏羊和牦牛選育基地。四是以保護生態為前提,以集約化經營為特點的畜牧業發展探索取得明顯成效。在全省六州實施生態畜牧業試點,積極走集約化畜牧業路子,大力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推動畜牧業産業化發展,初步建立了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

    (二)畜牧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青海省草地畜牧業發展主要是六州天然牧場,這些地區既是畜産品的主産區,也是生態與發展的矛盾最為凸現的地區。其一、草地退化、生態“瓶頸”的制約依然明顯,表現為“兩化三害”日益突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省牧區草原退化呈加速趨勢,90%以上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達到2.45億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52%,鼠蟲危害面積佔到33.28%,草場單位面積産草量普遍下降30-50%,部分草場已失去了支撐人類發展的基本條件。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草場退化、沙化、鼠害、蟲害、毒草害問題依舊嚴重,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和危害生態安全的首要因素,完全依賴草原資源的傳統畜牧業發展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其二、産業結構落後,生産經營方式依然粗放,表現為資源轉化率低和草畜矛盾日益緊張。全省擁有可利用草場面積4.74億畝,其中,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佔全部草地面積的80%。天然草場理論載畜量約2000萬隻羊單位,而2008年末超載約1500萬隻羊單位,超載一半以上。1949年青海省牧業人口21.96萬人,存欄草食牲畜748.73萬頭只,人均擁有牲畜35頭只,人均擁有草場2158畝,畜均佔有草場63畝,到2008年底全省牧業人口增到3.33倍,存欄草食牲畜增加到2.65倍,人均擁有牲畜反而減少8頭只,人均擁有草場銳減至649畝,畜均佔有草場減至24畝,只有新中國成立初的三分之一。隨著牧區人口的自然增長,如繼續沿襲傳統的生産經營模式,單位草場承擔的牲畜數量會持續增加,草場長期超負荷透支,使牧草生長得不到休養生息,退化草場喪失修復功能,牧草資源將進一步枯竭,畜草矛盾將更為突出。其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畜牧業發展依然緩慢,表現為綜合生産能力低下、就業出路受限、牧民增收困難。牧區生産條件落後,設施配套跟不上畜牧業發展的要求,全省六州14萬戶牧民中還有3萬戶住在牛毛帳篷,有8萬戶沒有實現真正定居,擁有標準畜用暖棚的牧戶僅佔15%,草場圍欄僅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37.23%。從歷年對畜牧業投入和農牧部門實施建設項目來看,青海省畜牧業發展投入明顯不足,直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後畜牧業的投入才出現新的增長。全省牧業總産值增長速度慢于農業增長速度,牧業增加值佔農牧業增加值的比重有下降趨勢,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畜牧業的收入增長速度減緩,牧民收入增速較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慢。全省25個重點扶貧開發縣中有16個在六州牧區。這些數據表明,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實施草場承包制,調動了牧民群眾生産積極性,但並未能解決草畜不平衡的問題,其所激發的生産力能量也逐漸釋放殆盡,加之長期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的缺失又在客觀上進一步加劇了矛盾激化,粗放型的畜牧業經營方式過度追求牲畜數量導致了草原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全省草地畜牧業在發展和生態的雙重壓力下舉步維艱。

    (三)畜牧業發展存在問題的根源所在。青海省畜牧業之所以出現草原生態惡化、畜草矛盾突出和牧草轉化率低的問題,一方面與青海省的地理區位和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粗放型、追求數量增長型的生産經營方式。在傳統生産經營模式下,牧民群眾為實現生存和發展,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只能是增加牲畜的數量,從而導致牲畜數量的無序增加超過了草原資源的供給能力。牧區實行草場承包制後,原來自然狀態下的草原生態被分割零碎無法進行傳統的四季大輪牧,一家一戶的承包草場隨著人口增加很難實行輪牧、休牧,草場資源長期重復高強度使用,不僅制約了現代畜牧業發展,而且使原本落後的牧區經濟雪上加霜。如繼續沿襲這種傳統的生産經營方式,必然會陷入超載過牧——草場退化——牲畜無草可食——牧民無法養畜的惡性循環,最終使牧民失去收入來源導致貧困成為“生態”難民。在青海省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畜牧業發展主要依靠草地養畜的産業結構在短時期內還無法改變,牧民群眾生産資料和生活收入主要依靠畜牧業的收入渠道在短期內也無法改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制約,也是最需解決的緊迫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青海省做了許多探索和努力。採用了加強草原基本建設,提高畜牧業生産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諸如草原建設,以草定畜、劃區輪牧飼養等一些恢復生態的科學方式,由於自然條件影響和牲畜超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這些建設舉措只取得了一些局部效果。我們還結合生態治理項目實施了一些移民工程,希望通過轉移牧民,使其根本性地擺脫草地制約,依靠移民改變生活方式從而轉變生産方式,達到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的目的,通過實施的效果看,由於此項工程牽扯麵積大,涉及人的生産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牧民綜合素質低、政府資金投入有限、牧區城鎮産業帶動力弱、環境制約大等影響,目前而言,後續産業發展十分困難。實踐表明,我們實施促進畜牧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只有從轉變落後生産經營方式這個關鍵環節入手,觸及轉變生産經營方式這一矛盾的根源,通過對承包戶的草場資源實施有效整合,建立合作社、股份制、聯戶經營等多種形式和層次的模式發展生態畜牧業,才能走出目前這一惡性循環的困境。

    二、青海省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前景分析

    青海省畜牧業發展雖然還處在生産落後,開發不足的階段,但我們也應看到,傳統畜牧業生産方式中蘊含著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後發優勢。要用生態的理念和方式,正確分析畜牧業發展的優、劣勢,探尋符合青海實際的生態畜牧業發展道路。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為我們發展生態畜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青海高海拔下的獨特高原地貌和高溫差下的冷涼氣候條件,為我們發展特色農牧業和生産綠色、有機農畜産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純天然、無公害的草場、沒有化學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氣、水源、土壤、生物等成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天然凈土。傳統畜牧業的特有品種和放養經驗,為我們發展生態畜牧業提供了基礎保證。牦牛、藏係綿羊肉營養價值高、無污染、低脂肪,具有天然野味的特點,同時,畜牧業生産中基本不使用抗生素、驅蟲藥物等化學合成藥物,接近有機畜産品生産要求。世界畜牧業的發展趨勢和消費需求,為我們發展生態畜牧業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生態畜牧業已成為21世紀世界畜牧業的主流和發展方向,有營養、更安全的有機生態食品將成為時代消費潮流,牦牛、藏係綿羊等畜産品具有無污染、純天然綠色食品特點,青海省能夠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成為有機製革、有機絨、毛製品、有機生物制藥、有機食品等原料基地。

    三、青海省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思路和政策

    發展生態畜牧業是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培育發展青海特色經濟的必然選擇,要利用好自然環境的獨特性,發揮生態優勢,凸現生態特點,打好生態品牌,做好生態畜牧業這篇文章。

    (一)青海省生態畜牧業試點做法和經驗。青海省先後在玉樹、果洛、黃南、海南、海北、海西等6個州選擇了7個牧業村,進行了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通過近兩年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也總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主要是:一是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牧民在自願、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下成立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規模的專業合作社,試點村有一半以上的牧民自願加入合作社,有組織地參與生産和市場經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二是探索了不同形式轉變生産經營方式的新路子。各試點地區結合實際情況,探索了發展層次不同、市場聯絡緊密程度不同、集約化程度不同的發展模式。有三種最具代表和推廣價值,第一種以海北蘇吉灣村和海西梅隴村為代表,以合作社為平臺,實行牲畜、草場股份制經營的發展模式;第二種以海南哈乙亥村為代表,以草場流轉、大戶規模經營、分流牧業人口、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為特點的發展模式;第三種是以黃南優卡村為代表,以聯戶經營、分群協作、優化産業結構、保護草原生態為特點的發展模式,這三種模式都適應了青海省牧區現階段不同的發展層次,在實際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三是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試點地區突出基礎設施建設、捆綁項目資金,加大畜棚、圍欄、飼草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較大程度地提高了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四是畜種改良步伐加快,以草定畜順利推進。以加快畜種改良和本土品種選育作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突破口,加大種畜鑒定、淘汰和引進力度,牲畜個體的生産性能不斷提高,同時,按草産量科學核定載畜量,加快週轉,促進了草畜平衡。在這些成效和經驗中,最為寶貴的是海北蘇吉灣村和海西梅隴村探索出的以牲畜、土地折價入股、草場隨畜計價流轉、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産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為主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經營模式,取得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模式是目前青海省發展層次最高、組織化程度最高、與市場聯絡最緊密的生産經營模式,體現了青海省畜牧業的發展方向,在廣大牧區顯示出很強的生命力。

    (二)生態畜牧業的科學概念和內涵。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科學內涵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轉變生産經營方式為核心,以建立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優化配置生産要素為重點,通過組織化生産、集約化經營、産業化發展,促進草畜平衡、提高畜牧業綜合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及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其根本途徑在於,通過轉變生産經營方式實現“兩減兩增”即:“減少農牧業人口、減少草原載畜數量,增加畜牧業産值、增加農牧民收入。其主要內容,一是以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以市場引導生産、用成本核算效益,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産方式和經營方式。二是以建立健全效益增長機制和收入分配機制為關鍵,依靠經濟利益關係鏈結生産和經營,提高牧民生産組織化程度和經營集約化程度;三是以減人、減畜和科學放牧為要務,建立實現草畜平衡的長效工作機制,實現草場資源永續利用;四是以優化改良畜種、畜群結構為重點,加快畜産品週轉率,提高畜牧業生産經濟效益;五是加大畜牧業建設投入,結合各項生態治理工程實施,合力推進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

    (三)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工作重點和方法

    1、轉變生産和經營方式,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把農牧民組織到農牧業社會化大生産的各個環節中,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在經營體制、經營方式、産品生産方式轉變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一是推行聯戶牧場建設模式和股份責任制的生産模式,堅持自願組合,適度集中的原則,積極促進承包草場規範有序流轉,草地資源適度集中,生産要素逐步向養殖大戶、經營能手、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集聚,形成規模化生産、商品化經營,堅持走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路子,在生産要素配置方面為提高牧民組織化創造基礎條件。二是積極扶持成立牧民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以創辦服務實體為主,完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作機制,建立“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協會”的專業化畜牧業經營體制,在組織機構和經營機制上為提高牧民組織化提供實施載體。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在稅收、信貸、科技開發、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對專業經濟組織給予更大傾斜,在招商引資、信貸擔保、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扶持,為提高牧民組織化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2、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把加強各類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重要突破口,集中推進畜牧設施建設,興建水利設施,推行基本草原灌溉,擴大人工降雨覆蓋面積,有效解決高原畜牧業缺溫、缺水、抗災能力弱的問題,以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畜牧業集約化發展,為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畜牧業夯實基礎。建設和實施好以冬春草場人工飼料基地建設、草原圍欄、牲畜暖棚圈、免疫注射欄等為主要內容的草原基礎建設和牧區縣一級防災基地配套建設等工程措施,實現標準暖棚舍飼養畜、人工飼草料種植儲藏、圍欄草場劃區輪牧、水電路條件配套四位一體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天然草地補播、施肥、毒雜草防除、鼠蟲害防治、黑土灘治理、圍欄封育等草場保護建設措施提高天然草原生産能力。根據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特點,選擇科學的放牧方式和適宜的放牧強度,糾正目前牧民定居就地放牧的生産方式,實行生活區與生産區適度分離,充分利用邊緣草場放牧,減輕冬春草場壓力,達到以草定畜、生態平衡,有效解決超載過牧問題。在利用好天然草場的同時,通過鼓勵牧戶種草、發展農區專業化草料基地、大力扶持草産品生産加工龍頭企業等措施,做好農牧結合,促進農牧互補,大力發展飼草業,提高舍飼半舍飼養畜的比重。

    3、加強畜種改良,優化畜種畜群結構。立足本地優勢良種,加大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突出牦牛、藏羊優勢,兼顧細毛羊、半細毛羊、絨山羊、無角陶賽特羊發展,大力實施畜禽良種工程,擴大種畜繁育規模。做好牲畜生産性能測定,品種選留和培育、配種方案的制定,種畜串換及引進、技術培訓等工作,加快非生産畜出欄,優化畜群結構,提高母畜比例,以加快畜群結構調整促進良種推廣,促進形成“一村一品”形式的良種生産群。建立良種補貼機制,不斷提高標準,擴大補助範圍,降低養殖引種成本,促進畜種改良和本品種選育工作。

    4、加大産業化步伐,培育畜産品加工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依託牧業協會、養殖大戶、養殖能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採取成員合作、入股、租賃經營等生産方式,促進草場、牲畜等生産資料適度集中,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經營。一是抓好畜産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培育和引進,在資金、政策、信息、培訓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業畜産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産品檔次,鼓勵做好新市場的開拓。二是加快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利用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産模式,示範、吸引、帶動牧戶,提升地區生産能力,吸收外部資本和引導龍頭企業到牧區安家落戶,從事畜産品開發,帶動生態畜牧業基地建設。三是做好市場營銷,跳出青海開拓市場,宣傳和推介特色畜産品産品,建設好大宗、重要畜産品的集散地,建立和完善畜産品流通體系。四是做好品牌建設,紮實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産品産地和産品認證,賦予生態內涵,增加生態元素,提高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5、提高牧民素質,加強技能培訓、加快向非牧産業轉移。發展生態畜牧業需要一批高素質、有技能的牧民,同時也必將解放一大批富餘勞動力,因此,加快培養和造就較高素質、有技能的新型牧民是生態畜牧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要加強牧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對完成義務教育的青年牧民進行分業教育,開展生産技能、經營銷售技能等為重點的職業技能培訓;對從事畜牧業生産的,突出實踐,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同時鼓勵牧民外出務工並提高他們的就業技能,建立形成一套促進牧區勞動力外出打工就業的辦法和制度,提高牧區勞動力非牧創業能力。將農牧民技能培訓經費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的支持範圍,有效解決農牧區人力資本長期投入不足等問題。

    6、建立健全農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為農牧業生産全過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要求,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健全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把握好農牧業技術服務的對象、方式和內容,按照科技指導到人、良種良法到戶、技術要領到手的要求,建立獎勵、工資挂鉤等利益聯結機制,激發基層科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開展形式多樣、直接有效的技術推廣服務。二是加快推進牧區信息化進程,把工作重點放在具體實踐應用上,進一步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加強協調統籌,不斷完善功能,使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得到便利服務。三是加快農畜産品市場體系建設,在牧區每個縣建立畜産品初級交易市場,中心城市建立流通中心,使農牧民更便利地參與市場經營。四是加強農畜産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省、縣兩級的農畜産品標準、檢測、認證質量安全體系。五是突出抓好動物疫病防治及檢疫、獸藥及獸藥飼料添加劑使用監督和基層站所服務管理等工作。

    7、把生態畜牧業與遊牧民定居、三江源生態移民和青海湖生態工程建設結合起來,協調推進。從根本上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生態保護建設中的各種治理工程措施只能治標,而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減少草場承載人口,從而減少草場承載牲畜才是解決矛盾的關鍵所在。遊牧民定居工程是我們當前轉變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和抓手,一定要把生態畜牧業與遊牧民定居工程、三江源生態移民和青海湖生態工程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安排,整體推進。一方面,實施好遊牧民定居工程,按照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散建設與集中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加快推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對離開草場的牧民群眾,在確保牧民與草場的利益關係不斷、承包權不變、收入不減的前提下實行“三集中”,即草場向聯戶集中,牲畜向聯牧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通過草場流轉、牲畜折價入股、組建合作經濟組織等方式,對定居群眾的原有草場、牲畜加大流轉和集中,提高畜牧業生産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在轉移、減少草場人口的同時,在生産方式上實施劃區輪牧、禁牧、休牧制度和半舍飼養畜,加速畜群週轉減少草場載畜量,實現草畜平衡,減輕草場壓力。另一方面,通過生態畜牧業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發展提高畜牧業生産效益和經濟效益,減少畜牧業從業人口,使富餘下來的牧民走出草場、定居城鎮,從事非牧産業,促進遊牧民定居工程、退牧還草工程和生態移民工程的順利實施。發展生態畜牧業與遊牧民定居工程作為當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兩大引擎,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必須綜合配套實施,協調推進,這樣既可以達到各自工程的實施目標,也為根本解決人草畜三者矛盾,最終確保牧民群眾居住穩得下來、生産發展起來、生活富裕起來提供了現實途徑。(作者為青海省副省長:鄧本太)  

 
 
 相關鏈結
· 青海確保鄉村醫療機構正常運轉緩解“看病難”
· 環境保護部下發支持青海藏區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
· 青海:561個醫療衛生機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
· 青海:加強教育宣傳 提高甲型H1N1流感救治水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