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工程院院士展望"十二五"規劃:核心是"以人為本"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23日 15時26分   來源:工程院網站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對中國也越來越關注。“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承前啟後的5年,也是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S)的最後5年,對中國和世界發展都是關鍵時期。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和世界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比較複雜,不確定因素較多,把握好“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發展方向、主要任務及政策取向,對於中國發展乃至世界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京文談及“十二五”規劃時指出,其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

    “十二五”力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十二五”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時期。李京文指出,由於中國實際經濟增長率遠高於“翻兩番”的增長率(7.2%)和“十一五”規劃目標的增長率(7.5%),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是不容質疑的,因此中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經濟結構的優化、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的社會發展。他強調,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大的前提是社會主義,要考慮全國各地區和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全面共同發展,因此,中國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中上等的經濟體,中國的發展不是以市場化為導向的,也不是以全球經濟一體化為導向的。他總結説,中國“十二五”時期發展的總體框架應是以人為本為核心;消費增長、社會保障為主線;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條件;體制改革為動力;協調各方面關係為途徑;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目標的。

    李京文解釋説,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目標,這是中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目標,也是“十二五”時期的目標。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也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不只是經濟增長。

    關於“小康”的標準,李京文認為可以是如下幾條:一是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3000美元;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三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0.8萬元: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0.4;五是城鎮化率超過50%;六是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方米;七是城鎮居民社會保障率(低保)達到95%以上:八是農村居民社會保障率(醫保)達到90%以上,九是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2年;十是每千人醫生數超過2.8人。

    而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就是要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穩定物價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促進教育、醫療衛生、體育、文化事業等改革發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

    李京文指出,從目前情況看,GDP增長目標已經實現,不宜再把GDP增長目標列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也不宜再提“保八”等政策口號,更不宜將GDP增長目標作為地方政策的目標和幹部考核的唯一依據。

    在經濟發展中,以刺激消費增長為主線,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通過擴大消費來擴大內需、促進第三産業發展、保證經濟增長。副線是出口增長,鼓勵出口,佔領國際市場。在社會發展中,以社會保障為主線,下大力氣促進社會保障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保障和必要條件。以人為本,就要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了,以人為本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目前中國發展的難點也在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李京文認為,在深化體制改革中,可以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在收入分配結構上進行調整:在農村進一步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加大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在東部地區關注“效率”,在中西部地區關注“公平”,加大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加大對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扶持力度,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通過增加工資等各種方式改善城鄉居民的收入預期,運用”遺産稅“、”贈與稅“、”不動産稅“等稅收和其他形式調節收入差距。二是弱化中央政府的計劃職能,賦予地方政府特別是省級政府更多的自主發展經濟社會的權力,逐步形成以省級地方政府為主體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

    李京文還指出,協調發展始終是主旋律。要協調好出口增長和國內發展的關係;協調好一、二、産業和各行業發展的關係:協調好中央、省、地縣、鄉鎮發展的關係;協調好東、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關係;協調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協調好低、中、高收入群體的關係等等。關鍵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有具體目標

    在經濟增長目標方面,專家觀點一般認為,中國“十二五”期間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總量將超過42萬億元,人均GDP將接近3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3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04年標準,中國由下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水平進入上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行列。李京文判斷,中國的GDP的生産結構在未來15年呈現以下趨勢:第一産業比重下降至10%左右;第二産業比重在波動中趨於下降,達到45%左右;第三産業比重將穩步上升,也達到45%左右。從GDP的使用結構看,在“十二五”期末投資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到40%左右,消費比重則上升到接近50%。

    李京文提出的社會發展目標,分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口和城鎮化水平。2015年的人口總量不突破13.8億人,城鎮人口突破8.3億人,城市化水平達到60%左右。

    二是就業率。“十二五”時期,李京文認為,解決就業問題的工作重點要放在促進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等制度安排上。要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一方面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把失業率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範圍內:

    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就業中出現的結構性矛盾,要通過發展經濟、在結構調整中增加就業崗位。加大政府對就業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加強就業困難地區的再就業工作。

    三是社會保障水平登記失業率。李京文説,在“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工作要有實質性推進。尤其要著力解決社會保障建設的不平衡問題。社會保障體系工作重點包括:一,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強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制度建設。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力爭2015年農村參保率達到80%:在建立和完善基礎養老金的省級統籌的基礎上,為實現全國統籌打好基礎。完善做實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辦法途徑。二,加強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到2015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70%的農村人口。三,加快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十二五”期間,針對低收入居民的特殊需要和實際困難,逐步增加社會救助資金投入,包括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在內的各項特殊需要救助制度。四是繼續加大各級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

    四是平均受教育年限,2015年,大學入學率達到60%,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

    五是R&D投入佔GDP比重,國家對R&D的投入達到GDP的2.5%,科技實力總水平進入世界前10名:單位能源消耗所創造的産值比2010年提高兩倍;進入全球500強的企業達到10%,企業R&D投入的份額佔到70%;半導體晶片産值佔全國GDP的1.0%(中等資訊化社會水平)。

    談及“十二五”時期我國的資源和環境發展目標,李京文認為,從能源總産量與可開採量來看,到2015年,煤炭産量達到33億噸以上,石油2億噸以上,天然氣1600億立方米以上,地面抽採煤層氣100億立方米,鐵、銅、鋁土礦、鉀鹽等重要礦産國內保障程度保持現有水平或得到提高:礦産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水平明顯提高,重要優勢礦産開採總量得到有效調控,礦産資源開發利用佈局不斷優化。到2015年,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10%以上,完成約50處重要礦産地儲備,礦産資源總回收率與共伴生礦産綜合利用率平均提高約5個百分點。礦山地質環境和礦區土地復墾狀況明顯改善;到2015年,新建和生産礦山的地質環境得到全面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35%以上,礦山廢棄土地復墾率達到30%以上。

    耕地面積與森林覆蓋率方面,2015年的耕地面積不低於18.1億畝,糧食作物播種比重不低於64.7%,單産要達到326公斤/畝。在森林覆蓋率方面,2015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6%。

    可再生能源比例應該從現在的8%再提高十幾個百分點;進一步大幅度提高清潔煤炭消費比例:單位GDP能耗再提高10%。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 (記者 方方)

 
 
 相關鏈結
· 陜西“十二五”將大力發展新能源 提出五條構想
· 郵政行業快遞服務"十二五"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啟動
· 西藏“十二五”擬投資近22億元進行農業綜合開發
· 糧食局召開"十二五"糧食科技發展規劃編制動員會
· 工業和信息化部通知做好“十二五”規劃工作
·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和政策國際研討會召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