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去冬今春氣溫低、降雪多,長春市的菜價一直居高不下,這不禁讓家境一般的王大娘覺得有點“吃緊”,也讓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啥時百姓在冬天能吃上地産低價菜呢?”
的確,受氣候和地理位置影響,吉林省冬天的蔬菜供應一直“受制於人”:據統計,全省每年大約要從山東、遼寧等地調入蔬菜180萬噸,平均每人每年吃南方菜65公斤,除夏季外蔬菜消費的70%左右都靠外省調入。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直接造成了蔬菜價格的被動局面。據2008年4月市場調查,山東省1公斤西紅柿平均支出為1.7元,而吉林省平均支出為2.5元,高出山東省47%,青椒高出18%,芹菜高出20%,尖椒高出54%。即使與臨近的遼寧省相比,吉林省蔬菜平均消費支出也高出15%左右。
吉林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有充足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勞動時間,有實實在在的市場需求,有榆樹、扶余等地發展棚膜蔬菜的先進經驗,為啥非得吃高價外省菜?這個問題不但普通老百姓在問,農業主管部門也一直在思考。
2008年,以《關於加快推進棚膜蔬菜産業發展實施意見》的出臺為標誌,吉林省正式開始實施“百萬畝棚膜蔬菜工程”。即從2009年開始,用4年或更長一點時間,全省開發建設棚膜蔬菜規模達到100萬畝,産量達到500萬噸,大中城市居民蔬菜自給率達到60%,農民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
很快,省裏首批1000萬元棚膜蔬菜建設專項資金到位。為了讓這些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效應,吉林省又把102公路沿線確定為去年的扶持發展重點,建設了佔地6.3萬畝、40個百棟棚膜連片的蔬菜生産園區。
榆樹市先鋒鄉民權村去年開始建設棚膜蔬菜生産園區,建有日光溫室大棚62棟,裏面工作間、衛生環保廁所、有線電視一應俱全。當地農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棟溫室大棚建設成本約11萬元,按秋茬西紅柿、冬茬芹菜、春茬黃瓜計算,每年可生産蔬菜2700噸,創造産值600多萬元, 農民戶均純收入可達7.8萬元,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就可收回全部投資。這個效益可是同等面積玉米效益的20倍還多!省園藝特産站站長孫振天還給記者算了一筆“大賬”:考慮到吉林省當前的技術條件,按照畝均大棚産值2.4萬元計算,如果全省發展100萬畝棚膜蔬菜,産值就是240億元,農民增收200億元。具體到每個農戶,發展一畝大棚可增收2萬元,人均增收4000-5000元。
在政策的指引、資金的扶持和效益的“誘惑”下,全省各地迅速掀起了開發建設棚膜蔬菜産業的熱潮,新模式、新做法層出不窮。但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了——
建一棟日光溫室需要五六萬元的投入,如果單純依靠農民自籌,絕大多數農戶需要十幾年的積累,而貸款又面臨著門檻高、利率高、融資渠道少的難題,資金缺口亟待解決;
棚膜溫室適合集中連片開發,但目前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産和經營不利於土地的規模使用和棚膜經濟的集約發展;
大棚溫室到底怎麼建科學?裏面應該種點啥、咋種?對於習慣了種大田的農民來説,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課題;
大棚溫室生産的蔬菜如何打好季節差和時間差,避免集中上市帶來價格上的困擾?誰來為棚膜蔬菜找市場、尋銷路?這一問題也應未雨綢繆。
目前,全省各地、各相關部門正在努力破解這些難題。今年省裏又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各地也對農民新建溫室大棚進行了資金補貼,同時社會投入也在大幅度增加。洮南市洮府鄉萬福村依託交通優勢,統一規劃、集中連片發展棚室建設。為了讓剛剛從事棚膜蔬菜生産的農民少走彎路,3月初,省農委舉辦了吉林省首期百萬畝棚膜蔬菜建設工程技術培訓班。按照培訓計劃,今年還將組織專家深入到全省各蔬菜産區開展以培訓師資隊伍和培訓園區技術骨幹為對象的技術培訓活動,同時還將在新建的棚膜蔬菜産業園區培養發展經紀人隊伍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産前、産中和産後服務。
上世紀70年代末,吉林省結束了吃返銷糧的歷史;80年代末,結束了豬肉省外調入的歷史。有百萬畝棚膜蔬菜建設工程做保障,也許再過幾年,我們就能結束吃省外菜和高價菜的歷史。那一天,不會太遠。(記者 潘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