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2日舉行的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題研討班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縱論探索廣東特色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新路子”。
談形勢 在“加快”上下功夫
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不轉不行。馬克思説過,“以什麼方式加入生産,就以什麼方式加入分配”,如果我們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繼續走低水平粗放式增長的老路,也就只能在世界産業利益分配中備受“剝削”。
面對國內百舸爭流的競爭態勢,我們慢轉也不行。根據科技部《2009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江蘇省綜合創新能力由此前的第四位一躍升至第一位,將廣東擠出三甲;中國社科院2010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顯示,江蘇省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則首次超越廣東省位居第三,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優勢。面對兄弟省市轉變發展方式取得的成效,我們無法不感到沉甸甸的競爭壓力。
面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我們盲目轉更不行。
我們既無三十年前的區位優勢,更受科技教育等資源短缺的制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不轉固然不行,慢轉也不行,必須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和“坐不住”的責任感,在“加快”上下功夫,紮實高效地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是贏得科學發展新優勢的根本出路。
談轉變 探新路有三個“不容易”
轉變是一個艱巨的過程。説其艱巨,是因為利益格局調整的不容易。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造就了傳統的利益結構,傳統的利益結構又反過來不斷強化傳統的發展理念和路徑依賴。
説其艱巨,還因為“自我否定”的不容易。必須以自我革命的勇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清醒而又堅定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説其艱巨,更因為新路探索的不容易。知道什麼是新路不容易,真正走出一條新路更不容易。當年廣東創辦經濟特區,發展市場經濟,改革先行者們冒著風險“殺開一條血路”,今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樣需要我們在他們開闢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需要我們付出加倍的努力,科學發展模式的新路才能越走越寬。
必須強調的是,要防止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作政績工程,不切實際地一哄而上,搞一刀切、照搬照抄。如果不具備資源稟賦和經濟技術條件的區域,無視經濟發展階段面臨的外部約束,出於政績衝動奉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錯誤理念,盲目搞所謂轉型升級,必將導致想吃“餡餅”,卻掉進了“陷阱”的危險。
談優勢 “敢想敢幹”是第一
《莊子》裏有句話,“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如果我們正確地發揮優勢,走出自己加快轉變的路子,就有可能“事半功倍”;如果硬要“續鳧斷鶴”,以短博長,就可能“事倍功半”。
我們優勢是什麼?劣勢又是什麼?一是思想解放,敢想敢幹,改革的底蘊深厚,人民群眾對新鮮事物接受快。去年我們“點將”深圳、順德試點大部制改革,現在看來是選對了。這兩個地方都有很強的改革意識,改革方案力度之大出乎意料,改革過程之順利、效果之好也出乎意料。可以説,深圳通過這次改革,再次引領了改革的潮流;而一度有所沉寂的順德人又變成了“可怕的順德人”。二是市場經濟體制發育較好,市場主體的適應性較強。三是物質基礎雄厚,政府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能力比較強,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既有心又有力”。比如,去年我們拿出400多億元來推動“雙轉移”;今年又將提出用100億元來推動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四是毗鄰港澳,靠近國際市場,對國際經濟和産業結構調整反應比較靈敏。
談擴大內需 今年繼續“站臺”推廣貨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説,商品從物質形態向貨幣形態的轉化,是“商品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我們現在要把基於外銷的産品轉為內銷産品,同樣是“驚險的跳躍”,如何不讓我們的企業“摔壞”,政府其實大有可為。開闢內銷市場中遇到的問題只能在開闢內銷市場的過程中去解決,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今年我和華華省長還要繼續為廣貨全國行‘站臺’,營造聲勢。”他説,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外需趨緊可能長期化。去年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部分外銷企業轉內銷,去年廣東省工業品內銷4.47萬億元,增長21.7%,實現了外需不足內需補。
2006—2008年廣東省第二産業勞動生産率為7.5萬元,低於江蘇的8.84萬元和山東的7.76萬元。因此,我們要發揮傳統産業的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加快轉型升級,提高附加值和勞動生産率。
要用待遇留人,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一流的環境、一流的待遇才有可能引來一流的人才。其次要用事業留人,就是用事業發展的前景留人,用夢想留人。再次,要以一流的人才引一流的人才。
談改革 鼓勵先行先試
要堅持先行先試,率先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改革是推動發展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有力措施,什麼時候我們改革的力度大,改革的方向對,什麼時候發展就快一些好一些;什麼時候改革力度小,改革方向有偏差,什麼時候發展就慢一些。今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後的最大癥結在於體制機制不合理,如果沒有制度上的重大突破,就難於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廣東必須像當年“殺出一條血路”那樣,拿出改革的勇氣、創新的銳氣、率先行動的魄力,弘揚“敢為人先,敢於突破,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改革精神,著力於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談幹部 知識轉型今年輪訓處級以上幹部
有人説,廣東是“文化沙漠”,此話雖然言過其實,卻足以引起我們的警醒和憂思。長期以來,廣東省的經濟總量總是全國第一,聽慣了別人讚嘆,自覺不自覺地産生了優越感,特別是不少幹部對知識結構的轉型升級重視不夠,現代化知識相對薄弱。這已經成為廣東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障礙。
面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繁重任務,一些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還不完全適應,甚至存在“本領荒”,許多急需掌握的知識還沒有掌握,許多原來熟悉的方法不管用了。
有一些領導幹部雖然認識到轉變知識結構的重要性,但卻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效果不明顯;有的自身學習非常刻苦,但不善於領導所在地區和部門的學習,沒有發揮作為領導者的示範帶動作用。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各級必須重視解決幹部加快轉變的知識和本領匱乏問題,把大規模培訓幹部和培養人才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任務。各市可以根據各地重點發展的産業,請出版部門編知識叢書。要舉辦輪訓班,各地可根據今年重點要發展的産業,對處級以上的幹部輪訓一遍。
精彩實錄
如果不具備資源稟賦和經濟技術條件的區域,無視經濟發展階段面臨的外部約束,出於政績衝動奉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錯誤理念,盲目搞所謂轉型升級,必將導致想吃“餡餅”,卻掉進了“陷阱”的危險。
利益結構調整不容易,“自我否定”不容易,探索新路不容易。
廣東是個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絲毫不亞於一個巨型“水庫”,並且處於全國這個特大“水庫群”的重要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全面轉變無疑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們對新産業的引進,不能再“揀到籃裏都是菜”,而要從技術上、規模上、標準上、能效上、環保上等各方面設置必要的“門檻”,用優化了的增量,來提升整體産業的素質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