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在第三屆中日韓運輸及物流部長會議上指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區域經濟的恢復增長,給中日韓三國運輸和物流領域的合作帶來了新機遇;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綜合運輸和現代物流,將進一步為中日韓運輸及物流合作創造良好的條件;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也對中日韓運輸及物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日韓三國共同面臨挑戰,也共同擁有機遇,深化運輸和物流領域合作,一定能為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李盛霖指出,當前,東北亞是世界經濟活動的中心之一。2008年,中日韓三國的GDP總值約佔世界經濟的17%;三國産生的總價值達到了約4.5萬億美元,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4%。三國間經濟互補性強,區域一體化趨勢明顯。2008年,中日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中韓貿易額接近1500億美元,日韓貿易額也接近1000億美元。儘管三國間的貿易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出現下滑,但現在正在恢復之中。
李盛霖認為,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乃至更長時間,中日韓三國貿易合作將朝著更大規模、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三國間的運輸與物流量將快速增長,對無縫物流系統的形成和便利化運輸政策及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區域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也將對區域經濟的恢復、綜合競爭能力的提升發展産生積極的作用。在世界經濟復蘇發展關鍵時期,中日韓三國應更加緊密地加強運輸與物流合作,推動亞太地區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併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增長作出積極貢獻。
李盛霖介紹説,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交通運輸業已基本走過了規模總量擴張和自我體系發展的階段。然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無論是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出發,還是遵循交通運輸自身發展規律,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要求。國際金融危機的暴發,使交通運輸業轉變發展方式問題更加凸顯,已刻不容緩。
李盛霖認為,加快運輸與物流發展方式轉變,一是要推進綜合運輸體系發展。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優化通道資源利用。合理配置運輸資源,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逐步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隙銜接”,形成一個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二是要把促進物流産業發展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途徑和切入點,積極探索和創新物流産業發展模式,拓展物流服務領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行業競爭能力,增強交通運輸行業的綜合競爭力。
李盛霖指出,當前,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已為普遍關注的世界性問題。交通運輸行業是用能大戶,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他認為,中日韓三國在運輸與物流活動中,要大力促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不僅要研究和推廣高效環保、氣候友好的交通運輸技術,推廣和應用技術先進、經濟安全、環保節能的運輸裝備,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而且要加快研究低碳綜合運輸組織方式、供應鏈優化技術,建立無縫銜接的現代物流體系。同時,還要注重科學規劃、科學設計,節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李盛霖表示,在這些方面,日本和韓國有先進技術和良好的組織管理經驗,值得中國學習借鑒。(劉興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