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讓每個孩子都上好學—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08日   來源:教育部網站

    當今世界,要看一個國家的實力,不能不考察其教育;要看其教育,不能不從基礎教育看起。因為基礎教育之“基礎”,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中小學、幼兒園40多萬所,在校(園)學生達兩億多人。這是一組令人炫目的數據,卻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真實記錄。當我國在1986年明確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時,有人欣賞,也有人懷疑——畢竟,這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談“普及”。然而,到新世紀之初,我國就完成了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性任務。

    偉大的事業從來沒有終點。“普九”實現後,基礎教育走向何方?這是決定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成效和發展路徑的關鍵性問題。在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重視學前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關心特殊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是基礎教育實現今日輝煌、描繪未來藍圖的動力和源泉。

    新跨越 從全面普及走向優質均衡

    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從基本普及進入到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的歷史新階段,均衡發展成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

    地大,人多,經濟落後,這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基本國情。只有發展教育,才能實現民族振興,國家才有美好未來。

    從20世紀80年代改善基本辦學條件、20世紀90年代基本實現“兩基”目標、21世紀初全面實現“兩基”目標到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四個階段,我國完成了義務教育發展的“四級跳”。四個階段的奮進、四個階段的跨越發展共同鑄起了義務教育的世紀偉業。

    從1986年正式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2000年在85%的人口地區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只花了短短15年的時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為全世界在小學求學的兒童數從80%增加到84%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世界銀行的計算,1999年,中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11年,世界平均年限為6.66年。1999年,我國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實現了人力資源發展水平的重大突破。

    “普九”在我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普九”使我國的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排在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前列,大大增強了人口素質和國家軟實力。

    我國發展教育的腳步越來越快。繼2000年全國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後,黨中央、國務院又作出一系列戰略決策和舉措,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我國義務教育從基本普及進入到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的歷史新階段。

    在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國家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初中建設工程、“特崗計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改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縮小區域間教育發展差距。

    國務院決定從2007年起,3年內全國財政新增經費470億元,用於調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

    2008年9月1日,是一個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日子,繼全面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政策後,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它預示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實現了免費上學,中國實現了全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的宏偉目標。至此,從廣袤的北國到秀美的江南,從茫茫的海濱島嶼到巍巍的邊陲山寨,無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山鄉,免費義務教育的燦爛陽光,照亮了神州大地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名學生。我國又一次實現了義務教育發展的新跨越。

    “上學不交費”,我國完成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壯舉。對老百姓來説,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難怪有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央給咱辦實惠,農民種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

    從“普九”到免費義務教育,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像不斷提速的列車。在速度和效率背後,黨和國家正在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推進教育公平作為一項新的戰略舉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促進教育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國家意志體現的則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在均衡發展的理念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薄弱學校改造,教師校際交流等舉措成為各地教育改革的新動態,全國涌現了四川成都、安徽銅陵、河北邯鄲等注重義務教育均衡和優質發展的先進地區和優秀實踐案例。

    實施素質教育,規範學校辦學行為、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緩解城市擇校、幫助農民工子弟有學上、上好學,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一系列措施正在神州大地深入實施。在浙江,在江蘇,在河南,在重慶、寧夏、新疆、內蒙古……記者都找到了很多富有創新性的探索和實踐,並看到了可喜的成果。這些成果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健康和幸福。

    有人説,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因為它寄託了千萬個家庭的希望和福祉。從這一點來説,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為民造福的世紀工程,就是民族騰飛最大的奠基工程。

    新成就 高中的大門敞開著

    規模迅速擴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辦學體制改革取得實效,發展瓶頸得到突破。內涵發展不斷深入,辦學特色不斷彰顯。課程的豐富性和可選擇性日益增強,學生素質評價更加多元

    曾經,高中學歷在我國意味著“高學歷”,因為100個人中難有幾個高中生。

    僅僅在20年前,對大部分農村孩子來説,讀完初中就很不錯了,上高中是一個“奢望”。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決策,提出在確保“兩基”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內的高中階段教育。

    最近10年來,普通高中教育規模快速增長,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我國普通高中學校數為1.46萬所,在校生人數達到2476.3萬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是1995年的3倍多。

    高中辦學體制改革在全國普遍展開。政府提供土地,給予政策支持,依託原有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吸納民間資本,有效地擴大了全社會的教育投入,極大地緩解了進入新世紀後高中發展的瓶頸問題。各地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借助社會力量、利用信貸政策等多種方式,改建擴建校園校舍、實驗室、圖書館,更新和添置教學設施設備。2009年,普通高中學校的體育、音樂、美術以及理科實驗等設施設備的達標率達到80%以上。

    在東部發達地區和部分大中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同時,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教育也實現了較快發展。2009年與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增幅分別達到141%、112%。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學生比例全國各地區普遍增加了一倍以上。

    這10年,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事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短短1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基本實現了規模、速度、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在實現普及目標的同時,高中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社會功能也在反思中得到調整。

    作為承接義務教育、開啟高等教育的重要學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幾何時,高考成了高中教育的代名詞。在高考的壓力下,普通高中教育出現“千校一面”的同質化問題。

    高中教育應該走向何方?在追求普及化的同時,黨和政府提出重視高中教育質量和辦學特色,在內涵發展上下功夫。鼓勵學校在課程建設、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等方面創造富有特色的經驗,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和個性發展的機會,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基。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各地紛紛開展了示範性、實驗性高中建設,在擴大資源的同時,注重內涵發展,尋求和探究現代高中學校建設之路。目前,全國已有近一半的學生在省級示範高中、70%的學生在省和地市兩級示範高中就讀,大部分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與此同時,高中學校的辦學體制改革取得實效,高中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各地涌現了一大批辦學有特色的學校,“千校一面”的問題正在得到解決。

    在北京十一學校,學生不僅有充分的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學校還成立一個別具特色的“棗林村書院”,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量身設計課程、選擇教師。學生不但可以跳脫現行的學制和評價方式,還可以自己參與設計課程。

    在上海中學,學校為學生建構課程圖譜。豐富的課程和教材不僅解決了單一教材讓學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飽”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看到現在的學科達到了什麼高度,哪些是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從“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競”,從埋頭應試到更加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內涵的提升,有力鞏固了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成果,也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提供了前提。

    新希望 娃娃的未來更精彩

    入園人數增加,教師數量增加,新建幼兒園增多。農村孩子無園上,城市孩子入園難、入園貴……“政府責任”帶來了破解難題新機遇

    兩個約50厘米高的小拱橋跨在一條S形的小河上,河水中不時有小魚遊過;小河旁,三四個小蘑菇屋不經意地露出色彩斑斕的“大傘帽”;教室內到處張貼、擺放著師生的手工作品……

    這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一所農村幼兒園的景象。牧民的娃娃也能上幼兒園,這是以前他們從來不敢想的。

    社會經濟發展越快,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就越高。學前教育以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和期待,黨和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重視學前教育”,十七屆三中全會把“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學前教育單列一章,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並首次表示學前教育是政府的責任。

    這些目標和要求,預示著我國學前教育正在步入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春天。到2009年,全國幼兒園共有13.8萬所,在園兒童2657.8萬人,幼兒園園長和專任教師總數為112.78萬人。

    與這組數據對應的是,在農村地區,孩子“無園可上”的狀況正在逐漸改變;在城市,“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正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即將得到治理和改善。作為普惠性的教育資源,學前教育正在惠及千萬個普通家庭和孩子。

    以扎蘭屯為例,這個位於大興安嶺腳下,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縣級市,是內蒙古最後一批“兩基”達標旗縣之一,卻在短短幾年間,實現了“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正規的幼兒教育”的目標。

    扎蘭屯市並非個案。在黨中央的正確決策下,各地都把推進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作為發展基礎教育的重頭戲和基礎工程。

    遼寧省建立了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積極落實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加大財政投入,設立農村學前教育專項經費,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快速發展計劃,加快農村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

    河北省把發展農村學前教育與鞏固義務教育統籌考慮,堅持以公辦為主、以公辦教師為主、以財政投入為主的辦園體制和投入體制,充分利用中小學佈局調整的富餘資源舉辦學前教育,加快農村學前教育普及步伐。

    上海、浙江等地積極扶持和規範民辦幼兒園,在嚴格對民辦幼兒園的準入、收費和質量等方面管理的同時,通過劃撥生均經費、免費教師培訓等扶持措施,提高民辦幼兒園教育質量。

    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區市都制定了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相關配套文件,將學前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規劃,納入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幼兒教師編制和待遇問題,加強農村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培訓,提高幼兒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和幼兒園教育質量。學前教育公平也得到更多重視。上海、天津、浙江、江蘇等地,對城鄉低收入人群、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和殘障兒童等弱勢群體入園進行資助,推進學前教育公平。

    娃娃們承載著家庭的新希望、國家的新希望,他們的未來將更精彩。

 
 
 相關鏈結
· 教育部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
·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諮詢委員會等在京成立
· 教育部:城市基礎教育經費審計調查整改成效明顯
· 19城市糾正基礎教育經費違規問題金額46.62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