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遠而變,開創銀行業改革發展新局面
——劉明康主席在《財經》2011年會上的講話
(2010年12月17日)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閉幕, “十一五”即將收官,“十二五”面臨開局。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形勢,如何謀遠而變,著力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有力推進國內經濟金融體系的科學發展,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這裡,我想講三大問題:
一、全球經濟復蘇速度放緩,金融體系脆弱性尤存
首先,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的資産負債表持續惡化。大規模的救市和經濟刺激計劃使美歐等國的政府負債規模不斷膨脹,政府資産負債表成為新的風險點。2008年1季度至2010年2季度,公眾持有的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由5.2萬億美元上升到了8.7萬億美元,增長了66%。美國國會預算局估計2010年底總外債佔GDP比重將超過90%。美國十年期國債的CDS價格由危機前的1.25個基點飆升到目前的50個基點以上。歐洲方面,主權債務危機繼續蔓延,繼希臘、愛爾蘭之後,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也很可能步其後塵爆發債務危機。受此影響,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美國GDP季度環比折年增長率從去年四季度的5.6%顯著放緩到今年三季度的約2.0%。預計未來消費下滑和産能過剩驅動的通縮壓力仍將持續。隨著小銀行和中小企業情況持續惡化,吸收就業和新增投資的能力不斷減弱,發達國家經濟將呈現“無就業復蘇”狀態。11月末美國失業率上升到9.8%的高位,歐元區10月份失業率創出10.1%的歷史新高,此外,英國、德國、日本失業率也處於高位。
其次,金融體系真實杠桿率依然高企,脆弱性十分顯著。未來24個月中,美歐銀行將會有近4萬億美元的債務到期,超過1萬億美元的政府融資擔保到期,資本監管要求的提高還可能使銀行面臨新的資本缺口。房地産市場的繼續惡化可能導致銀行壞賬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目前美國已發放按揭貸款的住宅中有1/3是“負資産”,有1/7家庭的房貸已經違約,商業房地産價格也已從峰值下降了40%,預計2011年將有1萬億美元的相關貸款到期,需要進行本金清償,屆時銀行資産的風險將進一步顯現。此外,主權債務風險與金融體系脆弱性的相互溢出效應明顯。金融機構是政府債券最主要的持有者,未來國債價格的波動可能對銀行資産負債表産生巨大影響,銀行損失的進一步透明化和資本缺口的暴露也可能進一步加重財政赤字的壓力。
再次,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嚴峻的資産泡沫和通脹壓力。面對復蘇增速放緩和財政狀況惡化的困境,繼續維持極低的利率水平和實施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成為許多發達國家的選擇。此舉驅動套利資本大肆追逐收益,在資本市場引發泡沫。三季度以來,包括棉花、糧食、貴金屬在內的諸多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出現快速上漲。高風險的垃圾債券,杠桿收購貸款和市場流通債券的再證券化市場也受到追捧。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相對穩健的基本面和更強勁的增長潛力吸引了熱錢的快速流入。目前包括美國、歐盟、英國、日本在內的G4金融市場上約有50萬億美元的資本市場投資資金,它們配置在新興市場的資産比例為3%-7%。未來該比例上升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有4850億美元的新增資金流入新興市場。而在歷史上,新興市場跨境資本流入最多的2007年,其規模也僅為4240億美元。因此,未來新興市場國家可能面臨史無前例的“熱錢”流入壓力,如果應對不當,將會對新興經濟體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二、影響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風險因素依然存在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繼續顯現,中國經濟向著平穩增長的軌道穩健回歸。2010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0.6%,從三個季度來看,增速回落態勢明顯趨緩,生産、消費、投資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經濟運行呈現“軟著陸”狀態。
首先是大家比較關心的通脹的問題。四季度以來,居民消費價格(CPI)出現快速上漲,10、11兩個月同比上漲顯著,尤其是11月份CPI漲幅“破五”,創2008年7月以來的新高,進一步強化了社會通脹預期。對此我們要一分為二地來看。一方面,目前的通脹仍具有較明顯的結構性、階段性特徵。分類別看,食品和居住類是拉動CPI物價上漲的兩個主要因素,11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1.7%,對CPI的貢獻率是74%;居住類價格上漲5.8%,貢獻率是18%。在全球流動性充裕的大背景下,美元、歐元貶值使大宗商品漲價,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進一步造成包括農産品在內的生産成本的增加,以及冬季對肉、蛋、菜的供應與消費變化等季節性因素也推動了相關商品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我國抵禦通脹的能力也是比較強的。近期國務院穩定物價的一系列措施出臺後,市場已經出現明顯積極反應。畢竟,絕大多數工業品供過於求的局面沒有改變,上遊價格向下游傳遞不易;糧食豐收連續7年,使得我國糧食庫存比較充裕,糧食總體供大於求,糧食價格不具有大幅上漲的基礎。特別是中央已明確提出,明年要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並從生産供應、流動性管理、價格監管和補貼制度等多個方面採取措施。綜合各方面因素看,明年通脹總體有望保持在一個合理可接受的水平,但對調控節奏、管理力度的要求較高。
其二,受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國際資本套利影響,保持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加大。當前全球流動性氾濫、熱錢炒作成風的情況下,不僅貴金屬、能源、資源性産品等傳統大宗商品倍受資金追捧,甚至國內綠豆、大蒜等農産品也遭到輪番爆炒,嚴重擾亂正常的商業秩序,對經濟良性運行不利。此外,資金仍在流入房地産市場逐利,推動房地産價格持續上漲,11月份當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7%,許多熱點城市房價已經超過2007年的高點。隨著全球流動性過剩加劇,國際資本套利行為更為頻繁,將進一步增加國內商品及資産價格的波動性,加大宏觀調控難度。
其三,我國在較長時期內將面臨外需低迷的壓力。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復蘇步伐減緩,保護主義持續升溫,國際貿易的增長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目前我國出口同比增速已經連續5個月回落,從5月份48.4%的高點回落到10月份的22.9%。外貿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顯著上升,自6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早已超過3%。部分出口行業由於原材料價格暴漲,出口難度明顯加大。許多勞動密集型、出口依存度高的行業受到嚴重衝擊。
其四,産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我國許多産業都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中低端,産業集中度低、附加值低、核心技術水平低和管理粗放化造成質量與生産安全問題非常普遍,結構性産能過剩將越來越明顯。更為嚴重的是,各省市區還亦步亦趨,攀比盲目,使部分傳統行業乃至先進産能雙雙出現了重復建設和嚴重過剩的現象;從全球範圍看我國都嚴重存在行業標準、技術不成熟和管理不在行的問題。
值得欣喜的是,中央政府已經清醒的看到了這些問題,並明確“十二五”時期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擴大內需,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強科技創新,改善民生。這些舉措如能落實到位,將産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三、我國銀行業挑戰與機遇並存
在我國現有和今後十年中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格局下,銀行業的經營行為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細微領域,並形成了銀行業同社會經濟運行的高度正向關聯性。前面提到的宏觀經濟中的諸多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會在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中有所體現,比如:産業結構調整對銀行的行業信用風險管理帶來挑戰,當前貸款在行業結構上向重化工業、房地産等領域集中,在期限結構上向中長期貸款集中,在客戶結構上向大企業集團和政府融資平臺集中;隨著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及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銀行業市場風險越來越突出;市場資金波動性加大,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上升,等等。這些都是銀行業必須要重點應對的挑戰。
但是也要看到,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和銀行監管業體制機制改革邁出關鍵步伐,發展模式和監管內涵由簡單治標向標本兼治轉變,改革重點從注資、剝離不良資産向股權改造、公司治理和加強科學內控改革縱深推進,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實力顯著提高,也因此能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獨樹一幟,贏得廣泛讚譽。
一是銀行業資産規模穩步擴大,經營效益不斷提高。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産總額91.7萬億元,所有者權益5.4萬億元,分別是2003年銀監會剛成立之時的3.3倍和5.1倍,稅後利潤增長了7倍。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資本利潤率(ROE)、資産利潤率(ROA),以及風險抵扣後的資本回報率(RAROC)和經濟附加值(EVA)這些概念,從最初不甚了了到廣泛應用於業務和經營的指導。商業銀行在今年三季度末的資産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分別達到1.2%和21%,這比2005年有了很大提高。
二是商業銀行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農行于2009年完成股改,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全部完成股改上市。股改銀行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公開上市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在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及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英國《銀行家》雜誌以一級資本和業績表現為基礎的全球前1000家銀行排名中,來自中國的銀行從2003年的只有15家上榜增加至2010年的84家,成為上榜銀行數目第三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三是加強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大力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進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全覆蓋,增加金融供給。目前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達到300家,資産總額近千億元,累計發放貸款600億元,有力支持了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四是銀行監管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中國的金融部門進行了聯合評估。評估報告指出,“中國銀行業監管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這得益於銀行業監管機構積極主動且富有遠見的領導”,“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具有維護銀行業安全穩健的明確目標,且得到了業界和政府的支持”,“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在充滿挑戰、迅速變化的環境中表現卓越,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日程”。具體而言,我國銀行監管工作取得的成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建立並不斷完善高質量的審慎監管法規體系;第二,有效運用各類監管手段與方法,監管能力不斷提升;第三,推動商業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第四,積極應對外部形勢變化帶來的新問題;第五,銀行業開始十分關注人力資源的建設。
“十二五”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攻堅時期。有效支持國家宏觀戰略,既是銀行業面臨的戰略任務和歷史使命,同時也為銀行業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一是社會財富不斷積累,內需潛力逐步釋放,人口老齡化逐漸加深,要求銀行業進一步豐富個人金融服務,提高財富管理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二是城鄉統籌發展特別是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穩妥推進,要求銀行業繼續提供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鎮吸納農村轉移人口所需的住房、就業、就學等相關金融服務空間很大。三是産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傳統産業加快改造提升,低碳經濟理念方興未艾,高附加值、高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涌現,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要求銀行業繼續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大力支持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四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銀行業繼續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就業、消費、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促進區域協調以及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銀行業有望在更高平臺上實現與國民經濟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
風物長宜放眼量。展望未來,銀行業的擔子更重,任務更艱巨,發展前景相比其他許多行業來説也更廣闊。我相信,只要我們扎紮實實推進各項改革創新舉措,中國銀行業一定能在新的歷史機遇期煥發出新的活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