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在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按照“陸海統籌、遠近結合、資源環境並重、油氣非油氣並舉、面上拓展、深部突破、盤活存量與合理開發利用”的原則科學合理部署“十二五”地質調查工作,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一是大幅提高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質調查程度。以整裝勘查區為重點,基本完成重點成礦帶中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和重要找礦遠景區1:5萬區調、航磁和化探調查,重點成礦帶1:5區調、航磁工作程度達到65%,全國達到33%。發現一批物化探異常和1000余處礦(化)點,圈定一批找礦遠景區。完成全國省級地質志和系列圖件編制,完善國家地質圖文更新機制。
二是基本完成重點成礦區帶遠景區礦産遠景調查。累計圈定找礦靶區1500處。運用新機制,調動社會力量,新發現大中型礦産地500處,累計形成10處以上大型資源基地。
三是顯著提高重要經濟區、重大地質問題區、重大工程區中大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程度。完成1:5萬區調20萬平方千米,1 :5萬水工環地質調查40萬平方千米。完成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完善全國地下水監測網絡和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動態評價體系。解決嚴重缺水地區和地方病區800萬人飲水困難。
四是大幅提高地質災害調查程度和預警預報能力。完成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隱患詳細調查120萬平方千米,建成比較完善的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體系和應急技術支撐體系,研發系列重大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為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應急四個體系提供基礎保障。
五是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發展完善基礎地質理論和成礦理論。解決一批重大關鍵地質問題,完成系列重大成果集成和綜合地質圖件編制。開發、引進、推廣一批地質調查急需的先進技術和裝備,研製一批新的調查評價技術標準和規範。建立完善星-空-地立體地質調查評價技術體系。
六是加強國際合作,加大境外地質工作力度。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領域。建立覆蓋全球主要資源型國家的全球礦産資源信息系統,為企業勘查開發境外礦産資源提供服務。
七是整體提升海洋地質工作程度。力爭實現我國海域1:100萬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完成重點海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5萬平方千米。
八是顯著提高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水平。形成完善的國家基礎地質數據庫體系,構建地質調查集群化信息服務體系,開發一批信息産品,全面實現地質工作主流程信息化。
九是公益性隊伍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央公益性隊伍得到充實和加強。地方公益性隊伍進一步完善體制,理順關係,建實建強。積極推進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逐步形成政事企分開的地質勘查新局面。形成中央與地方佈局合理、分工明確、相互協作的公益性隊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