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湖南開展“惠民服務先鋒行”:創先爭優造福百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09日   來源:湖南日報

    萬物復蘇、大地綻綠的季節,一幅以服務群眾、造福百姓為主題的創先爭優“惠民服務先鋒行”的畫卷,在三湘大地徐徐展開。

    全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信號、群眾滿意作為第一追求、群眾評價作為第一標準,深入一線,深入實際,爭當興辦實事先鋒、扶貧幫困先鋒、志願服務先鋒和平安創建先鋒,在解民憂中創先進,在惠民生中爭優秀。

    幹部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對幹部有多親

    “打好揹包鋪蓋來到田野,跟隨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懷揣民情日記走家串戶,記錄群眾所思所求所企盼。”

    今年春節,常德農家屋檐下的這副春聯,洋溢著百姓對黨員幹部的聲聲讚譽。

    在服務群眾中創先爭優,首先要到群眾中去,充分尊重和依靠群眾,在群眾所思所盼中找到創先爭優的方向,在百姓疾苦冷暖中對準創先爭優的焦點。

    衡陽市“十萬幹部百鄉千村萬戶大走訪”、湘陰縣“萬名幹部進民家”、藍山縣“兩千幹部下基層”……黨員幹部們自帶鋪蓋、自帶工具,深入田間地頭和街巷社區,與群眾吃住在一起、勞動在一起,把民情記在了本子上,把百姓裝進了心窩裏。

    當得知縣委黨校幹部徐澤亞要住到自己家時,湘陰縣玉華鄉鳳形村農民吳育才不以為然:“他們下基層就是坐在車上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和咱們不搭調。”

    然而,吳育才沒想到,徐澤亞住在他家一個禮拜都沒挪地,不僅幫著自己幹農活,還找來專家講種養技術。吳育才這下高興了:“這樣的幹部,我們打心眼裏歡迎!”

    下基層、進農家,不少幹部也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旅行”。

    沒有空調,沒有電腦,剛開始,在衡陽市珠暉區茶山坳鎮樟木村的農村生活,讓衡陽市廣電局的“80後”幹部雷昕“有點不適應”。不少村民説他“是來鍍金的”。

    一次偶然的感冒,拉近了小雷與鄉親們的心。村裏70多歲的金達遠老人抱來自家的新被褥,一定要他加上;一位村民抓來草藥,煎好後送來讓他服下。雷昕在“民情日記”裏感慨:“我真正懂得了什麼是魚水深情,這比任何説教都有效。”

    民情民意在一線掌握,黨的政策在一線落實,幹部作風在一線轉變,科學發展在一線體現,矛盾糾紛在一線化解。“惠民服務先鋒行”活動中,黨員幹部們堅持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困、辦百家事。無論是農民群眾普遍關注的致富、減負等問題,還是雞毛蒜皮的小糾紛;無論是新農村建設的大問題,還是産業發展的具體問題,都做到心中有數,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難必幫。

    “我們給群眾一寸,群眾還我們一尺。”寧遠縣農業局幹部陳同旺在民情日記中這樣寫道。3月23日,他從寧遠縣水市村駐村回來,帶回了鄉親們的深情厚誼:老奶奶送來的土雞蛋、鮮蔬菜。老大爺拉著手説“一定要回來”的鏡頭,一遍遍在他的腦海裏回放。

    面對面,才能心連心。陳同旺真切地感悟到:幹部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對幹部有多親!

    心中裝著群眾,辦法總比困難多

    如何推動鄉村幹部服務“三農”發展,津市市委有著自己的思考:一方面,農村稅費改革後,鎮村幹部從繁重的“三提五統”中解脫出來,任務輕了、責任小了、思想放鬆了。另一方面,少數鎮村幹部工作難以從傳統“管理型”向現代“服務型”轉變,身在基層但深入農戶少,工作在鄉鎮但下村組少。

    基於這一思考,津市“到戶工作法”應運而生。渡口鎮八寶湖所有權糾紛鬧了好多年,一直沒法解決。推行“到戶工作法”後,幹部深入農戶宣講政策、法律,做過細的思想工作,使群眾接受了八寶湖所有權依法變更的現實,放棄了繼續上訪。該湖在今年的發包中以25萬元的底價拍賣到46萬元,取得了經濟社會兩個明顯的效益。

    在“惠民服務先鋒行”活動中,全省基層黨組織不斷創新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實踐證明,只要心中裝著群眾,方法永遠會比困難多。 從鄉村到城市,一個個服務群眾的創新探索,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永州市在25萬多名黨員中開展“政治生日”紀念活動,每名黨員把為群眾辦1-2件實事作為“政治生日”紀念;新化縣發放20多萬張“幹群聯心卡”,搭建“幹群連心橋”;洞口縣在鄉鎮、社區建立590個“群眾工作站”,抽調1287名縣鄉幹部駐站工作,為群眾提供政策、科技、信息和法律等服務;長沙市在全市開展“三聯三為”(聯絡困難群眾、聯絡身邊群眾、聯絡普通群眾,為群眾代言、為群眾排憂、為群眾服務)活動,並動員黨員在“8小時外”當好為民服務的志願者,組建3600多支黨員服務隊伍,類別涵蓋居家養老、社會公益、諮詢服務、科技扶助等方面;全省窗口服務單位積極開展“三亮三創三評”活動,利用信息化技術,平均為群眾節約辦事時間40%以上。

    柴米油鹽,是人民群眾的“頭等大事”

    4月2日,道縣橋頭林場臘樹坪村村民熊小妹,喜滋滋地從縣城捧回了一台新買的彩電。

    “村裏通電了,終於可以看上電視了!”這位樸實的瑤家婦女高興地説。

    有了電,橋頭林場部分無電村的8000多村民不僅能看上電視,還從此告別了點煤油燈和松香燈煙熏昏暗的日子。

    這一切,緣自縣委、縣政府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想方設法籌集資金800余萬元,使全縣無電村建成電網通電。

    柴米油鹽,是人民群眾的“頭等大事”。在“惠民服務先鋒行”活動中,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突出服務民生,注重回應群眾期盼,把服務送到鄉村農戶、田間地頭,紮實辦好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受歡迎的實事好事。

    湘鄉市栗山鎮石喬村地處南嶽山脈金子峰腳下,是湘潭市有名的貧困村。由於山多、衝多,交通極為不便,村民一直沿襲傳統的農耕種養方式,人均收入很低。

    針對全村300多戶村民散居在12條山衝裏,且有山道阻隔的現狀,該鎮黨政班子把籌資修路作為他們承諾的第一件實事。在鎮、村幹部的帶領下,男女老少齊上陣,挖的挖,抬的抬,挑的挑,經過近2個月的奮戰,一條5.2公里的水泥路修到了全村各組,全村85%的農戶直通了水泥路。

    曾經塵封在大山裏的南竹、木材,終於可以運出深山、走向市場。豐富的林木資源更吸引了一些創業者的目光,一個1000余畝的油茶、南竹基地即將建成。據初步估計,當地農民每年每戶至少可增收400元以上。

    志願服務、結對幫扶、民情熱線、民情直通車、農事村辦、全程代理、窗口建設……“惠民服務先鋒行”活動中,一系列紮實有效的舉措,不僅讓群眾得到了實惠,更有效地完善了服務網絡機制,使惠民服務更具常態化和長效性。

    “我是湘雅二醫院的一位老患者,以前僅掛號的時間至少要半小時以上。自從開通診療一卡通後,我現在上午11點來掛號,20分鐘後就可以看到醫生了。”採訪中,長沙縣星沙鎮居民龍曉芳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

    針對看病難、排長隊等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全國率先採用診療一卡通自助就醫系統,將醫院掛號窗口延伸至全省近400個銀行網點。同時,醫院門診醫務人員提前上班出診,實行“全年無假日門診”工作制。通過預約診療、優化流程,減少了患者排隊次數,優化了診療環境,患者平均等候時間縮短50%以上。

    惠民服務溫暖了群眾,贏得了民心。全省問卷調查顯示,認為本地本單位黨組織為民辦實事成效好的佔了近8成。600多個基層窗口服務單位服務質量測評“滿意”、“基本滿意”率大多在85%以上。(記者 蒙志軍 孫敏堅 劉文韜) 

 
 
 相關鏈結
· 重慶推行“惠民殯葬” 為困難群眾減免喪葬費
· 部分地區推出"惠民殯葬"政策為何"叫好不叫座"?
· 民政部:我國惠民殯葬政策覆蓋人口已達4.73億
· “幸福廣東”文化惠民系列活動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