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海洋局局長:海洋部門在防災減災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3日   來源:海洋局網站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轉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以及人類對沿海地區開發加快等因素的影響,各類海洋災害頻發。作為世界上遭受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沿海地區面臨的防災減災壓力也日益加大。5月12日是我國第三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目前我國主要面對哪些海洋災害的威脅,如何增強應對海洋災害的防災減災能力,國外的海洋災害又帶給我們怎樣的警示?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

    記者:近年來我國海洋災害頻發,面對嚴峻形勢,目前海洋部門在應對和處置海洋災害方面最主要的職責是什麼,做了哪些工作?

    劉賜貴: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以及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海洋災害發生的頻率不斷增加,我國沿海地區面臨的海洋防災減災壓力越來越大。根據國務院確定的國家海洋局“三定方案”,國家海洋局承擔海洋環境觀測預報、海洋災害預警報和海洋災害影響評估的職責。做好海洋災害預警報的發佈,及時為各級政府提供災害信息是海洋部門在應對海洋災害中最主要的工作。

    為切實履行國務院賦予我局的職責,近年來,我局繼續強化海洋觀測和預報體系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海洋災害預警報技術水平,豐富各類海洋災害預警報産品。一是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由各類浮標、潛標、衛星、雷達、飛機、船舶和岸基(島嶼)觀測站點構成的立體觀測系統,海洋觀測的範圍不斷擴大,觀測手段不斷豐富,觀測要素對象不斷增加,實現了海洋岸基站觀測數據的分鐘級實時傳輸,數據處理能力不斷增加。二是建立了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全球海浪和西北太平洋三維溫鹽流預報系統,預報業務範圍不斷擴大,預報産品種類不斷增加,預報區域不斷擴大,預報方法不斷創新,開展了針對漁業安全生産、航線預報、濱海旅遊、海上搜救和極地大洋科考等海洋專題環境保障服務,形成了系列化綜合環境預報産品,預警報信息發佈覆蓋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短信等各類公共媒體,社會影響越來越大。三是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海洋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圓滿完成了2010年初渤黃海30年同期最嚴重海冰災害、智利地震海嘯和日本地震海嘯等災害的應急工作。

    記者:當前海洋防災減災工作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應如何解決?

    劉賜貴: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尚不能完全滿足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快速增長的需求。具體表現在,海洋觀測能力依然薄弱,觀測佈局還需進一步充實優化,海洋預警報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工作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海洋災害管理和防範體系尚需完善。

    為此,我局將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把提升海洋災害應對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切實增強服務意識,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建設,完善國家與地方相結合的海洋觀測預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海洋觀測網絡,加大海洋觀測站的改造和升級力度,增設沿海觀測站點。進一步完善分級分區的海洋預報減災體系和工作機制,逐步形成國家、海區和省市相結合的職責分工明確、産品各有側重的海洋預報減災體系。

    二是以推動沿海重點港口、海灣、重大基礎設施、關鍵經濟目標和典型人口密集區等區域的預報工作為抓手,進一步提升海洋預報和服務的精細化水平,提高海洋災害預警報産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及時發佈海洋災害預警報,不斷豐富預警報産品,拓展海洋災害預警報信息發佈的範圍,增加發佈內容和發佈頻次。 

    三是進一步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開展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推動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制度,積極建設完善海洋災害防禦輔助決策系統,為沿海各地開展海洋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決策支撐。四是加強海洋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整個社會的海洋災害風險防範意識。

    記者: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三個防災減災日,國家海洋局有哪些措施推動海洋防災減災宣傳工作?

    劉賜貴:加強海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對提高全社會的海洋災害風險防範意識,有效降低海洋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對如何做好防災減災日的宣傳教育工作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週密的部署,對沿海各級海洋部門和相關業務機構做好防災減災日活動提出了具體要求,今年的活動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是開展海洋防災減災的媒體宣傳活動,組織編制海洋災害科普知識與防禦應對的系列宣教材料和宣教片,在防災減災日宣傳週期間,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各類媒體開展海洋災害及其防禦知識的宣傳普及。

    二是開展面向社區、校園、企業的海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在廣場、街道、校園、沿海企業等場所張貼標語、懸挂橫幅、擺放展板,印發科普讀物、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積極開展海洋災害知識、防禦應對體系和防災避險知識的集中宣傳教育,努力營造有利於做好海洋防災減災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強化社會公眾的海洋防災減災意識。

    三是組織開展海洋災害應對隱患排查和應急演練工作。國家海洋局要求沿海各地針對本地區海洋災害監測預警、搶險救援、應急處置和保障等重點環節,開展災害應對隱患排查工作。同時,根據本地區災害特點積極開展應急演練工作,切實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也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共同開展了公眾參與度較高的應急演練,為做好今年的海洋防災減災工作打下基礎。

    記者: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0級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造成巨大災難。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我國目前海洋災害風險情況及日本此次強震海嘯事件對我國的警示。

    劉賜貴: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沿海地區平均每年都會遇到數十次風暴潮和巨浪的襲擊,直接導致堤壩損毀、近岸地區淹沒、沿岸工程受損、人員傷亡等嚴重後果,僅2006年“桑美”風暴潮就造成浙江、福建兩省300多人死亡(含失蹤)。此外,渤海和黃海北部近年來連續發生較嚴重的海冰災害。2010年初海冰災害期間,數十個石油平臺停止作業,近300個港口碼頭冰封,7000多艘船隻損毀,直接經濟損失接近64億元。與此同時,我國還面臨著發生海嘯巨災的風險,位於我國東南部的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區域是全球公認的地震活躍區,如果上述區域發生類似日本的9.0級地震,將在我國東南沿海引發10米以上的海嘯災害,其後果難以預料。

    當前,隨著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沿海陸續興建了一批核電廠、重化工和儲油儲氣基地等大型工程,各類工業園區蓬勃發展。據了解,已建和在建的核電廠,雖然在設計過程中已對風暴潮、海浪等災害影響有所考慮,但絕大部分都未充分重視可能遇到的海嘯巨災和海冰災害的風險。而在重化工、儲油儲氣基地等工程設計過程中,基本沒有針對重大海洋災害進行系統的風險評估。一旦發生類似日本的海洋災害,不但會對這些設施産生強大的破壞力,還有可能造成核事故、危險化學品泄漏和溢油等次生災害。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警惕。

    為避免此次日本發生的巨大災難在我國重演,國家海洋局將組織力量,儘快啟動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抓緊開展針對沿海大型工程的海洋災害風險評價工作,同時推動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制度,未雨綢繆,提高防範和抵禦極端海洋災害的能力。  

 
 
 相關鏈結
· 海洋局局長:“避免日本海嘯後災難在我國重演”
· 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會見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陳武
· 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會見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
· 海洋局:我國第一個海外海洋聯合觀測站正式啟用
· 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拜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
· 海洋局印發《無居民海島使用申請審批試行辦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