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保德縣義門鎮袁家裏村被列為整村推進重點村後,整合各類資金近100萬元,改造中低産田1000畝,建起日光溫室大棚50座,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00元。袁家裏村的變化,是山西省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個縮影。截至4月28日,全省有6553個村嘗到了“整村推進”的甜頭,200多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
10年來,在構建“大扶貧”的戰略下,山西省走出了一條由給錢給物送柺棍,到拔窮根扶産業送技術;由單家獨戶“輸血”扶貧,到以整村推進為切入點、以産業扶貧為抓手,全盤“造血”的扶貧新路,實現了貧困地區的大發展、大跨越!據統計,10年來,山西省減少貧困人口191萬人,57個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271.6元增長到2010年的3125.4元。
移民扶貧是山西省扶貧開發方式的成功實踐。石樓縣龍交鄉德義河村農民張成明,原住在70多口人的明岑村,年人均收入僅有696元。2003年移入德義河村後,栽了15畝核桃樹,年收入一年上一個臺階。
貧困地區難脫貧,難就難在無産業支撐。各地把發展特色農業産業作為扶貧開發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引導扶持貧困農民調整産業結構。嵐縣圍繞“三晉種薯第一縣”的目標,建成了康農薯業有限公司馬鈴薯脫毒基地。去年,在該基地的帶動下,全縣種植馬鈴薯15萬畝,畝均純收入5000多元。左權縣麻田順康天然農産品公司採取公司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帶動全縣6個鄉鎮120個村的7000多農戶從中受益。
省扶貧辦主任劉昆明表示,“十二五”期間將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在開展整村推進、移民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教育扶貧和産業扶貧等五大工程的基礎上,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拓寬扶貧視野,努力探索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記者趙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