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大海在呼喚--看科技如何推動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14日   來源:浙江日報

    藍色經濟浪潮,正向每一個浙江人撲面而來。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相繼獲批,浙江人再次吹響向海洋進軍的號角。

    在新一波的藍色浪潮中,科技能否真正成為強大的第一推動力,實現浙江人的藍色夢想?盛夏時節,我們走進舟山、寧波和溫州等浙江沿海地市,感受科技給海洋經濟帶來的勃勃生機,感受對浙江蔚藍夢想的不懈思索和追尋。

    給與取:科學牧海呼喚新視野

    6月1日,舟山本島開始限時供水。但原本是舟山缺水最嚴重的普陀六橫島上的居民沒有為水發愁。

    因為,就在今年5月27日,我國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舟山六橫日産10萬噸級膜法海水淡化國産化關鍵技術開發與示範工程”的二期工程調試出水,一台日産1萬噸的海水淡化設備開始投入滿負荷運轉,島上居民只要擰開家裏的水龍頭,就能喝上從海水中淡化出來的自來水。

    “很多人以為海洋科技離我們很遠,但實際上,我們喝的淡水、吃的海鮮,都和它密切相關。”省政府參事、省科技廳原副廳長于漣説,浙江是國內海水淡化産業發展最快的省份。如今,海水淡化已經成了沿海、海島地區解決淡水資源緊缺最可靠的辦法,海水淡化的成本也從最初的8元一噸,降到了現在約4元一噸,接近自來水的價格水平。

    不僅僅是源源不斷的淡水。在素來資源匱乏的浙江,一股向海洋要資源、要空間的熱潮已經悄然涌動。

    在溫嶺東海塘圍墾區漫長的海岸線上,20多臺白色的巨型風力發電機一線排開,在海風的吹拂下輕輕轉動。自去年2月投運以來,海風一年吹出7000多萬千瓦時電,可供4萬多戶家庭使用。而在世界第三大潮汐能雙向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3900千瓦的樂清灣江廈潮汐電站,利用潮汐能已發電1.6億多千瓦時,成為我國利用海洋新能源的典範。

    如果説,過去的浙江,科技的作用只是體現在索取海洋資源上,那麼今天的浙江,科技的力量還體現在如何去給予,給大海以呵護,還大海以碧水。正是在這種給予與索取之間,海洋科技也開始展示其巨大的張力。

    在浙江,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用的是科技。舟山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基地每年産生大量的儲運油泥,既含有石油,又含有苯酚類危險物,很難處理,且污染環境。這兩年,舟山納海固體廢物集中處置有限公司聯合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並正在準備大規模應用於儲運油泥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改善海洋環境。

    解決海水養殖污染問題的也是科技。在溫州,省海洋水産養殖研究所針對傳統海水養殖模式餌料利用率低、廢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剛剛在國內率先開發出了一種綠色健康的海水養殖模式,通過循環高效的海水凈化處理系統,讓養殖南美白對蝦、文蛤等所産生的廢水全部實現循環利用零排放。

    給魚兒安“新家”的人工魚礁投放靠的還是科技。在舟山東極島,在寧波漁山列島生態海洋牧場,科研人員每年都要潛入海底,用鋼筋水泥築注人工魚礁,為魚蝦搭建躲避風浪和天敵的安樂窩,讓它們安心繁育後代。

    在杭州,國家海洋二所等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常年堅持開展對海域、海島、海岸帶使用情況的調查,為相關部門科學用海、護海出謀劃策……

    今天的浙江,有著2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半以上浙江陸地的廣袤海域,有著居全國首位、長達6696公里的海洋岸線,有著數量居全國首位、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2878個海島,還有可捕撈量居全國第一、22.27萬平方公里的近海漁場,以及391萬畝圍墾開發條件優良的灘塗資源。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浙江當前正面臨著海洋生態問題嚴峻、近海可用資源枯竭等難題。

    面朝大海,我們不能再粗放地索取。要懂得運用科技的力量提升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合理開發海洋資源;要學會更好地給予,細心呵護海洋,科學測算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做好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生態專家、國家海洋二所曾江寧研究員説,只有進一步依靠科技,真正樹立起尊重科學、合理用海的海洋發展觀,才能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遠和近:轉型升級呼喚新思路

    8月8日,颱風“梅花”一走,象山網箱養殖大戶柯位楚就趕緊登上離岸27海裏的漁山島深海網箱養殖基地。

    “網箱完好無損,網裏的魚也基本沒死,網箱養殖確實讓阿拉放心。”他説,如果不是因為有了深海抗風浪網箱,這麼大的風浪,損失肯定非常大。傳統海水養殖越走越深、越走越遠的背後,是科技的力量。借助科技之手,浙江人“吃海”的花樣也不斷翻新:從海洋捕撈到海水養殖,從海水養殖到水産加工,從水産加工到海洋生物醫藥,産業鏈越拉越長,附加值越來越高。深水網箱的主要發明單位浙江海洋學院,打算最近在馬來西亞建設大型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把水産養殖引向遠洋,讓浙江人吃上更鮮更美的遠洋海鮮。

    在舟山,海力生集團有限公司從1000多元一噸的魚皮、魚骨等下腳料中,提取價值12萬元一噸的深海魚膠原蛋白肽,為企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同樣,寧波超星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功地從魷魚墨囊中,提取出了一種抗腫瘤藥物的重要原材料魷魚墨汁多糖,讓昔日“垃圾”變成珍貴藥材,價值飛漲。

    “傳統海洋産業從近到遠,從淺到深,充分體現了科技對傳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浙江海洋學院副院長吳常文説。

    在邁向深藍的過程中,浙江並沒有一味求“遠”,而是把轉型發展的支點放在了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臨港産業上,併為其注入強勁的科技之“芯”。

    浙江中部甌江沿海一帶非常需要5萬噸位級以上的深水港,但樂清灣自然水深條件僅在1萬至2萬噸位,在這片只有9米水深的淺水海灣,能建深水港嗎?眼下,由浙江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長孫志林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正在攻克這個難題。研究的關鍵,就是要摸清和掌握近海水體中泥沙的運動規律,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避免淤積、加強沖刷,最終實現淺水深用。今年年底,他們就將交上答卷,破解這個港口航道建設的難題。

    在感受到浙江省海洋新興産業噴薄欲出生命力的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我們與山東、廣東、上海等海洋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

    差距就是空間,就是增長的潛力。如果我們能從空間上把握好海洋産業的“遠”和“近”,根植近海,進軍遠洋;如果我們能從時間上能把握好開發海洋的“遠”和“近”,立足長遠,兼顧近期,浙江的海洋經濟必能迎來漂亮的轉身。

    學與用:創業大軍呼喚新勢力

    發展海洋經濟,需要科學支撐,而科技創新的關鍵,最終又取決於人才。

    浙江的海洋科技人才家底如何?且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10年底,浙江已有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寧波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19家涉海院校,另外還有國家海洋二所、杭州水處理技術中心等13家涉海科研院所,並且擁有浙大、杭州水處理中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國家海洋二所等4家國家級海洋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以及15家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直接從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員達1.32萬人。

    浙江的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已初具規模,但要想在新一輪海洋競爭中搶佔先機,則遠遠不夠。

    “海洋科技人才缺乏,這是個普遍性難題。”浙江大學海洋係副主任葉瑛説,浙江造船企業普遍喊渴,2009年浙大成立海洋係之後,一些造船企業紛紛主動提出設立獎學金,以此延攬人才。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孫玲玲説,發展海洋科技,首先要有高層次、高水平的海洋領軍型人才。今後5年,浙江省將實施“浙江高校海洋學科專業建設335工程”——即重點支持3個海洋學科一級學科建設,大力扶持30個涉海重點學科,科學規劃建設50個涉海特色專業,這些都離不開領軍人才的引領。

    領軍人才既要靠培養,也要大力引進。舟山市對落戶舟山創辦科技型企業的海洋經濟領軍人才和團隊,給予100萬至300萬元不等的創業啟動資金,併為無廠房、無住房的領軍人才提供工作場所和住房,3年內減免租金。實施産業化生産後,年地方稅收首次超過100萬元的,給予其領軍人才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由此,迅速吸引了17名領軍人才正式落戶。

    在浙江海洋學院副院長吳常文看來,除了培養引進高層次、高水平的領軍人才,還需要培養一大批應用型人才和生産一線工人,人才層次錯落有致,才能造就一支無縫對接現代海洋産業需求、服務海洋經濟發展的海洋人才大軍。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謝志遠説,浙江省高職涉海專業起步早,但與現代海洋産業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專業設置面不廣、招生人數過少、專業佈局不合理等不足。全省10所高職院校只有13個涉海專業,2010年僅招2309人,僅佔當年全省高職招生人數的1.9%。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這句話,曾為近代以來諸大國的崛起所應驗。但今日之寰球,國力的競爭包括海洋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已經成為了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當我們擁有了人才,掌握了科技,我們就能迎來海洋經濟強省的春天。(記者 肖國強 葉玉躍 通訊員 孫建軍)

 
 
 相關鏈結
· 羅志軍與劉賜貴就如何發展江蘇海洋經濟進行交談
· 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試點調查總結大會在北京舉行
· 劉賜貴強調:發展海洋經濟務必做好海洋環保工作
· “海洋經濟強省”成為浙江“十二五”發展新坐標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