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經驗交流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在會上指出,公立醫院改革經過一年多探索,在很多問題上取得共識,各相關部門的意見正在開始統一,“改革的路子依稀可見”。
改革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
馬曉偉説,過去,我國圍繞公立醫院建設主要解決了3個問題:通過建立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保障城鄉居民享受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通過激活微觀激勵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提升醫療服務體系的運行效率;建立社會化的醫療費用分擔機制。“這一輪公立醫院改革是對這些經驗的繼承和延續,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
馬曉偉説,下一步要在此基礎上,建立覆蓋城鄉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適當降低公立醫院床位比例,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擴大優質人才資源總供給,建立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公立醫院的籌資和補償渠道,加大政府對公立醫院的直接財政投入,切實履行政府辦醫職責,同時探索支付方式改革。
試點在五方面形成基本共識
馬曉偉説,通過試點城市的探索,改革的實施路徑開始浮出水面,在一些方面形成了基本共識。一是將完善服務體系作為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擴充優質資源總供給,解決資源在城鄉、地區、區域間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二是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注重政策間的聯絡與制約關係。例如,補償機制改革真正發揮作用,需要運行機制改革的支撐。三是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堅持大衛生體制下的管辦分開。四是在治理機制改革方面要合理劃分政府與公立醫院的權責,通過簽訂績效管理合同、加強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等,建立對公立醫院的激勵約束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五是在補償機制改革方面堅持以支付方式改革破除以藥補醫機制。與此同時,政府投入、價格體系調整等相關政策也應配套到位。
“看得見的手”該出就出
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如何劃清,一直是改革中遇到的難題。馬曉偉説,要發揮政府在制度建設、籌資、規劃、監管等方面的作用,這只“看得見的手”該出手時要出手。衛生行政部門要對全行業進行監管,特別是在醫療費用大幅度增長、醫療機構盲目擴張衝動明顯的情況下,要及時伸出這只“看得見的手”,將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上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控制醫療機構的不合理擴張,引導醫院擯棄對硬體水平提升和規模擴張的盲目追求,切實在醫院學科建設和服務能力提升上多下功夫。
醫生薪酬要“總量提升結構調整”
如何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一直備受業內關注。馬曉偉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繼續深化綜合改革,推進績效工資。對公立醫院內部分配實行總量提升和結構調整,進一步突破工資總額限制,確保醫務人員工資待遇穩步提升,逐步與國際水平接軌。在結構調整方面,將固定工資與可變工資相結合。探索實行年薪制,包括固定年薪和獎勵年薪兩部分,年薪必須與業務收入脫鉤。醫務人員薪酬全部納入成本,醫療服務收費不足的部分由財政彌補。
此次會議由衛生部主辦,交通銀行協辦,衛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吉林省衛生廳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