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通氣會,向社會通報《中國礦産資源報告2011》,全面反映我國礦産資源儲量、勘查、開發、市場和管理等綜合信息,包括我國礦産資源的基本特點、主要礦産儲量狀況、礦産勘查開發利用、礦産品市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礦産資源管理、政策要點、地質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等內容。這是國土資源部首次向公眾發佈此類權威報告。
《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大力強化地質調查和礦産資源潛力評價,為實現找礦突破提供信息支撐。加大礦産資源勘查投入,主要礦産資源儲量明顯增長,國內礦産品供應能力不斷增強,重要礦産品價格高位運行。中國待查明礦産資源潛力巨大,優勢礦産資源開發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報告》表明,“十一五”期間,我國更新大批基礎地質圖件,1:5萬區域地質調查、航磁調查分別覆蓋陸域面積的23%和39%。通過12年的國土資源大調查,新發現了大批礦産地,鐵、銅、鉀鹽等國家緊缺礦産資源實現找礦重大突破,逐步形成藏中千萬噸級銅礦、新疆羅布泊億噸級鉀鹽礦和阿吾拉勒十億噸級鐵礦等一批新的資源接續基地。開展全國礦産資源潛力評價、儲量利用現狀調查和礦業權實地核查等專項調查工作,基本完成煤、鈾、鐵、銅、鋁、鉛、鋅、鎢、銻、稀土、金、鉀、磷等13類重要礦産的潛力評價。我國礦産資源總體查明率平均為36%,待查明礦産資源潛力巨大。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表明,中國石油地質探明率為26%,勘探處於中期階段;天然氣探明率為15%,勘探處於早期階段。
“十一五”期間,全國地質勘查投入3708億元,新發現礦産地2839處,多數重要礦産查明資源儲量有新的增長。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和危機礦山找礦專項勘查取得明顯成效。石油、天然氣、煤、鐵、銅、鋁、鉛、鋅和金等重要礦産勘查取得重大進展。發現或評價塔河和華慶等7個億噸級油田,蘇裏格和塔中I號等10個千億立方米級氣田,新疆準東煤田奇臺縣大井—將軍廟礦區等3個百億噸級煤田,遼寧本溪大臺溝等2個十億噸級鐵礦和西藏驅龍等2個千萬噸級銅礦。危機礦山專項的實施,使得230個礦山平均延長開採年限15年,穩定礦山職工60余萬人,一大批老礦山重新煥發生機。中央地勘基金髮揮政策調控和降低風險的作用,促進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産勘查的銜接。從2006年到2010年,石油剩餘技術可採儲量增長14.9%,天然氣增長25.9%;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增長15.6%,鐵礦增長19.7%,銅礦增長14.1%。
《報告》稱,十一五期間,國內礦産品供應能力不斷增強,重要礦産品價格高位運行。我國已成為礦産品生産和消費大國,礦産品産量持續快速增長。煤炭、鋼、十種有色金屬、水泥等産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自2006年到2010年,我國煤炭産量增長28%,原油增長10%,天然氣增長65%,鐵礦石增長82%,粗鋼增長50%,十種有色金屬增長61%。
《報告》特別提出,中國優勢礦産資源的開發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09年,我國稀土以佔世界36%的儲量支撐了全球97%的産量,銻以佔世界38%的儲量支撐了全球88%的産量,鎢以佔世界60%的儲量支撐了全球81%的産量。
《報告》還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進一步規範和完善礦産資源管理制度,有效維護礦産資源勘查開發秩序;積極推動綠色礦業發展,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力度,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有力支撐礦産資源勘查和開發;積極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地質礦産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在通氣會上表示,今後國土資源部每年都將發佈年度的中國礦産資源報告。
據了解,中國礦産資源報告由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會同礦産資源儲量司、政策法規司、調控和監測司、規劃司、財務司、地質勘查司、礦産開發管理司、地質環境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和油氣中心等單位共同編制完成。
國土資源部《中國礦産資源報告2011》通氣會答問
“人類生活的物質,90%以上來自於地下礦産資源,礦産資源是維持人類生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基本的物質,也是當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最為寶貴,也最為敏感的物質。”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在《中國礦産資源報告2011》發佈之前,很感慨地告訴參加新聞通氣會的中央各家媒體的記者。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向社會公開發佈的第一份權威性礦産資源信息數據報告,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關注。
中國優勢礦産資源實行保護性開採措施
有記者問到我國優勢礦産資源,特別是稀土的開發政策。
有關負責人解釋説,稀土、鎢、銻是我國優勢礦産,目前我們實行有計劃地開採。這幾年國土資源部在優勢資源保護性開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從2009年起暫停對稀土頒發新的探礦權和採礦權許可證,併發布了保護性特定礦種的開採辦法,實行開採統一規劃、總量控制和綜合利用的政策。2010年開展稀土整治專項行動,整頓勘查開採秩序,建立稀土聯動機制,在南方五省15個市中重稀土聯動的基礎上,今年又對內蒙古白雲鄂博,山東濟寧以及四川開採重稀土的三省三市實行聯動機制,目的就是要持續打擊稀土開發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完善稀土資源開發監督管理,探索建立稀土儲備制度,進而探索建立稀土交易中心。我們已經建立了幾項制度,包括明確勘查開採準入條件,採礦權標識制度以及違法違規行為舉報制度、採礦權聯盟等等。他還告訴記者,這幾年連續對鎢、銻、稀土下達開採總量指標,今年下達的稀土開採總量指標是9.3萬噸,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還沒有超指標開採的行為,總量控制執行總體向好。
礦産資源整合已産生很好的效益
有記者問,經過這些年的整頓和整合工作,我國礦業開發秩序怎麼樣?
有關負責人回答説,2005年國務院發佈了28號文件,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礦産資源秩序整頓和規範工作。2009年,國土資源部、發改委等12個部委聯合進行了礦産資源開發整合專項行動。目前來看,成效明顯,全國的礦業權數量減少了2.6萬個,比過去減少了44%。參與整合的1528個礦區基本完成了整合任務,參與整合的礦業權由8809個減少到3885個。通過整合,我國礦業開發結構得到了調整,資源合理利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安全生産、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收到明顯成效。下一步,專項行動將告一段落,整合工作進入常態化管理,通過全面實施礦業權制度方案,從源頭上解決佈局不合理問題。
中國油氣勘探未來發展有潛力
有記者問到中國油氣的對外依存度問題。
有關負責人解釋説,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油氣需求增長很快,提高油氣供應的確是目前面臨的艱巨任務。國土資源部正加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希望找到更多的油氣靶區。這些年,我們在天然氣勘查方面有些很好的突破點,比如近十年我們都在推動煤層氣的勘探開發,這些年,我們又加大了頁巖氣的研究、勘探力度和規範工作。正如《報告》中提到,中國石油勘探處於中期階段,天然氣勘探處於早期階段,中國油氣發展很有潛力。
礦業監管著力建設長效機制
有記者對礦産開發監管情況很關注。
有關負責人從建立長效機制角度,對中國礦業開發監管情況作了介紹:目前我國礦業監管主要分兩大塊,一個是礦産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包括打擊無證勘查開採活動,監督礦業權人履行應有的義務(包括環境保護、治理和依法繳納稅費);另一個就是合理開發利用礦産資源,國土資源部從礦山開發方案開始著手進行管理,通過礦産資源儲量評審備案、登記統計、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等管理工作,進一步摸清礦産資源儲量家底,實行礦産資源分類分級管理,實施礦産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和開發整合,加強保護性礦種開採管理,努力提高礦産資源管理監督水平。不斷規範礦業權管理,完善探礦權和採礦權出讓、轉讓制度,推進礦業權有形市場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全面加強礦産資源勘查管理工作,強化準入制度,建立退出機制,嚴格轉讓和變更管理,逐步規範地質勘查資質管理工作。同時用經濟手段激勵綜合開發利用做得好的企業。
礦山環境治理有效緩解了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有記者對中國礦山環境治理表示關切。
有關負責人説,由礦山開採引發的地質災害的勢頭,已經得到遏制。國土資源部目前已經建立了綠色礦山標準體系,鼓勵礦山企業樹立科學發展觀、落實節約資源、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促進礦區和諧等社會責任。遴選出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37家。31個省(區、市)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促進礦山企業全面履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義務和責任。頒布實施《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9~2015)》。國家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力度,治理恢復礦山土地面積約49.6萬公頃,治理礦山地質災害5195處,治理已破壞的地形地貌景觀2527處,有效地緩解了礦山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壓力。(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