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上海積極推進適應特大型城市特點社區建設和管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18日 10時24分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

    5分鐘內便可走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10分鐘內就可抵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前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坐車過去兩站路不過15分鐘。這是來自閘北區錦灝小區居民談如瑛的實地測算。居住在商品房小區裏的她,看中的不僅僅是硬體上的便利、快捷,更看中社區生活的融入感與凝聚力。“我們小區有議事會、聽證會、評議會,有什麼重大事務,居民都會參與決策、表達意見。”作為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黨員樓組長,她還是居民區“組團式”服務的成員,“我們帶路上門、有事共同搞定。”

    談如瑛看中的,也正是上海社區建設孜孜以求的目標。

    近年來,上海積極推進適應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社區建設,不斷創新管理模式,讓更多的民生服務惠及百姓,激發居民自治活力,使社區這一共同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

    各方聯動協作 民生需求得回應

    樓前綠化帶裏一片5平方米的公共晾曬區,讓家住嘉定新成路街道迎園老四坊58號底樓的居民們,告別了“被陽光遺忘”的日子。而促成煩惱事解決的,正是街道今年推行的“組團式聯絡服務群眾”活動。街道幹部、社區樓組長、志願者……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成557個服務團隊,許多問題在與鄰里一同買菜、健身時聊出來,並在集思廣益、共同協作中得以解決。

    如今的上海社區,類型多樣、居民多元,過去的熟人社區被解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戶閉門難入的陌生人社區,傳統社區管理方式捉襟見肘。面對新情況,本市創新體制機制,適應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新要求。

    近年來,一批大型居住社區在本市郊區建成,大量城市人口導入。本市探索“鎮管社區”模式,在鎮的行政架構下,對鎮域內城市化社區實施服務和管理。顧村鎮以馨佳園基地為試點,完善居委會聯合服務中心管理模式的同時,加強條線協作,成立社區工作聯席會議,通過例會形式搭建聯合服務中心、政府部門和屬地單位間的溝通平臺,避免漂亮的新居變成生活不便的“孤島”。

    把“各家事”統籌到同一平臺上,通過內部流程再造,改變以往以條為主、各自為政。在位於五角場派出所內的街道“大聯動”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接到國年路居民電話投訴鄰居亂搭建後,通過對講機將這一信息告知正在附近巡視的聯勤隊——由一名民警、四名城管隊員和若干名社保隊員組成的聯動隊伍。他們立即趕往現場拍照取證,城管隊員對該戶送上整改通知書,民警則對其亂搭建進行分析規勸,促使業主接受整改。通過聯動,建立起一張豎到底、橫到邊的管理網絡。目前,像五角場街道這樣的“大聯動”、“大聯勤”正覆蓋各個街鎮,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整合政府機構、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的資源和力量,形成協同合作、共同參與的治理機制,本市探索推進區域化黨建,完善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雙向溝通。今年,靜安寺街道運用“同心家園”區域化黨建平臺,讓有志於為社區做貢獻的企事業單位出錢出力“認領”惠民項目,使100個惠民項目一一落地。

    完善公共服務 百姓辦事更便捷

    居民結構的多元化,讓社區中的人們需求變得多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本市“硬體”“軟體”雙管齊下,完善社區公共服務。

    前不久,居民盛女士來到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為參加總工會職工互助醫保計劃的母親報銷醫藥費。大廳裏7個綜合窗口一字排開。她在一個窗口前處理完母親的事宜後,又諮詢了失業人員領取救濟金的政策及最近的求職信息,進一扇門,就能辦好一攬子事。

    著力打造服務居民的社區中心,本市大力推進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目前,“三中心”已實現全市街鎮全覆蓋。“第四中心”——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也已起步。浦東、靜安、閘北等區成立社區服務行業協會,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養老、托老、家政、維修、助殘、育兒等日常生活服務。在五里橋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配鑰匙、修眼鏡、換拉鏈、縫補衣服等“小修小補”攤點一字排開,另一側還有易物、慈善幫扶、志願者服務、法律諮詢援助、代收公用事業費等延伸服務,居民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到各種生活服務項目。

    在完善基礎公共服務的同時,面對社區成員差異性、多樣性、選擇性的增強,調動社會積極性,創造出貼合居民個性化需求的民生服務。本市通過推行社區公益創投和招投標機制,搭建財政資金、社會資金籌集運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平臺,培育一批有實力的社會公益性專業組織進入社區公益服務事業,為居民們找到了更好的服務。

    臨汾街道推出的健康小屋、車輪食堂、少兒驛站三個社區服務項目受到居民熱捧。“車輪食堂”由老年協會承接,針對老人“就餐難”問題,為60歲以上有需求的老人上門送餐;“健康小屋”由醫工協會承接,開展以養身保健、醫療互助為內容的服務;“少兒驛站”由社工站承接,利用學校的場地,解決“雙職工”家庭孩子下午3點半到6點之間無人看管的後顧之憂。今年,街道又趁熱打鐵推出幸福帆、愛心接力等20多個社區項目。

    據介紹,本市去年公益創投和公益招投標金額超過1億元,實施了200多個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受益人群達百萬人次。

    發動居民自治 溝通協商解難題

    虹口區林雲居委會推出的居民輪流值班制度,讓居民一同走出家門,感受小區大家庭的溫暖。一位在小區居住了5年多的居民説:“小區很大,過去從來沒有走全過,參加值班後兜了一大圈,發現小區很乾淨、幽雅。作為小區一分子,我們有責任愛護它。”

    把居民發動起來,社區才有活力。本市在推進社區建設過程中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標為紐帶,充分調動社區群眾和駐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梅隴三村是個老小區,道路兩旁綠蔭蔥蔥,看不到亂扔的垃圾。居委幹部説,這得益於居民方翠英等10位已經退休的家庭主婦發起的“綠主婦,我當家”社區環保自治行動。在她們的努力下,垃圾、廢料經過加工,變成了彩色的環保椅、手提袋。根據行動小組提出的側石翻修和道路拓寬議題,街道經過論證,已經聯絡相關部門對小區道路進行了拓寬整修。

    小區自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居民的民主自治權。有300多戶居民的松花小區是售後公房老小區,這些年隨著人力、物力成本上升,物業公司不堪重負,選擇離開。偌大的小區沒了保安、保潔,拾荒者堂而皇之進來。大家的小區大家管。業委會、樓組長、志願者、黨員自發組織起來“算賬”,只要辟出小區空地做停車場,就能補上物業公司虧損的差價。業委會和樓組長一次次上門做每戶居民工作,徵詢意見,又舉行了多次聽證會,終於得到三分之二居民簽字同意,物業重新返崗。

    隨著信息技術手段的更新,居民自治的方式也從“網下”走到“網上”。江灣國際公寓商鋪曾經開出一家湘菜館,飯店的排油煙出口正對網民“瀚海舟”家的窗下。他在小區論壇上發帖後,網上討論十分熱烈,不少居民將相關法規挂到網上,居委幹部也向有關部門反映。最終,由新江灣城街道協調工商等部門責令飯店停業。小區居民也通過這件事,學會了溝通協商、平穩解決問題。 

 
 
 相關鏈結
· 上海:志願者隊伍已成創新社會管理的新興力量
· 上海傳達綜治會議精神加強綜合治理創新社會管理
· 湖南韶山問計於民 不斷探索社會管理運行新機制
· 中央綜治辦在涿州市召開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座談會
· 創新社會管理轉變政府職能 "12320"為公眾辦實事
· 黑龍江省綜治委召開邊境地區社會管理專題工作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