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0日起,青海省省級黨政機關所有公務用車都貼上醒目的藍色公務車標識上路行駛,引起社會各界廣泛好評。這十分有力、寶貴的一步,既為機關單位設置了一個“提示”,也為群眾監督提供了保證。
公車是國家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用公款購買、用於公務活動的車輛,目的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確保行政機關高效運行。貼上“藍色公務車標識”就是為了經常提醒各類公職人員,認真思考哪些是必須履行的職責和公務,哪些是應當被“刪除”的應酬和接待,切實把公車的每一次出發都用在為百姓服務上,杜絕那種“公用佔三分之一、幹部私用佔三分之一、司機私用佔三分之一”的現象。
正確地花納稅人的錢,是一個責任問題;改變根深蒂固的“出行”觀念,是一個作風問題,二者都應認真對待,不可掉以輕心。公車改革或許面臨一系列困難,但困難主要在機關單位內部,只要存公去私,只要下定決心,公車就不會成為行政級別和地位的象徵,而是回歸到節儉有度的日常代步工具。
公車改革,能否見效,還取決於信息公開的水平和上下監督的力度。經驗表明,在所有監督方式中,公眾監督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前提是公眾要充分知情。只有把公車置於群眾的視野之內,把公車私用這個口子堵住,公車改革的步子就會沉穩許多。
今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2011年(公務)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等支出原則上零增長,切實降低行政成本。目前,在全國各地實際的公車試點改革中,大體採用了公車貨幣化和集中管理兩種模式。其實,不論採取哪種方式,都要圍繞消除“輪子”腐敗、提高行政效率展開。只要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辦法就一定比困難多。貼上藍色公務車標識的做法,為青海省公車改革開了個好頭。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願青海省公車改革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