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灰霾天與空氣質量變化備受全國關注。筆者昨日(4日)從廣東省氣象局獲悉,“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霾天氣)數值預報系統”在廣州通過評審,獲得業務準入,這標誌著珠三角的空氣質量與灰霾天預報將獲得更有力的支撐。
該系統由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環境氣象團隊牽頭,聯合本地多家單位共同研發。據專家介紹,該系統基於中尺度氣象模式MM5、大氣化學模式CMAQ和源排放處理模式SMKOE,進行本地化業務開發應用,能實時提供空氣質量以及霾天氣數值預報。“通過對2010年整年的能見度進行預報評分,模式對能見度有很好的預報效果。模式系統不僅可以每天做預報,還可以進行任意歷史模擬。”
評審組認為,該系統具有較好的預報能力且模式預報正常穩定,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並已被廣東省氣象臺、廣東省環保廳、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深圳市氣象局等部門應用,日前批准正式開展業務運行。
省氣象局有關人士介紹,此前,灰霾預報主要基於歷史統計數據進行,並在日常天氣預報中略有提及,該系統的正式投入運作,標誌著空氣質量與灰霾預報也進入數值化預報的潮流,獲得更準確更快速的預報技術支撐。
事實上,自2009年11月以來,系統就實現了每天一次準業務化運行,在珠三角實現了臭氧、PM與能見度等要素的客觀定量數值預報,提供了72小時的預測和預報産品,“尤其在2010年亞運會和2011年大運會期間,系統就對機動車限行以及大型點源面源做了調控試驗,結果與觀測相符,為政府部門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