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甘肅創新土地管理體制 以體制創新破解"雙保"難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06日 08時58分   來源:甘肅日報

    日前,來自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的兩組數據特別引人注目。甘肅連續11年耕地保護實現佔補平衡,新增耕地面積33.66萬畝;今年前三季度,國土資源非稅收入入庫總額已突破80億元,佔省級非稅入庫總額的70%以上,是去年全年收入的1.41倍,今年更有望突破100億元大關。

    這意味著,在既保增長又保紅線的“兩難”壓力下,甘肅創新土地管理體制破解難題取得了新成效。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張力學説:“保發展就是保當前,保耕地就是保長遠,只有正確處理兩者的關係,才能在‘兩難’境地中從容應對,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具體講,就是要破除思想障礙、破解發展難題,構建起國土資源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

    啟示一:盤活、挖潛、增效,形成集約利用土地的建設用地保障機制,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是破解“雙保”難題的關鍵舉措

    發展是甘肅最大的政治。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更是甘肅鉚足勁謀發展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下,一批批大項目落戶甘肅,一個個大企業牽手甘肅。特別是蘭州新區建設進入關鍵時期,關中—天水經濟區揚帆起航,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必將直線上升。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母。作為用地保障部門,省國土資源廳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年度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由國家統一下達控制。2009年以前,甘肅用地指標基本上用不完,而從2010年開始,國家和省上大項目增多,用地量大增,到第三季度,全年的耕地指標就全部用完了。各市州許多重大項目、民生工程沒有用地指標無法落地,我們保障建設項目供地的壓力、難度很大。”省國土資源廳規劃處處長韓沐群説。

    但是,用地再緊張,也不能拖了發展的後腿。怎麼辦?盤活、挖潛、增效。別看只有三個詞,但卻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面對用地量大增、計劃指標緊張的現狀,省國土資源廳多方協調,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同意動用2007-2009年節余的6萬畝建設項目佔用耕地指標。“這下可算是解了渴了。”韓沐群説。

    不僅如此,省國土資源廳還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未利用土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建設項目,就是這樣一個集約利用土地、促進經濟發展的好項目。

    已經批准的風電場用地約為1.5萬畝。但風電場用地有其特殊性,每一台發電機之間有400—800米的距離,每一個塔基佔用面積僅400平方米。

    若按風電場分佈範圍批地,一是浪費塔基之間的土地,二是增加企業的負擔。甘肅國土資源部門結合實際按塔基佔地範圍批地。風電場建成後,塔基之間的土地仍然可以用於交通、油氣管道、光伏發電等項目用地。

    “僅此一項就大大節約了土地,也大大減輕了風電、光伏發電企業的運營成本。”酒泉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張德民感慨地説。

    投資46億元的崇信電廠,是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在崇信縣銅城鄉境內選址建設的大型火電項目,一期工程佔地近400畝。為了不佔耕地,崇信把電廠修在了河灘上,不僅不佔農民一分耕地,而且通過河堤治理,開發灘塗地475畝,保護良田1500多畝。

    平涼崆峒區峽門鄉的十里山溝,曾是四處冒煙、到處亂建、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嚴重的重災區。如今,荒溝變成工業園區,矗立著現代化企業的高大廠房。山綠了,水清了,峽門溝的700多畝土地在開發中得到保護。

    盤活土地,充分利用荒灘、荒地等未開發的土地,不僅為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更為甘肅供地保障提供了新思路。近年來,甘肅已經通過預審的建設項目佔用未利用地24萬畝,其中部級預審15萬畝,省級9萬畝。

    為了保障建設項目用地,省國土資源廳根據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切實做好石羊河流域關井壓田所涉及的近200萬畝土地變更工作。將壓減的農田灌溉配水面積,變更確認為未利用地,既落實石羊河流域治理規劃的目標,又為甘肅節約了建設佔用耕地指標。

    此外,省國土資源廳還千方百計,實施差別化管理,重點保證主要項目的建設用地。這兩年,上了這麼多重點項目,沒有一個因為指標不足影響項目的落地。

    啟示二:權限下放,主動服務,建立快捷高效的供地保障機制,提高土地行政管理能力,是實施“雙保”工程的牢固基石

    過去,一個項目等半年,一個公章蓋半年。用地審批手續繁瑣、程序複雜,讓辦事的人有苦難言。“一些項目建設,往往是國家和省上已經規劃好了,土地卻遲遲批不下來。項目開不了工,地方也只能幹著急。”慶陽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庫博這樣説。甚至有的時候,效率低僅僅是因為報表填寫不十分規範,就能來來回回地折騰一兩個月。

    到了2008年底,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央所採取的保增長、擴內需政策,給甘肅帶來了許多難得的發展機遇。國家投資劇增,重大項目建設直線上升,用地需求更多更急。但是全省各地普遍反映,建設用地審批程序複雜,申請用地手續繁瑣,批地難成了項目建設的“攔路虎”。於是,國土資源廳就從審批難入手,提高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徹底解決體制、機制不合理,跟不上發展節奏的問題。

    省國土資源廳迅速建立了建設用地審批新機制,制定了《關於強化建設用地服務保障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下放審批權限,將國有的未利用土地審批權全部下放給市縣。同時減少審批程序,簡化報件材料,縮短審批時限,擴大先行用地範圍,審批效率凸現。

    現行省級土地預審和審批報件材料比原來減少了一半,僅城(鎮)批次用地報件材料就由過去的14件減少到6件,單獨選址項目用地報件材料由過去的20項減少到8項;報件審查時間由過去規定的30個工作日壓縮到15個工作日。

    此外,省國土資源廳還要求所有職能部門,放下身段,主動服務,並提前介入、現場辦公、特事特辦,建成一個反應靈敏、審批快捷、服務高效的土地配置新機制。

    “現在報表有省國土資源廳辦事人員主動指導,批地速度也快了,通常一兩個月就能辦好。”庫博高興地説。

    近三年來,省國土資源廳完成了260個獨立選址建設項目用地預審,項目總投資5639億元,擬佔用土地36萬畝;完成了1168個建設項目用地審查報批工作,審查審批建設用地50余萬畝。為蘭渝鐵路、蘭新二線鐵路、西長鳳高速公路等1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辦理了先行用地;為隴南、天水、甘南舟曲災後重建項目辦理先行用地97宗2.7萬畝,全力保障災後重建的各類用地,沒有一個在建項目和新上項目因用地而影響建設。

    啟示三:消權讓利,先補後佔,堅持嚴格的土地執法制度和耕地補償制度,是保住“紅線”的制度保證

    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生命線”。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保紅線,對於曾經“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甘肅來説,顯得更為重要。但是,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地方動起了土地的歪腦筋。亂佔濫用耕地者有之,違規設立開發區者有之,而且屢禁不止。

    作為行政主管部門,省國土資源廳對此一度十分犯難,全省14個市州,以一個部門之力,要把土地監管落到實處,實屬不易。而另一方面,各地補充耕地的責任項目,由國土部門在全省統一平衡安排,這樣,有時候佔得多不一定補得多,導致地方政府責權利不一致,對於保護耕地極為不利。

    為此,省國土資源廳研究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管理工作的意見》,下放項目管理權限,和地方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原來省國土資源廳統一安排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耕地開墾費,現在80%的資金都切到了市縣。

    這樣,從“獨角戲”到“一盤棋”,從“一家管”到“大家管”,“權”和“利”的下行,讓基層活躍了起來。近三年,在省國土資源廳的積極協調下,國家和省級安排土地整理開發項目580個,資金35.17億元,建設規模達到170.8萬畝。

    不僅如此,省國土資源廳還制定了“先補後佔”制度。各地必須先補出耕地,才會報批用地。省國土資源廳還建立了全省補充耕地項目庫、耕地指標後備庫和基礎臺賬,將年度審批的建設用地,逐一與補充耕地項目庫指標挂鉤。這樣,就解決了過去佔了耕地不補或者少補的問題,牢牢守住了耕地紅線。

    衛星遙感監測、舉報電話,也都是甘肅保紅線的“利器”。2008年—2010年,全省巡查發現土地違法案件1685件,拆除違法建築面積3.16萬平方米,復墾土地面積709.3畝,給予95人黨政紀律處分。

    現在,在白銀市靖遠縣東升鄉興電灌區(唐莊)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區,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相連,房成排,澇能排,旱能澆。

    靖遠縣國土資源局局長高有義指著眼前一排排蔬菜大棚笑呵呵地説:“這裡以前是一片荒灘地與低山丘陵相間的貧瘠荒漠,澇時積水,旱時泛鹼,一直利用不起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更是由於土地利用不合理,大部分田地棄種荒蕪,成了黃土地上的‘人造戈壁’。現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使荒灘荒坡變成一片片良田,今年每畝平均收入可達5000元至6000元左右,糧食産量翻一番。”

    靖遠縣的例子,也正是甘肅耕地保護的一個縮影。現在,嚴格的制度、有效的監管、先進的技術,正逐步在甘肅構建起一道保護耕地的防線。(記者 吳夢寒)

 
 
 相關鏈結
· 甘肅:農民失地80%可轉為市民 享受城鎮養老保險
· 甘肅落實"廉政準則"創新舉措受中紀委督查組肯定
· 甘肅今年機收玉米94.4萬畝 比上年增加33.14萬畝
· 甘肅採取措施應對物價上漲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 甘肅:寶徽集團鋅冶公司職工血鎘異常原因查明
· 甘肅省委宣講團在甘肅臨夏武威宣講六中全會精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