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既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又是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第二個五年的起步之年。通過更新理念,調整思路,創新機制,強力推進,全省新農村建設步入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新階段,以五個轉變的巨大成就實現了“雙開局”之年的開門紅。
這五個轉變是:在建設規模上,由點到面轉變,重點示範村引領作用明顯增強;在建設對象上,由分散建設向集中建設轉變;在村莊功能上,由單一生産生活向旅遊、觀光等綜合功能轉變;在建設標準上,由舊村改建向整村新建轉變,共有177個村屯整體新建;在投入方式上,由政府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全省有116個村通過宅基地置換等市場化手段引進資金76.6億元,同比增加近兩倍。
為提升建設水平,加快撤屯並村,2011年省新農村辦完善了新農村建設星級評定體系,並與省財政廳聯合製定了《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省級專項資金“以獎代投”辦法》,按照先建後評的原則,對獲得四星、五星級村給予一定獎勵,較好地解決了以往定點建設存在的“等靠要”問題。全省共有3085個村申報三星級、816個村申報四星級、253個村申報五星級,申報數量超過了之前兩年新農村建設試點的總數。經審核,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確定五星級村50個,四星級村200個。通過星級評定和“以獎代投”,省財政2億元專項資金撬動地方政府投入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8億元,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全省已有48個縣(市、區)完成完善了新農村建設規劃,啟動1059個中心村的建設。一些地方在城市近郊建設農民小區,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優惠價格吸引農民入住,加快推進一體化步伐。
為營造良好環境,建設美麗鄉村,2011年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了民俗村、生態村、安居村、暢通村、潔水村、樣板村的打造。全省共建成1200個農家樂鄉村旅遊點,接待遊客800萬人,創收10多億元。組織實施了農村環境保護“161工程”,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222個,建設生態型村莊近千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20個、國家級生態村11個。改造泥草房26.1萬戶、2171萬平方米,完成農危房改造6.1萬戶。建設通村公路4000公里,解決了500個行政村、120萬農村人口的出行難問題。投資8.16億元,幫助2313個村屯建設飲水安全工程1681處,受益人口達152萬人。整合幫建資金1.5億元,落實建設項目159項,推進了一批省級重點示範村的建設。
為發展主導産業,促進農民增收,黑龍江省各地根據村情實際,積極借鑒推廣不同發展模式,産業發展帶動模式穩步增多。全省有2100個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主導産業,同比增長7.1%。東寧縣發展木耳産業,帶動全縣102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萬元以上。林口縣大力發展樹莓、食用菌産業,帶動全縣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6500元。專業合作帶動模式蓬勃發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02萬個,帶動100萬農戶。城鎮吸納帶動模式快速推進。通過加快城鎮化建設,全省有200多個小城鎮發揮了較好的吸納作用。與此同時,龍頭輻射、引資開發、科技助推等其它帶動模式也都發揮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為著力改善民生,推進城鄉均等,2011年黑龍江省落實了教育“四免”政策,使低收入農戶子女實現學有所教。全面提高了參合農民的籌資水平、新農合補償封頂線和住院政策性補償,積極探索門診大病補償模式,讓廣大農民能夠病有所醫。不斷提高農村低保標準,省及地方財政各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深入推進臨時救助制度,啟動建設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項目243個,新增床位1.4萬張,全省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能力將達到60%。全省新建25個文化站建設項目,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總數達876個,完成了428個文化站設備配送任務,為實現民有所樂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