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北京市摘取78項本屆國家科技大獎 再次領跑全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15日 10時52分   來源:北京日報

    14日,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代表國家最高科學榮譽的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其中,10位科學家分別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在374個獲獎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佔36項,其中一等獎空缺,二等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5項,“寬帶移動通信容量逼近傳輸技術及産業化應用”及“郵寄發光顯示材料、器件與工藝集成技術和應用”兩項獲一等獎,另有二等獎5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83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0項、二等獎262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獲獎榜單上,北京市以摘取78項大獎的戰績,繼續領跑全國,且兩名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獎者和全國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均出自北京,彰顯了北京地區得天獨厚的創新實力。

    據北京市科委獎勵辦公室介紹,北京市的78個項目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佔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26.4%,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其中,一等獎4項,佔全國一等獎項目總數的36.4%。

    在78個獲獎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獎17項,佔全國自然科學獎的47.2%,同比增長20.5%,創歷史新高;國家技術發明獎5項,企業參與完成的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6項,其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達到57.1%,獲獎成果涵蓋了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唯一的一項特等獎“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這一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最後一塊地質調查空白區,攻克了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對完善國家礦産資源戰略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新發傳染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新技術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應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在北京市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一大批産學研合作項目中,很多都緊密結合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需求,通過聯合攻關,突破了重重關鍵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有效支撐了首都發展建設。

    最新統計

    最高獎獲得者平均年齡82.9歲

    本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謝家麟和吳良鏞兩位院士分別是92歲和90歲高齡。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設立至今,已有20位獲獎者登上了這一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且大多為耄耋老人。

    據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部為男性,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為82.9歲,最年長的一位為92歲,最年輕的也已65歲。從某種意義上説,該獎項可視同為科技界的“終身成就獎”。

    國家科技獎更青睞院士

    目前,20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且其中有11位是1980年或更早以前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5至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據統計及分析白皮書顯示,“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174個特等獎和一等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獲獎時已當選院士的有48人,佔27.59%;獲獎時不是院士,但在2012年統計時已當選院士的有69人,佔39.66%;目前尚不是院士的有57人,佔32.76%。

    産學研合作日趨明顯

    國家科技獎設立27年來獎勵的9087個獲獎項目中,有470個項目是産學研合作的成果,即申報單位包括了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三種類型。從産學研合作獲獎項目佔當年獲獎項目總數的比例來看,總趨勢是産學研合作越來越強。比如,1985年,這個比例是2.64%;到了2011年,這個比例高達17.57%,是27年來最高的。從2008年開始,連續4年産學研合作獲獎項目的比例都超過10%。其中企業為第一單位的有132個項目,佔470個産學研項目的28%。

    新聞背景

    最高獎得主需經重重篩選

    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兩名,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

    根據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公佈的國家最高科技獎評選流程,要摘取這項桂冠,需經過重重篩選。其評選流程為:省級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推薦或最高獎獲得者個人推薦;院士、專家對推薦人選進行諮詢、打分;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評選;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審定;科技部核準;報國務院批准;國家主席簽署證書,頒發獎金。

    為確保最高科技獎的公正,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實行的是記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評審委員都必須對自己的一票負責。到會委員必須有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才算有效。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風采

    吳良鏞:“我感覺責任重大”

    現年90歲的吳良鏞院士將畢生的心血都傾注于探索我國建築的現代化之路,他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

    作為我國的建築和規劃大師,雖然吳老始終留在清華大學從事建築教育工作,但只要一有時間,他便會出現在建設實踐的第一線。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唐山地震改建規劃有他的身影,北京、北海、三亞、張家港、深圳、無錫、蘇州等城市的規劃設計有他參與,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校園的設計也是他來主持……

    青磚、白墻、黛瓦、錯落的院落,這裡有個詩情畫意的名字——菊兒衚同,然而在1989年前,這裡卻是與詩意毫無關係的破舊危房。正是吳良鏞,對北京菊兒衚同進行了改造,更以此獲得了國內外建築學界的認同。

    2002年,吳老受北京市政府委託,把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軸線和長安街“兩軸”,強化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兩帶”等,都寫進了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建築界有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凡是到過北京的人,都曾親身品讀過吳良鏞。”

    2008年夏天,86歲高齡的吳老不顧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設計的南京紅樓夢博物館施工現場指導。在難耐的酷暑高溫中,他突發腦梗。搶救甦醒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囑咐科研人員要抓緊進行當時的一個研究課題——奧運前後對北京城市影響調查。

    當這位中風愈後的耄耋老人得知自己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溫和地慢慢説道:“這個榮譽落到我身上,感覺到責任重大。環境科學研究是探索中得來的一條中國城市建設的道路,也是城市發展的建設方向。這個學科得到國家、科學界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很高興。”

    如今雖然年事已高,但吳老依舊精力充沛。他堅持每天上午看書、看報紙,下午做康復運動、練習書法,晚上處理教學事務、與研究生交流……

    “環境學科研究這條道路,現在仍然是一根蠟燭,但是通過各方面的實踐,一定會有更光輝的未來。”吳老由衷地説,“以後還需要大家的努力,我個人也希望能參與一定的工作,和大家共同努力。”

    吳良鏞

    1922年5月生,江蘇南京人,1944年重慶中央大學畢業,1949年在美國獲碩士學位。歷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所所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建協(UIA)副主席等。曾主持、參與了天安門廣場改建、北京圖書館、北京市總體規劃研究、長安街規劃。編寫有《城鄉規劃》、《建築畫構圖與技法》及《中國史綱城市古代》等。是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教育家。

    謝家麟:“興趣是一種力量”

    他,曾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電子束治療腫瘤的醫用加速器、中國第一台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中國第一台對撞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台産生遠紅外自由電子激光的北京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以及新型電子直線加速器等多項站在世界前沿的項目……半個多世紀以來,謝家麟的名字始終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頂尖技術緊緊連在一起。

    “我覺得我自己是個非常平常的人,能力非常一般,聰明才智也非常一般,所以不值得這麼獎勵。”站在國家科技獎的最高領獎臺上,謝老依然那麼謙遜。

    然而,了解謝老的人都知道,作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這位耄耋老人從未停下過科研的腳步。近年來,他研製成功了多種尖端技術的“混血兒”——自由電子激光,使用創新的“前饋控制”方法提高了直線加速器的性能;在80歲高齡後,還研製成功一種實用新型電子直線加速器。與此同時,謝老還在加速器領域培養了一批有實踐經驗的人才,為我國實驗核物理、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和電真空工業孕育了新的接班人。

    “我覺得一個人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即使天資不怎麼樣,通過努力還是可以取得一定成就的。”謝老還借著發表獲獎感言,寄語廣大青年科學家,“一定要把興趣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因為興趣是一種力量,會驅動你不斷向前走,不計名利地向前走。”

    採訪中,理工科出身的謝老透露自己對文學藝術也很感興趣。當年謝老就讀的大學國文係有一門課程叫蘇辛詞,在期中考試時,謝老憑藉一篇對蘇東坡和辛棄疾這兩位詩人詩作的點評,贏得了國文係教授的稱讚。憶起這一幕,謝老笑得像個孩子:“教授當時説‘寫得很好,可惜這個學生沒念中文系’。”

    謝老還提倡鼓勵原創的科研成果。他説,原創是人天生的本性,世界的發展趨勢就是創新。搞科研工作就是解決困難,其根本精神就是創新,即使無路可走,也要自己想出一條路來走。

    謝家麟

    1920年8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美期間,曾領導研製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955年回國後,于上世紀60年代初領導完成一台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大功率速調管和電子迴旋加速器等科研項目。上世紀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設計、研製和建造,90年代初領導建成北京自由電子激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馬上就訪:

北京農民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本次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北京農民趙正義憑藉其獨創的第九代“趙氏塔基”,獲得“工人、農民科技創新評審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自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該獎項以來,北京市首次斬獲大獎。

    一種由多件混凝土構件和砂、石、土等固體散料共同組成的塔吊底座,怎麼就捧回了國家科技大獎呢?

    隨著城市現代化腳步的加快,樓群裏塔吊林立的場景已司空見慣,但卻很少有人留意每一台塔吊下面的鋼筋混凝土塔基。事實上,塔身只有與塔基牢固結合,才能保證塔吊安全地進行高空作業。也正是這一個個巨大的鋼筋混凝土塔基,成為藏在地下的毒瘤。由於傳統塔基多用鋼筋混凝土現澆而成,體量通常在30噸至200噸之間,無法移位重復使用,給日後的地下管線鋪設、地面綠化以及地下設施建設豎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一旦採用爆破清運,又會産生大量混凝土垃圾。

    這道建築界多年無法攻克的世界性難題,卻被一個出道時只有初中文化的瓦工給解決了。

    趙正義是北京昌平人,今年66歲。1976年進入鄉鎮建築企業,成為一名農民工,從瓦工、班組長、質檢員、施工隊長,幹到建築公司經理,他自修了研究生課程並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

    從1997年起,癡迷建築的趙正義一頭扎進革新傳統塔基的研究與攻關中,從第一代“趙氏塔基”問世迄今,他先後經歷了重重困難和多次重大技術升級。如今,贏得科技大獎的正是他的第九代“趙氏塔基”。

    説到“趙氏塔基”,趙正義話語中透露著樸實勁兒:“其實我就是把一個原本移不動的塔吊底座給‘搬家’了,通過組裝能讓它反復使用。”

    兩院院士羅沛霖在認真了解了“趙氏塔基”的研發經歷後曾評價:“以極簡單的方法利用現有材料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是技術創新的最高境界。趙正義正是用人們認為再普通不過的傳統材料,通過空間結構的重新組合,使這些材料在新的結構形式下被賦予了新的性能,從而徹底破解了困擾業界幾十年的一道技術難題,成為一項節資節能減排標誌性新技術和經典發明。”

    得了國家科技獎,老趙心情倒是挺平靜。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是農民工出身,能得這個獎説明咱中國人有創造力,古代四大發明不也是普通勞動者在實踐中創造的嘛!”

    隨著這項發明潛在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凸顯,不斷有國外知名企業向老趙伸出橄欖枝,希望他能夠轉讓技術。每每這時,老趙總説:“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就是給座金山銀山我也不賣!”

    如今,這個擁有32項專利的“趙氏塔基”已推廣到國內23個省、市的53個地區。(記者 劉歡)

    新聞鏈結:

國家最高科技獎歷年獲獎者名單

    2000年度獲獎人

    吳文俊(1919.05~) 男,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袁隆平(1930.09~) 男,雜交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2001年度獲獎人

    黃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王 選(1937.02~2006.02) 男,計算機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2002年度獲獎人

    金怡濂(1929.09~) 男,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3年度獲獎人

    劉東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環境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研究員。

    2004年度獲獎人空缺

    2005年度獲獎人

    葉篤正(1916.02~) 男,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吳孟超(1922.08~) 男,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教授。

    2006年度獲獎人

    李振聲(1931.02~) 男,小麥遺傳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7年度獲獎人

    閔恩澤(1924.02~) 男,石油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吳徵鎰(1916.06~) 男,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度獲獎人

    王忠誠(1925.12~) 男,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

    徐光憲(1920.11~) 男,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2009年度獲獎人

    谷超豪(1926.05~) 男,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孫家棟(1929.04~) 男,航天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2010年度獲獎人

    師昌緒(1920.11~) 男,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

    王振義(1924.11~) 男,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

    2011年度獲獎人

    謝家麟(1920.8~)男,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吳良鏞(1922.5~)男,著名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相關鏈結
· 全國科技大會中科普著作首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
· 港大校長等56名香港專家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博士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大舞臺
· 人口健康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技資源匯交取得進展
· 科技部在京召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驗收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